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何不传位给朱棣? ?

cizck22979


明朝的传位制度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朱元璋是一个相对比较保守的人,实际上在太子朱标病逝后,在储君的问题上朱元璋确实经过了较长一段时间的心理斗争,多子多福的朱元璋本来可以选择在他剩下的十几个儿子中找一个立为储君,但最终还是没有打破常规立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那么朱元璋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总结下来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朱元璋非常喜欢朱标,朱标生于1355年,那一年朱元璋还在龙凤政权底下东征西讨,朱元璋对于长子的出生可谓喜形于表,朱元璋在应天称吴王后就立朱标为王世子,并派宋濂,刘基等人为老师悉心栽培世子,1368年朱元璋称帝后朱标被册立为皇太子,历史上对朱标的评价是非常高的,方孝孺称他“盛德闻中夏,黎民望彼苍”,“圣子承皇业,能疏四海通”,朱标不像父亲那样严苛无情,他温文尔雅,礼贤下士,慈仁殷勤,德行端正,友亲爱弟,所以深得朝中文武的拥戴和喜爱,朱元璋也是深以慰之,故而竭尽全力培养这个未来的大明天子,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2年)年仅37岁的朱标从陕西视察回来后即因风寒而病逝,人已风烛之年的朱元璋痛失皇太子,心情悲愤交加,久久不能从失去太子的阴影中走出来,可见朱元璋对朱标的这个舔犊之情是极为深,这是朱元璋其他十几个儿子所不能比的,这也是后来促使他下定决心立朱标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的重要原因。



二:朱元璋需要找一个以宽政见长的接班人。一生杀伐不息的朱元璋久历征战,破张士诚,驱方国珍败陈友谅,直至最后灭元朝,身为一代枭雄的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以后以严猛治国,为了给太子朱标扫清继位路上的障碍,也为了防止功臣势大行乱,动摇国本基石,朱元璋开始大兴诏狱,胡惟庸案和蓝玉案几乎将开国功臣一网打尽,连退休在家七十多岁的李善长也没放过,朱标的岳父徐达也在这期间不明不白的死去。经过这一连串的残酷杀戮,这些追随朱元璋一路打下江山的功臣元老也被杀的差不多了,没有人可以威胁到皇帝的皇权了,那就没有必要再选一个像他一样以猛苛治国的接班人了,老皇帝让自己背了屠杀功臣无情冷血的骂名,就不会让他的接班人再走他的老路,这是朱元璋最终选择和朱标性格极为相似的皇太孙朱允炆为储君的又一个原因。



三:朱元璋对诸子缺乏信心,朱元璋一生共有26个儿子,除了几个儿子早夭之外,活到成年的有十几个,但能活的比朱元璋长久的却没有几个,他的晚年是在一次次送走儿子中度过的。再加上诸子之中堪称治世之才的很少,比如蜀王朱椿醉心吟诗作对,悠游山水,对治国毫无兴趣,秦王朱樉轻佻浮躁,到处惹是生非,能力比较突出的像燕王朱棣,晋王朱綱,宁王朱权朱元璋不是没想过,但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1年)年仅四十岁的晋王朱綱在出征回来后不久便去世了,这让朱元璋再一次陷入丧子之痛,晋王朱綱能文能武,才行高亮,朱元璋对他的喜爱仅次于长子朱标,朱綱死后朱元璋便不再寻求从皇子中甄选继承人,经过九个月的艰难选择,1391年秋朱元璋正式彻立朱允炆为皇太孙,立储大事就此定决。

平心而论朱元璋立朱允炆作为接班人是一个比较正确的选择,因为经过洪武年间几次充满血腥暴力的屠杀后,朝廷上下急需一位宽仁敦厚的储君作为皇位接班人,对于性格和父亲朱标极为相像的朱允炆来说,这确实是个不错的人选,但是朱元璋生前为了巩固皇权让诸子在自己封国自领军队,这无疑为他死后藩王之乱埋下了祸根,而年轻的小皇帝朱允炆在销藩过程中又履犯错误,最终酿成了叔叔夺侄子皇位的人伦悲剧,朱元璋泉下有知应该会为他当初的决定后悔不已吧。


大国布衣


朱元璋能从乞丐做到皇帝可见他并非常人,非常人总会做出一些非常的事情,比如朱元璋不把位子传给朱棣就着实让人难以理解。

“嫡长子继承制”是历朝历代普遍遵循的原则,这样可以确保政权稳定延续,保江山永固。朱元璋最初也是按这个制度来的,1368年,朱元璋立嫡长子朱标为皇太子。但是朱标先于朱元璋去世,皇太子之位出现了空缺。这下朱元璋犯难了,到底该把位子传给谁呢?

按前代惯例来说,朱元璋应该在其他嫡子中选择一个。马皇后一共生有5个儿子,分别为朱标、朱樉、朱棡、朱棣和朱橚。(关于朱棣生母问题存在争议,但我认为朱棣是嫡子,这里不做讨论)

朱标去世后,按理说老二朱樉应该是最合适人选,但是朱樉在藩国多有过失,曾被朱元璋召回南京痛骂了一顿,于是被排除。老三也因为在藩国多有过失,被朱元璋叫到南京责骂,也被排除。而老五朱橚的爵位则在朱标去世前因为擅自离开封地被朱元璋发配到了云南,也被排除。

这样一来,没有犯错的朱棣就成了嫡子中表现最好的一个,所以不出意外的话朱元璋应该选朱棣为接班人。可是“嫡长子继承制”还有一个选择,就是如果皇太子生下了儿子,朱元璋也可以立皇孙为接班人。

太子朱标有5个儿子,分别为朱雄英、朱允炆、朱允熥、朱允熞和朱允熙。其中朱雄英夭折,朱允熞和朱允熙在朱标去世时不到7岁。所以15岁的朱允炆和14岁的朱允熥就成了选择对象。而朱允炆是庶出,朱允熥是朱标嫡子,按理说朱元璋应该立朱允熥才对,但朱元璋最终选择的是却是朱标的庶子朱允炆。

朱元璋既然可以立皇庶孙为接班人,也就可以理解他为何不立嫡子朱棣为太子了,因为朱元璋完全就不按套路出牌。

但朱元璋选择朱允炆也不是没有一点道理,史书记载,朱允炆“纯孝”,是他的孝心打动了朱元璋。但从朱允炆继位后对叔叔们大开杀戒看来,朱允炆并非是个善茬。另外,朱标的太子妃是常遇春的女儿,如果立14岁的嫡孙朱允熥为接班人,朱元璋害怕将来常家会夺了朱家的位子,所以选择没有背景的朱允炆为接班人。

而朱允炆继位后也因为自己的庶出身份不安,所以对威胁到自己位置的叔叔们进行削藩,并囚禁他们。朱棣被逼无奈,发起靖难之役,


石头说历史


1.朱棣后来篡改了史书,所以马皇后到底有没有儿子我们不清楚,但是朱标很可能是马皇后唯一的儿子。要不然就是李贵妃的儿子。朱元璋非常喜欢朱标,一直把他当接班人培养,连他的儿子朱允炆也很喜欢。这是出于感情还是嫡子继承的缘故,我们不知道,但是要知道,朱元璋心里最重要的就是这个儿子。其他的儿子,不过是传宗接代的产物。

2.朱棣是很能打仗,有点像后来朱棣的儿子朱高煦的情况,朱高煦还救过朱棣的性命,那又怎么样呢?不是能打仗就可以当太子的。李渊当时也是封李建成为太子,而不是李世民,搞的李世民要政变。

3.朱棣的母亲不是汉人,是朝鲜人或者蒙古人,血统上是有很有问题。而且他生母地位低微,有可能是被朱元璋杀死的。这确实是个问题。

4.不过最重要的是,朱元璋从未考虑过朱棣当继承人。他生前应该也没想到朱棣会是最终篡位成功的那个。

5.朱元璋最后想的是,如何让朱允炆的江山长治久安,自己的其他儿子就在封地好好呆着吧。李世民还曾经在三个嫡子之间犹豫过,但是朱元璋从未犹豫过,一直就是朱标和朱允炆。

6.打江山是靠武力,但是治理江山是靠综合实力。朱元璋一直用帝王的准则在教育朱标和朱允炆。当时江山已经稳定,朱元璋将有可能压制住朱允炆的臣子也都杀的差不多了,只是自己的儿子,就算他再残暴,也不忍心处理掉。王朝稳定,朱棣这种会打仗的没什么作用了,只能好好当王爷,保卫朱允炆的江山,抵御蒙古人。

这只能说明,朱元璋再残暴,对待自己的子女还算有点亲情。否则朱棣这种狠人,如果臣子,早杀掉了。

朱元璋的希望是,其他儿子封国就藩,帮皇帝抵御外敌,江山就永远是朱家的,世世代代。


实梦阁


朱元璋在中国历史上所有的皇帝中,绝对是一个神一样的存在。

这不仅仅体现在他的出身上,更体现在他选择接班人的问题上。

作为一代帝王,朱元璋有很多英明君主的一面,最起码在生儿子这一方面,朱元璋同样非常厉害。

朱元璋精力非常充沛,和康熙大帝不相上下。

朱元璋有成群的妻妾,精力充沛的他,一生养育了四十多个儿女,二十六个儿子,十六个闺女。

在这众多的子女中,朱元璋最喜欢朱标。

他为朱标找大明最好的老师,让他享受当时最好的教育。

而且朱元璋也早早的就历练朱标,让他管理国事,朱标也非常贤明,在朱元璋的培养下,他一定是帝国未来非常优秀的继承人。

然而,朱标命不好,他英年早逝了。死的时候还不到四十岁。

朱元璋还有一个儿子,他也是非常优秀的,特别是在带兵上,此人就是燕王朱棣,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

如此优秀的朱棣,其实是可以当帝国继承人的,而朱元璋也考虑过燕王朱棣。

当时朱元璋还找大臣商量,朱元璋问大臣,燕王的英武和朕差不多,你们感觉让他当皇帝怎么样?

这些大臣也非常聪明,他们知道,这时候是不能下定论的,因为个个王爷都是手握重兵,一旦燕王当不上皇帝,谁现在拥护朱棣当皇帝,事后很可能身首异处。

后来一个叫刘三吾的学士出来说话了,他说如果燕王当皇帝,秦王和晋王怎么办。

朱元璋不知道说什么了,当时朱元璋还为难的哭了,史书记载“大哭而入”。

朱元璋之所以有这样的无奈,是因为封建王朝是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死了,就得按顺序来。

后来很多大臣表了态,要立皇长子朱允炆,他们不选择朱棣,是因为大臣认为朱棣杀气太重,以后在他手下办事不太容易。

而朱允炆也确实是比较仁慈的,有一次,因为大明律中的刑罚太过残忍,朱允炆便说服朱元璋修改了,这一点也是大臣站在朱允炆这一边的原因。

朱元璋不选朱棣,他还考虑到朱棣的脾性,他认为朱棣上台后,一定会对自己的兄弟手足下手。

最后朱元璋权衡各方面,选择了皇孙朱允炆。

为了让皇孙坐的比较安稳,他用各种罪名,把昔日的大臣全部清洗了。

不过让朱元璋没有想到的是,最后朱棣还是发动了靖难之役,将自己侄儿的皇位抢占了。


史家吟唱


中华上下五千年素来讲究尊卑有常,区别于满清任人唯贤,汉族政权帝王继承人向来是立长不立幼,立嫡不立庶,并且封建礼教的藩篱又高又厚,分量很重。

朱元璋培养了朱标将近25年,都已经做好了退位让贤的打算朱标就抑郁而死。抛去歪瓜裂枣,此时,他的目光放在了嫡孙朱允文与儿子朱棣身上,为此还很纠结传位给谁比较合适,最终还是决定传位给孙子朱允文。


那么,朱元璋为何不传位给朱棣?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燕王朱棣作为藩北王领30万燕北军,无论文治武功与胸襟胆魄的确是最合适的,但却不是最正统的。

一句话,朱棣是庶出。朱元璋曾经就因此与一班文武大臣讨论,文武大臣皆以尊卑有常,立嫡不立庶为由谏议朱元璋立朱允文为继承人。朱允文是正统可谓众望所归,朝臣一边倒,却鲜有人为朱棣摇旗呐喊。此其一。

其次,众所周知,朱元璋与马皇后仅生一子既太子朱标,朱标在朱元璋的霸道皇权下惶惶25年,因为父子二人政见性格不同,颇受朱元璋鞭笞乃至斥责,久而久之,朱标心有郁结,竟在38岁的时候没熬住死了。朱标死后,朱元璋十分懊恼,时常谴责自己对朱标太过严厉,感觉对不起朱标,更对不起扶持他一生的马皇后。而朱标的长子早夭,次子朱允文除了没有行伍味道也还算聪明伶俐,言谈举止像极了朱标,因此,立朱允文为继承人既有弥补朱标与马皇后的意思,也有填补自己内心对朱标的愧疚的意思。此其二。

然后,最主要的是朱元璋不希望自己死后,自己的后代为了皇位兄弟相残,同室操戈。长子朱标只留下了一个朱允文,而儿子则不同了,他担心自己立朱棣为继承人自己其他儿子不服,众兄弟联合发难朱棣,那自己亲手拱卫的苍生又会惨遭罹难,子孙非死即伤,那是朱元璋很不情愿看到的事情。此其三。

(朱棣)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方面。此事可参照洪武二年朱元璋压住怒火不攻打日本的案例。当时日本把他派去的使臣杀了,而且措辞很嚣张。刘伯温以连年征战,诚宜休养生息等循循善诱,朱元璋从善如流。朱元璋什么人,连这都能忍,可见为了他的天下苍生,他可以做任何事。

朱元璋知道,连年征战,大明需要休养生息,不宜战争。朱棣出生行伍,武人思维,登基必定免不了征战杀伐,到时又会致使劳民伤财,生灵涂炭,自己有将大明江山陷入不仁不义暴危之嫌,也有葬送大明江山于农民起义的可能。而孙子朱允文则不同,骨子里活脱脱就是朱标,脑子里全是仁义思想,拿来治理天下正好受用,使百姓万众归心,休养生息。毕竟朱元璋也不愿意自己的江山像秦始皇那样传至二世就没了。此其四。


不书公子


朱元璋一登上皇位,就册立自己和马皇后的长子、13岁的朱标为皇太子,即未来的国家领导人,


也算是对马皇后这个贤内助有个交代,让她吃了个定心丸。朱元璋并且聘请当时朝廷最有学问的浙江名士宋濂等人为太子的老师,希望将朱标培养成合格的接班人。精心培养25年之后,朱标已经38岁,继承父亲大位的能力是有了,可是因为和朱元璋的政见不统一,而朱元璋又很霸道,看不上儿子的仁慈和懦弱,所以朱标每天都在对父皇极度惊惧中度过,日久天长他慢慢变得郁郁寡欢,最终熬坏了身体,英年早逝。朱标的死对朱元璋来说有如五雷轰顶一般,丧子之痛倒是其次,主要是自己辛辛苦苦培养了20多年的帝国继承人突然说没就没了,想想自己九死一生,受过多少磨难才从一个乞丐赤手空拳打出了一个大明朝,内心真的是在滴血啊。可是没有办法,泪水过后生活还得继续,朱元璋不得不开始重新选择继承人。朱元璋一共有26个儿子,可是真正成器的没有几个,最后用排除法,去掉那些烂泥扶不上墙的纨绔子弟、喜欢玩弄文字没有政治头脑的艺术家和没有才华和地位的,就剩下儿子燕王朱棣和孙子朱允炆了,关于这两个人朱元璋权衡了很久,

朱元璋对朱允炆抱着一种复杂的感情,他对朱允炆那仁柔的性格是又喜又忧,如果朱允炆登基,他一定会施仁政治理天子,这对于他的百姓、大臣乃至他的那些叔叔们应该是一个好的选择,起码不会出现尸山血河的局面,但转念一想,他那柔弱的肩膀,能担负得起治理国家的重任吗?这么仁柔,跟个兔子似的,多么大的缺陷啊。做皇帝,必须有狮子、老虎的硬汉性格,否则必定会被政坛上的狮子、老虎吃掉。朱元璋就立储问题,曾经悄悄征询过大臣的意见。他问翰林学士刘三吾:“太子死了,皇长孙(朱允炆)年幼不懂事。治理国家必须选对人,我想让燕王接班怎么样?”


刘三吾是知识分子,你问他谁当储君,他当然只推荐自己的同类。他头摇得像拨浪鼓:“立燕王绝对不行!如果立燕王,那么秦王、晋王怎么办?皇长孙朱允炆四海归心,大家都拥护他,您可以安心睡大觉。”文官们拥护朱允炆,因为他是文人,是大孝子又是大好人,上台后能实行文明德化之治,而不是军事化的高压独裁。朱元璋的统治太过猛烈,官员暗地叫苦,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长久下去没人吃得消,国家客观上需要一位阴柔、仁爱的皇帝,让人民歇歇脚、喘口气。朱允炆非常有孝道。而在争夺皇位的斗争中,“孝”就是夺取皇位继承权的秘密武器。所以,朱允炆一定要将“孝”进行到底。对于第四子朱棣,
朱元璋确实非常欣赏,尤其欣赏他的“武”,这是朱允炆不具备的特殊优势。朱棣是闻着战争的硝烟味长大的,1360年4月17日出生于南京,正是陈友谅大举进攻南京的那一年。他11岁封燕王,17岁迎娶徐达 的长女,20岁就藩北 平。朱棣的才能不在朱元璋之下,弯弓射大雕不在话下,尤其喜欢打仗,智谋过人,知道怎么打胜仗。作为罕见的勇士和智慧人物,朱棣可谓一代“战神”。现在他 33岁,正当青春年少。论才能和胸襟,朱棣都胜过朱允炆。一次,大家在宫里看赛马。朱元璋出上联:“风吹马尾千条线。”朱允炆没有打仗经验,所见不过平凡琐事,憋足劲想出“雨打 羊毛一片毡”,软绵绵的,没什么味道。而朱棣见过世面,巧对“日照龙鳞万点金”,气魄宏大,朱元璋听了非常高兴。燕王朱棣就藩北平,以他为众藩王之首,与宁王、晋王、肃王、秦王等沿长城一线封国,为天子守边,抵御北方蒙古人的侵犯,号称塞王。朱元璋允许他们拥有 3000人的护卫,最多的可以达到1.9万人。燕王、晋王、秦王势力最强,多次奉诏攻打蒙古,即使傅友德、蓝玉 这样的大将也要听塞王指挥。尤其是燕王朱 棣,负有控制北部门户的重任,能够直接指挥的军队多达30万人,军中大小事自己裁决,只有天大的事才向朱元璋汇报。1390年,一场战斗使年仅30岁的朱棣威名远扬。那年元旦刚过,朱元璋命令燕王和晋王分兵合击,打垮元代丞相咬住、平章乃儿不花。朱棣首先派出几股哨兵四出侦查,摸清乃儿不花的确切位置。3月,天下大雪,千里荒原上银装素裹,车马辎重行进十分困难,士兵们冻得直打哆嗦。将领们请求燕王安营扎寨 ,等大风雪过后再想办法。朱棣说:“战机就摆在你们眼前,你们怎么看不见呢?这正是出奇制胜的大好时机!”命令大军顶风冒雪,快速而进。大军出现在乃儿不花面前时,他竟然还在帐篷里烤火。朱棣围而不歼,派乃儿不花的好朋友、降将观童劝降。乃儿不花知道是鸡蛋碰石头,只好请降。朱棣摆酒设宴,酒喝得十分爽,令乃儿不花感动得眼泪哗哗的,主动要求劝降咬住。朱棣第一次大规模出征,兵不血刃就大获全胜 ,让朱元璋非常高兴,赏赐宝钞100万锭,夸赞朱棣:扫清沙漠里的蒙古人,就全靠你了!而另一路晋王,生性怯懦,一踏上当年成吉思汗 征战的土地,就两腿发虚,走一走停一停,不敢深入蒙古腹地,连个兔子都打不到。朱棣和朱元璋是同类,雄才大略,各方面能力都比朱允炆杰出,更适合当皇帝。经过权衡再三,最终朱元璋选择了立他的孙子朱允炆而不是朱棣。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其一、朱元璋是想立原太子朱标,只因朱标与他政见不一,并且性格不同,加上朱元璋疑心太重,导致太子抑郁不得志,英年早逝。死后朱元璋非常后悔,而朱允文需朱标各方面又很相像,出于感情上的补偿,就想立朱标的长子朱允文。其二、朱标做太子多年,背后也有一些支持者,因此,立朱允文朝廷会更加稳定,让朱元璋放心。其三、立朱棣是太平一代,立朱允文是太平万代。如果让大家知道做太子是立贤不立长,那后人就有更加正当的理由造反,天下更加不安。其四、朱棣不是马皇后亲生,他的目前是偏妃而且可能还是是少数民族,古代讲究立皇后的儿子为储,名正言顺。其五、为了确保朱允文的能够顺利延续大明王朝,朱元璋几乎除掉了他认为有威胁的猛将和权臣,结果他没想到的是却为朱棣造反去除了屏障。用今人的眼光来看,朱元璋当初的选择是个错误。如果选朱棣当皇帝,就不会出现后来历时4年的内战。但历史不相信道德,也不相信眼泪,它只相信实力。朱棣发 动战争,将朱允炆赶下台取而代之。这应该是朱元璋当时万万没有想到。


Trafalgar18051021


朱元璋为何不传位给朱棣,是因为朱元璋犯了一个选择性错误。问题的关键是,朱元璋却并没有完全意识到他犯的重大的错误!

朱元璋对朱氏江山态度的背景分析:

大家都知道,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他对自己拼了老命获得的江山,那是万分的珍惜,这在朱元璋的思想意识里面,就是江山永固,永远姓朱,这个思想几乎就是像一个烙印一样烙在他的头脑里,潜意识的深处。不得有任闪失,不得有任何人可以染指,不得有任何人可以影响丝毫,要传千秋万代。所以朱元璋为什么要杀尽功臣

,一杀一个案子就好几万人呢?从这个观点出发,我想大家都很容易理解了他为什么会这么做。我相信如果任何人试图改变朱元璋这些观点,那是比登天还难的。


当然啦只有唯一的一种可能就是,除非朱元璋自己犯糊涂才会不遵守并打破这一规矩。

所以,以下的分析都是基于这一立论出发的。而不是故意胡说八道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是因为身边大臣根深蒂固的封建传嫡不传庶的思想让他犯迷糊,导致了他做出选择性错误。

可以说封建帝王一直流传下来,在选择继承人的时候,都有一个不变的传统就是传嫡不传庶,我想朱元璋也一直会考虑这个问题,要不要打破这个规则,因为在太子朱标在世的时候,这个问题倒是不突出,因为朱元璋通过一系列的方法和措施,把朱标已经打造成比较理想化的适合他的口味和风格,但是他也没有想到,朱标短命夭折,一下子就把朱元璋逼入死胡同。


这个时候,摆在朱元璋的面前,就只有两条路,一,选择其他的皇子,二选择朱标的儿子朱允文,当然啦,在经过淘汰之后,那么朱棣应该就是儿子里面的最佳人选了,至于孙子朱允文那就没得选啦,但是这个问题最关键的是朱棣和孙子朱允文不在一个数量级。

他俩不在一个数量级,不是因为他俩的辈分不同,或者年龄不在一个大小的数量上,而是能力水平不在一个层次上,应该说,朱棣经过在北方戍边,抵抗蒙古人等各种历练当中,表现出了突出应变能力和率军能力,以及真正的领导力,如果把江山传给他,那就是传能。


当然啦,如果走第二条路径传给孙子朱允文,那么朱永文在能力水平治国方面,包括他的性格柔弱各个方面都是不适合的,那么传给朱允文就是传贤。

传能和传贤是一对矛盾,那么朱元璋也都知道,而且也通过各种方式征求过各位大臣的意见,当然了,各位大臣也都是从自己的利益和个人的需要出发,得出的结论都是传给朱允文,这就从舆论上堵住了他传能的路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需要考虑的事,如何做出传能和传贤的选择?

这个时候最上面的背景分析里面的原则和立论,那么就应该起作用了,为了确保朱氏江山的稳固,永传万代,那么这个时候传能,当然是永远大于传贤的需要,否则,那就是违背了朱元璋根深蒂固的思想,那么为此将可能付出不可挽回的代价。



这对朱元璋是难以接受的。

其次是由于对马皇后的感情因素,和对太子朱标的感情因素,把这些感情因素叠加投放到孙子朱永文的身上,从而导致了选择性错误。

大家都知道,朱元璋和马皇后的感情是极其深厚的,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之前就已经对马皇后做过交代,对选择朱标来作为太子,就是这一交代的理由,之后因为朱彪也与

祝元璋有了很深厚的感情,而且他的早逝,也让朱元璋后悔不迭,那么,他把对朱标的感情因素,又投射到了孙子朱允文的身上,这样的话,由于感情方面的影响,从而导致了他作出了错误的选择,从而最终选择了孙子朱允文。

这明显是有违背景分析里面的立论出发点的。

第三个方面,也是最根本的方面,是因为他对朱永文这个孙子的能力怀有侥幸心理,而对朱棣的突出才能却犯了故意似而不见的,掩耳盗铃式的选择性忽视。

对于朱允文和朱棣的能力相比较,谁优谁劣,这已经不是一个问题了,我想朱元璋也心中早有一个数了,但是他为什么却还是做出了错误的选择,首先,他对朱棣的能力是选择性不看见来做了规避,而对朱允文较弱的能力,他却怀有侥幸心理。



朱元璋这样的一种心理状态,显然是有悖于上面分析的立论基础。或者说朱元璋对朱氏江山永固传万代,出现了极少的不顾及的心理状态。

这几手是匪夷所思,不可理解的。


还好,朱棣通过暴力手段篡位以后,也没有实质性影响到朱氏江山的继承传递。

万幸!!

否则我估计朱元璋很可能都得从棺材里爬出来,后悔不迭呀。

总之,从朱元璋的个性,我们可以分析朱氏的江山是任何理由都不可以影响到的,然而历史的巧妙和偶然性就在于,即使这么明显的道理,当局者依然会犯很简单的难以理解的错误。


如果你是朱元璋,你想会怎么做呢?


文心采露苑


以前我也相信朱棣是庶出,自我粉饰为嫡子,但事实上……

比如有个证据,朝鲜使者去拜访燕王朱棣,遇到朱棣母亲的“祭日”,那个日子不是马皇后的忌日,似乎马皇后就不是朱棣母亲了。但……那个日子是马皇后的“生祭”。

而且建文帝自己下的讨伐朱棣的诏书都说“朱棣是我爹((追封)孝康皇帝)同母弟”。马皇后就算无子过继儿子,过继一个太子标也就够了,咋还过继了秦晋燕周那么多人,买一送四吗?

所以现在我开始信朱棣是嫡出了。当然,其继承权比三个哥哥还是逊的。

早在朱标死后,朱允炆就被确立为皇太孙,确保皇位仍然在大房子孙手中,当时现存的皇嫡长子是秦王朱樉,品行根本不是继承人之选,而秦王的出身排行又决定了只要秦王在,立其他皇子为储的可行性也就下去了。秦王死时,明太祖下诏说:“朕封建诸子,以尔年长,首封于秦,期永绥禄位,以藩屏帝室。夫何不良于德,竟殒厥身,其谥曰愍。”种种迹象显示,他是被宫人害死的(嘉靖帝你坐下)。

秦王死后,晋王朱(木冈)就成了在世皇嫡长子,继续压着朱棣一头,其实力、能力也足够和朱棣制衡。

万万没想到,晋王也死在朱元璋前面,朱元璋也没什么重新布局的操作空间了,他剩下的日子已经不足三个月了。

中国传统的继承法就是长子死后长孙为嗣,先秦就有孙子继位,古代有个词叫承重孙说的就是父亲比爷爷先死的少爷们,现在继承法也有一个说法叫代位继承。《唐律疏议》设定的继承法是:嫡子、嫡孙、嫡子同母弟、庶子、嫡孙同母弟、庶孙,以此类推,虽然存在庶子比嫡次孙优先的bug,但前半段也说得很清楚,嫡长孙是比亲叔叔优先的。不过戏剧性的是,唐朝没有一个直接继承爷爷的皇帝,甚至也没出现过生父不在世的皇太孙,当然那个庶子越嫡侄的bug也就更没出现了。

如果非说朱元璋坏了规矩,那也是把朱标继室所出的朱允炆置于原配所出的朱允熥之前,而不是没把帝系从大房转移到二三四房。如果把朱标设定为一个刚登基就死了的皇帝,那么帝系的传承方向就没什么疑问了。


代目益州阎文平


朱元璋血腥,残忍,只能共患难,不能同享福。但朱元璋绝对是个好父亲,好爷爷!他的残忍和血腥也几乎全是为了继承者扫清路障!朱元璋知道马上打天下,不能马上坐天下,所以他的继承者一定要是个大儒之人,胸怀天下,仁爱温和,所以他一直培养太子朱标往仁君方向发展,我也相信如果朱标继位有可能成为大明第一明君。可惜事与愿违,朱标早逝,这对朱元璋的打击很大。他也一定想过让其他儿子继位,也肯定想过燕王朱棣是否可以承继大统!但,不行!朱棣和自己太像啦,甚至比自己还勇猛!朱棣出生在军营里,从小就跟随李文忠四处征战,武功极盛,但文化一般!这不符合他选择的标准,更知道的是他需要这些儿子为他们朱家守业,开国功臣被他屠戮殆尽,还会打仗的就剩这几个儿子啦!所以他选择了朱允文,年号建文!这应该是给他爹准备的,可惜没用上!建文帝也是仁爱之君,就是有点迂腐。如果是个太平盛世,也可能成为一个宋仁宗一样的好君主?可惜生不逢时,他有一个如此强悍的叔叔,爷爷还只给他留了一个耿炳文,时也命也运也。



青梅谈史


朱元璋不立朱棣,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朱元璋和马皇后感情非常好,马皇后是朱元璋的贤内助,而马皇后的孩子朱标就格外受到朱元璋的器重。

其次,中国古代的传统,“立嫡不立长”,朱标不但是朱元璋的长子,而且是他与马皇后所生的嫡子,自然也具有优先权。

第三,朱元璋性格暴躁,多疑,杀伐心过重。他深知打天下的时候需要自己这样的脾气,但是治天下的时候需要一个性格温和的皇帝。刚好朱标是个性格温和的人,连着朱标的儿子朱允文也非常敦厚。这也让朱元璋认可了朱标父子。

第四,朱棣的脾气,很像朱元璋,应该是朱元璋的孩子里最像他自己的一个儿子,那么,朱棣就不符合朱元璋对下一任皇帝的要求。朱棣不读书不学习,在他看来更加不适合做个皇帝了。作为自己的儿子,朱棣能征善战,更适合为天子守国门。



如此一来,朱元璋怎么会让朱棣当皇帝呢?

我是阿庆,欢迎大家指点我的错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