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宁县河底镇牛渠村吴氏家族研究浅说

洛宁县河底镇牛渠村吴氏家族研究浅说

洛宁县河底镇牛渠村吴氏家族研究浅说

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理事

吴电智

我是一个农村人,经常忙里偷闲看一些书刊,从中汲取营养,获取信息。每到午夜后睡醒,满脑子的思路,总想写点东西来记住那段时光,那段劳累与快乐的日子,可天亮后似乎一下子冲散到九霄云外。有一天傍晚,我听到四周路过的人都在议论着什么,就凑过去聆听,才知道都在谈论是姓氏文化,顺便也请教了些疑问,经解答才醒悟。后来得知他们是洛宁姓氏协会的领导。自从那以后被他们纳入更广泛的公众视野。每次开座谈会都邀请我参加,到会的都是县里的文才贤圣,他们都是多年从事姓氏文化的奠基者和开拓者,我自感渺小。

幼时见到牛渠村里的长辈就询问族上所谓名人的信息,我常存好奇心。譬如:村名的来历、千佛寺的历史、吴氏辈份之类。那时记性好,我都牢牢地记在了心里。

村中吴俊秀,七十有余,花白胡鬓,身体格外硬朗,说起话来铿锵有力,知道很多。他告诉我,村前的河川叫连昌河,东岭叫孙峰岭,西岭叫吴峰岭。“牛”字指河对面的铁牛寨的“牛”字。登高远眺,山头却有一山寨,约长两华里。似乎坐落在一头静卧的黄牛身上。“渠”字指古时有一条大蟒渠顺川而下,曾经灌溉过村里近千亩良田。二字合并“牛渠”。

千佛寺包含上下两院,东西厢房,东角有一个钟楼,院中坐落有上下两殿。解放后变成了学校。一位堂叔告诉我“吴京创造千佛寺”。传说明朝起义将领李自成在千佛寺练过兵,水沟庙桥头遮帽种过蒜,下河西有藏兵洞。去年有幸在手机微信上看到大明张红歌“谁还记得洛宁县河底镇牛渠村的千佛寺”揭开了多年的疑云。经马老虎老师的介绍,见到贵容,一如见故,面谈中知道了不少东西。

牛渠村按老人们的传说,原来应该是在现在的当河滩。那时河道很窄,牛渠和河西人干活休息时可以隔河相互扔馍吃。村里人丁兴旺,有物资交流的集市。村中有吴氏、王氏家庙。吴氏家庙很宏伟。村东北方还有个小娃街。小娃街现在还可以找出遗址。清顺治年间秋,连续两个月的暴雨造成河堤冲毁、耕地受淹、良田被毁,村人四下逃荒。目前辈分不乱,有联系的仅有陕县李村吴坑、坟坡、苦作店,宜阳三乡的吴家胡同、本县河底镇河底村后河吴姓、刘家沟吴姓、河西村吴姓。当时迁出的人很多,就举陕县李村吴姓一例还是吴姓东门一支,发展到现在已经四百多口人,相当如今牛渠村吴姓人数。牛渠村吴姓至今有东门、南门、北门,西门已不知情况。

洛宁县河底镇牛渠村吴氏家族研究浅说

去年腊月,同族人一家的孙子结婚。我自然回家操办。吃罢早饭间隙中闲聊。其一位兄长突然问跟前同族年过七十的老人:“安针,你跟我们叫爷的,你的重孙啥辈字?”。他说:“不知道”。当时都在议论,好多人都不清楚自己是什么辈字。在年幼时,村里还是吴俊秀兄给我说过,我们年龄相差五十多岁,同一辈,是“俊”字辈。他把吴氏序字说给我听,我暗自背会,记在了心里。我心一想顺口说出是“廷”字辈。此事引起了族人的重视,都说我们不能把老祖宗留下仅有的这点东西失传呀!我也算村里同族识几个字的文化人,一直推举我想办法把序字传下去,让人都知道,当时我欣然应允。

回到县城后,反复思考怎么才能保存下去呢,最后想到了用身份证的形式,既不容易腐蚀又好保存。说干就干,自掏腰包印了五百张过塑名片,正面“望自京明俊,现荣绍大廷。祖述万年新,一士世其昌”背面注“天下吴姓,同根同源。年久日远,恐谱失传。唯有序字,铭记心田。未尝新续,周期循环”。凡是有联系的吴氏同族,家家都有。

春节有热心的族人都在四处联络,查找询问,取得了大致资料。经过整理成册,略显记载。外县的外地的每处一份。

天下吴姓是一家,古有之铭,但我村吴姓与本县的吴姓都续不上,据先人传下来也是如此。早年家庙现是河道,晚期家庙年久失修,已塌无存。庙碑无踪,家谱袛字,文化大革命也没有保存下来。据陕县李村吴坑人说,祖上有“吴三学、吴三省”先人。牛渠村祖上有“吴大田、吴新田、吴书田、吴良田”先人。

一个人数典忘祖,他所创立的家庭也会走下坡路;一个家族忽视了文化的滋养和传承,这个家族也必将大厦将倾;一个民族如果忘记了本源,这个民族所建立的国家也一定会改弦易辙。文化和信仰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望社会有识之士,同姓外迁吴姓,多多关注,相互联系。

洛宁县河底镇牛渠村吴氏家族研究浅说

作者简介:吴电智,洛宁县河底镇牛渠村人,热衷于家族文化研究,现为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理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