拖延,是想被滿足什麼?


不知道大家是否已經開始上班了?

我記得,之前有些朋友跟我說:疫情在家做事效率不高,本來計劃好要看書工作的,但沒一會就刷手機,追劇,陷入各種社交網絡信息裡,很難靜下心.....

前兩天也有位朋友在微博上給我留言:“已經復工兩天了,還沒有進入工作狀態,有時候上班就會走神開小差,一天下來工作又沒完成,拖延非常嚴重,還感覺自己很累,這是怎麼回事?”

很明顯,大家都有一些假期綜合症,分心走神開小差......很難專注做事情,同時有些朋友還有拖延的表現,比如原本事情可以今天完成,但是因為工作狀態不對,就拖到明天、後天......

一方面工作沒做成,另一方面又因為拖延感到自責。最後這種矛盾的心理,使得人就更加焦慮了。

所以今天就和大家聊聊:我們為什麼會頻繁拖延?


拖延,是想被滿足什麼?| 胡慎之


我有時候也會拖延,特別是遇到一些難度比較大,並且結果對我影響很大的事情,我就會給自己找藉口來拖延。

跟大家分享一個故事:我之前去參加一個電視演講,在演講之前要對很多遍稿子,排練很多次後壓力比較大,我就不大願意再去打開演講稿。後來在上場前,編導一直跟著我,我上廁所,他也在所門口等著。

演講結束以後,我問起他這件事,他說:“其實剛剛看到你很焦慮,感覺想逃跑了,所以我跟著你會好點。”

我聽後也跟他說:“說實話,我剛剛真的不想錄,因為壓力太大了,那麼多人、燈光和攝影機,感覺比較緊張。”

後來我對這件事做了一個分析,發現其實在這裡面,我有一個很高的期待。因為擔心演講的現實結果跟自己想的不一樣,所以就一直拖延著,甚至想回避這件事情。


拖延,是想被滿足什麼?| 胡慎之


從這點來看,首先,拖延不去行動是一個逃避或者回避的問題。

對結果的高期待,或者追求完美的狀態,讓我們害怕失敗,害怕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所以為了不體驗害怕和失望的感覺,我們就不斷拖延,逃避,甚至放棄。

其實每一個人做任何的事情,都有兩種不同的驅動力:內在驅動和外在驅動。

  • 內在驅動力就是:我想,我願意。
  • 外在驅動力就是:我應該。

所以如果拖延的話,我們必須要弄清楚自己行動的驅動力在哪裡?

外部驅動力就意味著做了就會有有蘋果吃,如果沒做就可能有棍子來懲罰我們。

內部驅動力,更多是我們內在追求的一種自我成就的感覺,包括在這個過程中,我證明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有點像我想成為射箭高手,我就會每天努力練習射箭。

如果是身邊的人覺得我應該成為一個射箭高手,而自己又志不在此時,我們就會出現很多“小意外”來阻止自己成為那樣的人。

為什麼很多小孩子會拖延?孩子繫鞋帶、做作業、吃飯特別慢,我們都可以把這些行為理解為“拖延”。

因為他做的這件事情不是自己喜歡的,而是如果不做的話,父母就會責怪或者懲罰自己。

有些孩子在寫作業的時候,他會先弄弄鉛筆,上上廁所,再看看本子,然後發一會呆,一個小時過去了,還沒寫一個字。當父母看到孩子這個拖延的狀態時,就會特別氣憤。

大多數的氣憤有兩個原因:一方面他不僅影響了學習效率,另一個方面也給自己製造了很多麻煩,比如要花時間去陪他做作業。

在這裡,我們就很容易看出,

拖延的另一個比較深的層面是,攻擊某人。

要麼攻擊自己,要麼攻擊他人。

如果從精神動力學來講,拖延更多的是攻擊某個客體,而這個客體可能是嚴厲的、挑剔的、羞辱的,或者說是不給予他自由的重要照料者。

比如一個媽媽要拼命地控制自己的孩子,要讓孩子在某個時間段去完成所有的作業,孩子又沒辦法表達出來,這個時候他很容易就用拖延的方式來對抗、來攻擊媽媽,讓自己能有一個自由的時間。

拖延,是想被滿足什麼?| 胡慎之


同時,當外部驅力不斷提醒自己,拖延也會成為我們成年的一個狀態。

我們會發現自己在要完成某個報表,或者定時完成某個報表之前,我們能掌控自己的時間,享受一些自由的感覺,但最後我們沒有按時完成任務時,就會很自責。

這個過程很有意思,明明知道自己在拖延,卻又很享受這種拖延的感覺,過後又會責怪自己怎麼又拖延了,然後下一次又是如此。

事實上,這種類似惡性循環的感覺也很難受。


那當我們拖延時,是想被滿足什麼呢?

從關係的角度來看,當我們拖延的時候,其實是渴望有一個能及時滿足自己的客體。

比如有一件事情我們沒辦法做的時候,就會特別渴望身邊有一個人幫自己一下。

以前有一個神話故事《田螺姑娘》,說一位青年農民靠給地主種田為生,日出耕作日落回家,基本沒有什麼時間做飯,當他把田螺姑娘撿回來之後,他每天都能吃到熱氣騰騰的飯菜。

田螺姑娘就滿足了他的一切需求,這就是一個完美的客體。

所以,當我們遇到困難,或者遇到自己對自己很重要的事情,我們就特別渴望能有一個完美客體的照顧。

但往往我們也會因此而感到失望,於是就會對真實存在的客體有一些攻擊。

拖延,是想被滿足什麼?| 胡慎之

在關係裡有一個詞叫“投射性責備”。什麼意思呢?舉個例子:

丈夫原本因為自己晚歸而感到有些愧疚,同時內心渴望妻子能把家裡整理得非常有條理,還給自己把熱氣騰騰的飯菜做好,但是當他回家看到妻子在看電視,就會責怪說:“你怎麼又在看電視了?”

其實這句話一說出來,就抵消了他的愧疚感。

如果他知道妻子其實已經把家裡和孩子都照顧很好的話,他就會更愧疚。所以他直接認定妻子是沒有做好家裡事情的,這樣他的責怪就很合理了,自己也不會體驗槽糕的愧疚。

所以從這裡可以看到,對於沒有及時滿足我們的客體,我們更多的是一種抱怨,一種攻擊。

最後,想要了解更多關於“拖延和行動”的心理解析,可以關注我之後的文章,會有更深更具體的講解。


拖延,是想被滿足什麼?| 胡慎之


胡慎之,關係心理學家。

中國心理學最有影響力50人之一。

CCTV心理訪談特邀嘉賓。

20年的諮詢實踐,15000小時的個案經驗,向日葵心理創始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