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內向文化,秀出自我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12年前,湯姆和魏力一起進了如今是中國一家大型外資銀行的金融公司。魏力擁有常春藤名校物理學博士學位,眼睛深度近視,有嚴重的鼻炎,性格內向。他的英文相當好,但是當眾言說能力差,在正式場合陳述水平差。公司僱用他,是因為他數學很好,能幫銀行設計信用風險模型。湯姆是人文學院畢業的本科生,數學遠不及魏力,但卻很自信,當眾言說能力很棒,中文也不錯,發音很標準,談笑風生且幽默,很陽光,一副明星紳士的長相和派頭,精力充沛,很有魄力,上到老闆下到員工都很喜愛他。在建模型的初級階段,因為常常要加班,魏力病倒了,模型建成後關鍵的第一次presentation(專業陳述,即工作彙報),他沒法參加,只好由湯姆頂替。湯姆有不懂之處,就在電話裡向魏力請教。

模型出成果後的工作彙報,魏力本來可彌補上次的缺席,可他在幾個大老闆和整個部門員工面前很緊張,陳述得很令人失望,結結巴巴,大老闆們都聽不懂這模型到底好在哪裡,統計結果如何解釋。最後,湯姆不得不幫他解圍,用非常簡明扼要的通俗語言解釋給大老闆們聽。如今,湯姆已是美國一家大公司亞洲信用風險首席官,而魏力去年被裁員後一直在家。雖然他的專業素質遠高於湯姆,但是軟能力的缺失導致他成為金融危機的犧牲品。

美國華人,特別是那些想在美國公司裡嶄露頭角的華人,常常會議論為什麼華人在美國難以進入管理層。大家的共識集中在兩點:(1)我們是少數民族,種族歧視使得我們高升艱難;(2)英語不是我們的母語,語言使我們在溝通上吃虧。

我不否認上述兩點影響中國移民在美國社會的高升。然而,平心而論,我們華人自己就是很歧視別人的一個民族,看不起外地人、鄉下人,大城市的人歧視小地方的人。我們一生都在追求高人一等,衣錦還鄉。我們華人普遍非常歧視非裔。在一次紐約華人聚會上,我問大家:“如果你和一個美國黑人相愛,你會不會和他(她)結婚?”一位在華爾街工作的女士立刻回答說:“你的這個問題本身不會成立。如果對方是黑人,我根本不會愛他。”另一個男士說:“就算我愛她,我怎麼把她帶回中國去見父母、家人以及朋友?”大家七嘴八舌,所有結論最後歸結為以上這兩個回答。這讓我大吃一驚:我們在譴責白人歧視我們的同時,卻如此根深蒂固地歧視非裔。

我們要反歧視,首先要反我們自己靈魂深處的歧視觀念。我們需要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反思一下。至於語言問題,如果我們真想做高級主管,為什麼不花錢請語言專家培訓矯正呢?難道這不需要花大錢投資嗎?況且,我們現在年輕一代,不少人英語非常好。

至於在美國出生的華人,根本不存在語言問題。可是就整體而言,他們的當眾言說能力和其他美國人相比,顯然要遜色。為什麼?華人父母本身當眾言說能力差或不重視這方面的培養,無疑對其有潛移默化的負面影響。我週末在紐約教中文,學生中有一個在美國土生土長的華人學生,高中學習成績很優秀,如果在中國,憑高考成績一定能進最好的大學。可是,在美國進最好的大學讀本科,如哥倫比亞大學和哈佛大學,都要經過面試。這位學生性格內向,當眾言說能力很差,因而他所報考的所有一流大學都沒要他,最後,他只有委屈地進了二流學校。

這裡有一點需要特別強調,我們討論的當眾言說能力是指在大眾面前正式場合裡的言說能力。有的朋友問,有沒有從非正式場合到正式場合的當眾言說能力的飛躍。我的回答是:沒有!它們可能相關或平行,非正式場合言說能力好,固然有助於你正式場合的當眾言說,但不可能飛躍。你必須經常有正式場合當眾言說的機會,才可能提高當眾言說能力。

在非正式場合,你可以用多種方式活躍氣氛,嬉皮笑臉,甚至說個成人笑話,都無傷大雅,但在正式場合你卻不能這樣。最主要的是,正式場合的氣氛、心理承受和期待值與非正式場合大不一樣。一個人可能在好友或家人面前滔滔不絕,在非正式場合能說會道,極善言辯,可是到了正式場合,在眾人面前就怯場,磕磕巴巴,判若兩人。或者,雖然話很多卻說不到要點上,讓聽眾很反感。這種情況,在我們很多人身上表現得很明顯。反之,一個在正式場合很會言說的人,在非正式場合說話不一定吸引人。比方說,有的教師上課講得很好很動聽,課下卻很木訥。

一位聽過我的講座現在在美國留學的中國學生最近打電話告訴我,他學習上最大的壓力是在討論會和課堂上當眾發言。除了英語詞彙不如中文是一個障礙,如何使自己的言說富有吸引力,怎麼在言說中營銷自己的觀點和表現自己,怎樣讓聽眾信服自己,是成千上萬的中國留學生和其他華人碰到的難題。在求職中更是如此,如何讓僱主看上你,要靠你在面試中去說服對方。

相比之下,我們在這方面比較差,學校教育沒有這方面的訓練。且不說一般老百姓,很多領導者發表講話,都會或多或少表情呆板,有的甚至完全是照本宣科。在這種情況下,難怪聽眾厭煩,打瞌睡,甚至拒絕參加會議。再加上一些空話假話,大家更覺膩味。這在很大程度上妨礙了我們領導者的自我表現,削減了其個人魅力。

我們一定要反省自己:我當眾言說能力是不是足以秀出我的個人魅力?

當眾言說能力,不僅是運用語言的能力,還涉及題材、對象、場合、情境、規則、策略、方法、技巧等具體內容。言說不僅是一種技能,也是一種智慧,一種交際、情感、思想表達的藝術。當眾言說能力反映了一個人的個性、氣質、涵養、風度和認知水平,能展示自我存在。光說得流利還不行,還需要善於把握重點,能讓讀者聽完後記住講的中心內容是什麼,而不是雲山霧罩,已經說跑了題卻收不回來。

當眾言說能力,不僅僅是指一個人能否在眾人面前有膽量發表講話,說得如平時一樣自然,還包括說得有條有理,言行得體。文化差異總是相對而言的。被美國人認為言行不得體之處,中國人可能並不覺得有什麼不得體。反之亦然。比方說,中國南方人通常說話很快,在國內人們已司空見慣,大家在臺下聽了並不會覺得南方籍的領導或老闆講話有什麼不得體。但是,南方人講話地方口音重,ZH和Z、CH和C不分,R和L這些發音有困難,如果英語說得很快,就很難讓外國人欣賞我們的口頭表達。

要培養當眾言說能力,首先要了解我們為什麼這方面的能力差。我在自己的另一本書《缺少擁抱的中國人》裡對文化提出了幾個概念,其中一個概念是內向文化,即我們中國文化是內向文化。我所說的內向和外向,不是簡單的話少或話多,而是當眾言說中敢於表達自己的想法,放得開,瀟灑自如。話可以不多,但說到點子上,引人注目。在內向文化裡,內向的人會被看成是老實、不鬧事、不誇誇其談、做事踏踏實實;而個性張揚的人則容易被認為浮躁而不被重用。有了好成績的人一犯錯誤,就被扣上“驕傲自滿”的帽子。

我初中數理化語文成績在班上都名列前茅,我的班主任動不動就說我驕傲自滿,弄得我非常痛苦。初中階段我只有12到14歲,家庭出身“不好”,我根本不敢驕傲,還總幫同學解決學習難題。可我是個少年,不可能沒有缺點或不犯錯誤。有一次全校在操場集合,我和同學在一起興高采烈,說了幾句話,班主任當著全校老師同學們的面,對我大吼,說我驕傲透頂。我感到委屈極了。有了這個心理陰影,很長一段時間裡我當眾說話時總覺得不對勁。

我有個姐姐小時候學習成績非常好,活潑可愛。“文革”期間,她上初中後,雖然學習成績仍很優秀,可人卻變得很內向,不喜歡交朋友。前幾年我回老家和她談起往事才知道:原來,上初中第一天,學校工宣隊長因我父親坐過牢,對她說,“不要亂說亂動,爭取做一個可以教育好的子女。”這使她背上了很大的心理包袱,內心很壓抑,唯恐自己在學校裡說錯話、做錯事而被“上綱上線”,不再對人敞開心扉。從反右到“文革”結束,甚至到20世紀80年代末,有我姐姐這樣人生經歷的人何止千萬。

今天,中國社會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但是我們整個文化內向的胎記還很深。這個胎記,恐怕是導致我們當眾言說能力普遍比較差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們傳統文化歷來宣揚“槍打出頭鳥”。過去,我們這一代人總是被教導要“少說話,多做事”,無形之中把我們培養成了內向的人,沒有良好的當眾言說能力。雖然,現在很多年輕人已不接受傳統文化,但是內向文化使得整個社會、學校教育和家長們都沒有重視培養孩子的當眾言說能力。

我們的內向,很可能受生物基因行為遺傳的影響。如果我們開放一兩百年之後,我們當眾言行仍然不像美國人那麼放得開,那麼也許可歸結為我們的神經系統遺傳基因不同於美國人。有一箇中歐美合作研究項目,發現中國的嬰兒一生下來就比西方的嬰兒乖、安靜。生物有遺傳也有變異。從總體而言,華人天生比西方人內向。然而,如果我們都覺得外向好一些,努力改變自己和教育後代,經過幾代人的努力,這種天生的現象是可以改變的。

在出國前,我碰到的來華美國人和幾個要好的美國朋友,他們當眾言說能力都比較好。那時我就想,也許這些到中國來的美國人屬於比較優秀的。到了美國我才發現,美國社會上上下下,從總統到普通老百姓,很多人當眾言說起來非常自然,和平時說話沒什麼兩樣,表情豐富,頭頭是道,非常有吸引力,沒有私下和在公眾面前判若兩人的情形。在美國採訪一個人或請他當眾講話太容易了,他會像平時一樣很輕鬆。我甚至覺得美國人大多可以當演員,因為他們當眾言行自如,很放得開,帶有自然誇張的味道,就像演戲一樣。到美國後,我才知道他們從小在學校都有正式場合當眾言說的訓練,即陳述(presentation)。

在美國,一個人想當政府官員,小到村長,大到總統,都要通過到處當眾言說讓老百姓知道其政治主張,表現其個人魅力,來擊敗競爭對手。這種公開競爭機制,藉助媒體的放大效應,整個社區和國家,都會被競爭者的當眾言說所鼓動、所感染,或喜歡,或討厭,人們討論的都是競爭者演說的內容。可見,公開的競爭機制大大有助外向文化的形成。

在外向文化裡,家長們鼓勵孩子發表自己的主張,整個社會有一股尊重個人主張的風氣:我不同意你所說的,但我尊重你這個人有自己的見解。因而,少年兒童生活在這樣的文化之中,自然而然就會重視,甚至不自覺地培養當眾言說的能力。可是,不少華人家長常常會訓孩子:“你懂什麼?”這非常容易扼殺孩子暢所欲言的天性和獨立個性。我9歲時父親去世,小時候,比我大8歲的哥哥動不動就大聲訓斥我,罵我笨,而且他的嗓門大,火氣也特別大,弄得年幼的我很緊張,大氣都不敢出。有時他叫我幫忙幹活,由於他很兇,我很害怕,反而幫倒忙,所以,我從小就以為自己在幹活方面很笨。一直到我來美國後,一切都得靠自己,我才發現自己一點都不像原本想象的那樣笨。

很多中國家長都有類似我哥哥這種情況。我現在只要聽到有家長對孩子說“你懂什麼?”就特反感。因為這太容易傷害孩子的自尊心,抹殺他們敢說敢幹的個性,使他們變得唯唯諾諾。常有美國人說,你們中國的孩子真是聽話。聽話固然好,但希望不要扼殺了孩子暢所欲言的天性。希望所有的家長讀了這本書後,永遠不要對你的孩子說:“你懂什麼?”如果你需要對你的孩子嚴厲,不要吼叫,不要大聲訓斥,不要說他或她笨。不過,語氣要嚴肅,讓孩子明白你有原則,並不過分溺愛。

中國傳統文化強調的忠孝節悌,自古青少年成長就要遵循各種各樣的祖訓、父母之命、兄長之言,不敢聲張。好的一面是可以培養孩子謙遜有禮的品格,壞的一面是壓抑了孩子的創造力和表達能力。當然,在日常社會生活中,好的一面還是有必要保持的,謙遜有禮也是現代人的重要品格之一,但在全球化背景下,壞的一面越來越顯示出其不合時宜的弊端,是必須克服的。謙遜有禮並不妨礙一個人積極表達自己的主張,尊重他人也不意味著放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