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爲何不傳位給朱棣? ?

cizck22979


明朝的傳位制度是“有嫡立嫡,無嫡立長”,朱元璋是一個相對比較保守的人,實際上在太子朱標病逝後,在儲君的問題上朱元璋確實經過了較長一段時間的心理鬥爭,多子多福的朱元璋本來可以選擇在他剩下的十幾個兒子中找一個立為儲君,但最終還是沒有打破常規立了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皇太孫,那麼朱元璋為什麼要這麼做呢?總結下來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朱元璋非常喜歡朱標,朱標生於1355年,那一年朱元璋還在龍鳳政權底下東征西討,朱元璋對於長子的出生可謂喜形於表,朱元璋在應天稱吳王后就立朱標為王世子,並派宋濂,劉基等人為老師悉心栽培世子,1368年朱元璋稱帝后朱標被冊立為皇太子,歷史上對朱標的評價是非常高的,方孝孺稱他“盛德聞中夏,黎民望彼蒼”,“聖子承皇業,能疏四海通”,朱標不像父親那樣嚴苛無情,他溫文爾雅,禮賢下士,慈仁殷勤,德行端正,友親愛弟,所以深得朝中文武的擁戴和喜愛,朱元璋也是深以慰之,故而竭盡全力培養這個未來的大明天子,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2年)年僅37歲的朱標從陝西視察回來後即因風寒而病逝,人已風燭之年的朱元璋痛失皇太子,心情悲憤交加,久久不能從失去太子的陰影中走出來,可見朱元璋對朱標的這個舔犢之情是極為深,這是朱元璋其他十幾個兒子所不能比的,這也是後來促使他下定決心立朱標長子朱允炆為皇太孫的重要原因。



二:朱元璋需要找一個以寬政見長的接班人。一生殺伐不息的朱元璋久歷征戰,破張士誠,驅方國珍敗陳友諒,直至最後滅元朝,身為一代梟雄的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以後以嚴猛治國,為了給太子朱標掃清繼位路上的障礙,也為了防止功臣勢大行亂,動搖國本基石,朱元璋開始大興詔獄,胡惟庸案和藍玉案几乎將開國功臣一網打盡,連退休在家七十多歲的李善長也沒放過,朱標的岳父徐達也在這期間不明不白的死去。經過這一連串的殘酷殺戮,這些追隨朱元璋一路打下江山的功臣元老也被殺的差不多了,沒有人可以威脅到皇帝的皇權了,那就沒有必要再選一個像他一樣以猛苛治國的接班人了,老皇帝讓自己背了屠殺功臣無情冷血的罵名,就不會讓他的接班人再走他的老路,這是朱元璋最終選擇和朱標性格極為相似的皇太孫朱允炆為儲君的又一個原因。



三:朱元璋對諸子缺乏信心,朱元璋一生共有26個兒子,除了幾個兒子早夭之外,活到成年的有十幾個,但能活的比朱元璋長久的卻沒有幾個,他的晚年是在一次次送走兒子中度過的。再加上諸子之中堪稱治世之才的很少,比如蜀王朱椿醉心吟詩作對,悠遊山水,對治國毫無興趣,秦王朱樉輕佻浮躁,到處惹是生非,能力比較突出的像燕王朱棣,晉王朱綱,寧王朱權朱元璋不是沒想過,但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1年)年僅四十歲的晉王朱綱在出徵回來後不久便去世了,這讓朱元璋再一次陷入喪子之痛,晉王朱綱能文能武,才行高亮,朱元璋對他的喜愛僅次於長子朱標,朱綱死後朱元璋便不再尋求從皇子中甄選繼承人,經過九個月的艱難選擇,1391年秋朱元璋正式徹立朱允炆為皇太孫,立儲大事就此定決。

平心而論朱元璋立朱允炆作為接班人是一個比較正確的選擇,因為經過洪武年間幾次充滿血腥暴力的屠殺後,朝廷上下急需一位寬仁敦厚的儲君作為皇位接班人,對於性格和父親朱標極為相像的朱允炆來說,這確實是個不錯的人選,但是朱元璋生前為了鞏固皇權讓諸子在自己封國自領軍隊,這無疑為他死後藩王之亂埋下了禍根,而年輕的小皇帝朱允炆在銷藩過程中又履犯錯誤,最終釀成了叔叔奪侄子皇位的人倫悲劇,朱元璋泉下有知應該會為他當初的決定後悔不已吧。


大國布衣


朱元璋能從乞丐做到皇帝可見他並非常人,非常人總會做出一些非常的事情,比如朱元璋不把位子傳給朱棣就著實讓人難以理解。

“嫡長子繼承製”是歷朝歷代普遍遵循的原則,這樣可以確保政權穩定延續,保江山永固。朱元璋最初也是按這個制度來的,1368年,朱元璋立嫡長子朱標為皇太子。但是朱標先於朱元璋去世,皇太子之位出現了空缺。這下朱元璋犯難了,到底該把位子傳給誰呢?

按前代慣例來說,朱元璋應該在其他嫡子中選擇一個。馬皇后一共生有5個兒子,分別為朱標、朱樉、朱棡、朱棣和朱橚。(關於朱棣生母問題存在爭議,但我認為朱棣是嫡子,這裡不做討論)

朱標去世後,按理說老二朱樉應該是最合適人選,但是朱樉在藩國多有過失,曾被朱元璋召回南京痛罵了一頓,於是被排除。老三也因為在藩國多有過失,被朱元璋叫到南京責罵,也被排除。而老五朱橚的爵位則在朱標去世前因為擅自離開封地被朱元璋發配到了雲南,也被排除。

這樣一來,沒有犯錯的朱棣就成了嫡子中表現最好的一個,所以不出意外的話朱元璋應該選朱棣為接班人。可是“嫡長子繼承製”還有一個選擇,就是如果皇太子生下了兒子,朱元璋也可以立皇孫為接班人。

太子朱標有5個兒子,分別為朱雄英、朱允炆、朱允熥、朱允熞和朱允熙。其中朱雄英夭折,朱允熞和朱允熙在朱標去世時不到7歲。所以15歲的朱允炆和14歲的朱允熥就成了選擇對象。而朱允炆是庶出,朱允熥是朱標嫡子,按理說朱元璋應該立朱允熥才對,但朱元璋最終選擇的是卻是朱標的庶子朱允炆。

朱元璋既然可以立皇庶孫為接班人,也就可以理解他為何不立嫡子朱棣為太子了,因為朱元璋完全就不按套路出牌。

但朱元璋選擇朱允炆也不是沒有一點道理,史書記載,朱允炆“純孝”,是他的孝心打動了朱元璋。但從朱允炆繼位後對叔叔們大開殺戒看來,朱允炆並非是個善茬。另外,朱標的太子妃是常遇春的女兒,如果立14歲的嫡孫朱允熥為接班人,朱元璋害怕將來常家會奪了朱家的位子,所以選擇沒有背景的朱允炆為接班人。

而朱允炆繼位後也因為自己的庶出身份不安,所以對威脅到自己位置的叔叔們進行削藩,並囚禁他們。朱棣被逼無奈,發起靖難之役,


石頭說歷史


1.朱棣後來篡改了史書,所以馬皇后到底有沒有兒子我們不清楚,但是朱標很可能是馬皇后唯一的兒子。要不然就是李貴妃的兒子。朱元璋非常喜歡朱標,一直把他當接班人培養,連他的兒子朱允炆也很喜歡。這是出於感情還是嫡子繼承的緣故,我們不知道,但是要知道,朱元璋心裡最重要的就是這個兒子。其他的兒子,不過是傳宗接代的產物。

2.朱棣是很能打仗,有點像後來朱棣的兒子朱高煦的情況,朱高煦還救過朱棣的性命,那又怎麼樣呢?不是能打仗就可以當太子的。李淵當時也是封李建成為太子,而不是李世民,搞的李世民要政變。

3.朱棣的母親不是漢人,是朝鮮人或者蒙古人,血統上是有很有問題。而且他生母地位低微,有可能是被朱元璋殺死的。這確實是個問題。

4.不過最重要的是,朱元璋從未考慮過朱棣當繼承人。他生前應該也沒想到朱棣會是最終篡位成功的那個。

5.朱元璋最後想的是,如何讓朱允炆的江山長治久安,自己的其他兒子就在封地好好待著吧。李世民還曾經在三個嫡子之間猶豫過,但是朱元璋從未猶豫過,一直就是朱標和朱允炆。

6.打江山是靠武力,但是治理江山是靠綜合實力。朱元璋一直用帝王的準則在教育朱標和朱允炆。當時江山已經穩定,朱元璋將有可能壓制住朱允炆的臣子也都殺的差不多了,只是自己的兒子,就算他再殘暴,也不忍心處理掉。王朝穩定,朱棣這種會打仗的沒什麼作用了,只能好好當王爺,保衛朱允炆的江山,抵禦蒙古人。

這隻能說明,朱元璋再殘暴,對待自己的子女還算有點親情。否則朱棣這種狠人,如果臣子,早殺掉了。

朱元璋的希望是,其他兒子封國就藩,幫皇帝抵禦外敵,江山就永遠是朱家的,世世代代。


實夢閣


朱元璋在中國歷史上所有的皇帝中,絕對是一個神一樣的存在。

這不僅僅體現在他的出身上,更體現在他選擇接班人的問題上。

作為一代帝王,朱元璋有很多英明君主的一面,最起碼在生兒子這一方面,朱元璋同樣非常厲害。

朱元璋精力非常充沛,和康熙大帝不相上下。

朱元璋有成群的妻妾,精力充沛的他,一生養育了四十多個兒女,二十六個兒子,十六個閨女。

在這眾多的子女中,朱元璋最喜歡朱標。

他為朱標找大明最好的老師,讓他享受當時最好的教育。

而且朱元璋也早早的就歷練朱標,讓他管理國事,朱標也非常賢明,在朱元璋的培養下,他一定是帝國未來非常優秀的繼承人。

然而,朱標命不好,他英年早逝了。死的時候還不到四十歲。

朱元璋還有一個兒子,他也是非常優秀的,特別是在帶兵上,此人就是燕王朱棣,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

如此優秀的朱棣,其實是可以當帝國繼承人的,而朱元璋也考慮過燕王朱棣。

當時朱元璋還找大臣商量,朱元璋問大臣,燕王的英武和朕差不多,你們感覺讓他當皇帝怎麼樣?

這些大臣也非常聰明,他們知道,這時候是不能下定論的,因為個個王爺都是手握重兵,一旦燕王當不上皇帝,誰現在擁護朱棣當皇帝,事後很可能身首異處。

後來一個叫劉三吾的學士出來說話了,他說如果燕王當皇帝,秦王和晉王怎麼辦。

朱元璋不知道說什麼了,當時朱元璋還為難的哭了,史書記載“大哭而入”。

朱元璋之所以有這樣的無奈,是因為封建王朝是嫡長子繼承製,嫡長子死了,就得按順序來。

後來很多大臣表了態,要立皇長子朱允炆,他們不選擇朱棣,是因為大臣認為朱棣殺氣太重,以後在他手下辦事不太容易。

而朱允炆也確實是比較仁慈的,有一次,因為大明律中的刑罰太過殘忍,朱允炆便說服朱元璋修改了,這一點也是大臣站在朱允炆這一邊的原因。

朱元璋不選朱棣,他還考慮到朱棣的脾性,他認為朱棣上臺後,一定會對自己的兄弟手足下手。

最後朱元璋權衡各方面,選擇了皇孫朱允炆。

為了讓皇孫坐的比較安穩,他用各種罪名,把昔日的大臣全部清洗了。

不過讓朱元璋沒有想到的是,最後朱棣還是發動了靖難之役,將自己侄兒的皇位搶佔了。


史家吟唱


中華上下五千年素來講究尊卑有常,區別於滿清任人唯賢,漢族政權帝王繼承人向來是立長不立幼,立嫡不立庶,並且封建禮教的藩籬又高又厚,分量很重。

朱元璋培養了朱標將近25年,都已經做好了退位讓賢的打算朱標就抑鬱而死。拋去歪瓜裂棗,此時,他的目光放在了嫡孫朱允文與兒子朱棣身上,為此還很糾結傳位給誰比較合適,最終還是決定傳位給孫子朱允文。


那麼,朱元璋為何不傳位給朱棣?

首先我們必須承認,燕王朱棣作為藩北王領30萬燕北軍,無論文治武功與胸襟膽魄的確是最合適的,但卻不是最正統的。

一句話,朱棣是庶出。朱元璋曾經就因此與一班文武大臣討論,文武大臣皆以尊卑有常,立嫡不立庶為由諫議朱元璋立朱允文為繼承人。朱允文是正統可謂眾望所歸,朝臣一邊倒,卻鮮有人為朱棣搖旗吶喊。此其一。

其次,眾所周知,朱元璋與馬皇后僅生一子既太子朱標,朱標在朱元璋的霸道皇權下惶惶25年,因為父子二人政見性格不同,頗受朱元璋鞭笞乃至斥責,久而久之,朱標心有鬱結,竟在38歲的時候沒熬住死了。朱標死後,朱元璋十分懊惱,時常譴責自己對朱標太過嚴厲,感覺對不起朱標,更對不起扶持他一生的馬皇后。而朱標的長子早夭,次子朱允文除了沒有行伍味道也還算聰明伶俐,言談舉止像極了朱標,因此,立朱允文為繼承人既有彌補朱標與馬皇后的意思,也有填補自己內心對朱標的愧疚的意思。此其二。

然後,最主要的是朱元璋不希望自己死後,自己的後代為了皇位兄弟相殘,同室操戈。長子朱標只留下了一個朱允文,而兒子則不同了,他擔心自己立朱棣為繼承人自己其他兒子不服,眾兄弟聯合發難朱棣,那自己親手拱衛的蒼生又會慘遭罹難,子孫非死即傷,那是朱元璋很不情願看到的事情。此其三。

(朱棣)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方面。此事可參照洪武二年朱元璋壓住怒火不攻打日本的案例。當時日本把他派去的使臣殺了,而且措辭很囂張。劉伯溫以連年征戰,誠宜休養生息等循循善誘,朱元璋從善如流。朱元璋什麼人,連這都能忍,可見為了他的天下蒼生,他可以做任何事。

朱元璋知道,連年征戰,大明需要休養生息,不宜戰爭。朱棣出生行伍,武人思維,登基必定免不了征戰殺伐,到時又會致使勞民傷財,生靈塗炭,自己有將大明江山陷入不仁不義暴危之嫌,也有葬送大明江山於農民起義的可能。而孫子朱允文則不同,骨子裡活脫脫就是朱標,腦子裡全是仁義思想,拿來治理天下正好受用,使百姓萬眾歸心,休養生息。畢竟朱元璋也不願意自己的江山像秦始皇那樣傳至二世就沒了。此其四。


不書公子


朱元璋一登上皇位,就冊立自己和馬皇后的長子、13歲的朱標為皇太子,即未來的國家領導人,


也算是對馬皇后這個賢內助有個交代,讓她吃了個定心丸。朱元璋並且聘請當時朝廷最有學問的浙江名士宋濂等人為太子的老師,希望將朱標培養成合格的接班人。精心培養25年之後,朱標已經38歲,繼承父親大位的能力是有了,可是因為和朱元璋的政見不統一,而朱元璋又很霸道,看不上兒子的仁慈和懦弱,所以朱標每天都在對父皇極度驚懼中度過,日久天長他慢慢變得鬱鬱寡歡,最終熬壞了身體,英年早逝。朱標的死對朱元璋來說有如五雷轟頂一般,喪子之痛倒是其次,主要是自己辛辛苦苦培養了20多年的帝國繼承人突然說沒就沒了,想想自己九死一生,受過多少磨難才從一個乞丐赤手空拳打出了一個大明朝,內心真的是在滴血啊。可是沒有辦法,淚水過後生活還得繼續,朱元璋不得不開始重新選擇繼承人。朱元璋一共有26個兒子,可是真正成器的沒有幾個,最後用排除法,去掉那些爛泥扶不上牆的紈絝子弟、喜歡玩弄文字沒有政治頭腦的藝術家和沒有才華和地位的,就剩下兒子燕王朱棣和孫子朱允炆了,關於這兩個人朱元璋權衡了很久,

朱元璋對朱允炆抱著一種複雜的感情,他對朱允炆那仁柔的性格是又喜又憂,如果朱允炆登基,他一定會施仁政治理天子,這對於他的百姓、大臣乃至他的那些叔叔們應該是一個好的選擇,起碼不會出現屍山血河的局面,但轉念一想,他那柔弱的肩膀,能擔負得起治理國家的重任嗎?這麼仁柔,跟個兔子似的,多麼大的缺陷啊。做皇帝,必須有獅子、老虎的硬漢性格,否則必定會被政壇上的獅子、老虎吃掉。朱元璋就立儲問題,曾經悄悄徵詢過大臣的意見。他問翰林學士劉三吾:“太子死了,皇長孫(朱允炆)年幼不懂事。治理國家必須選對人,我想讓燕王接班怎麼樣?”


劉三吾是知識分子,你問他誰當儲君,他當然只推薦自己的同類。他頭搖得像撥浪鼓:“立燕王絕對不行!如果立燕王,那麼秦王、晉王怎麼辦?皇長孫朱允炆四海歸心,大家都擁護他,您可以安心睡大覺。”文官們擁護朱允炆,因為他是文人,是大孝子又是大好人,上臺後能實行文明德化之治,而不是軍事化的高壓獨裁。朱元璋的統治太過猛烈,官員暗地叫苦,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長久下去沒人吃得消,國家客觀上需要一位陰柔、仁愛的皇帝,讓人民歇歇腳、喘口氣。朱允炆非常有孝道。而在爭奪皇位的鬥爭中,“孝”就是奪取皇位繼承權的秘密武器。所以,朱允炆一定要將“孝”進行到底。對於第四子朱棣,
朱元璋確實非常欣賞,尤其欣賞他的“武”,這是朱允炆不具備的特殊優勢。朱棣是聞著戰爭的硝煙味長大的,1360年4月17日出生於南京,正是陳友諒大舉進攻南京的那一年。他11歲封燕王,17歲迎娶徐達 的長女,20歲就藩北 平。朱棣的才能不在朱元璋之下,彎弓射大雕不在話下,尤其喜歡打仗,智謀過人,知道怎麼打勝仗。作為罕見的勇士和智慧人物,朱棣可謂一代“戰神”。現在他 33歲,正當青春年少。論才能和胸襟,朱棣都勝過朱允炆。一次,大家在宮裡看賽馬。朱元璋出上聯:“風吹馬尾千條線。”朱允炆沒有打仗經驗,所見不過平凡瑣事,憋足勁想出“雨打 羊毛一片氈”,軟綿綿的,沒什麼味道。而朱棣見過世面,巧對“日照龍鱗萬點金”,氣魄宏大,朱元璋聽了非常高興。燕王朱棣就藩北平,以他為眾藩王之首,與寧王、晉王、肅王、秦王等沿長城一線封國,為天子守邊,抵禦北方蒙古人的侵犯,號稱塞王。朱元璋允許他們擁有 3000人的護衛,最多的可以達到1.9萬人。燕王、晉王、秦王勢力最強,多次奉詔攻打蒙古,即使傅友德、藍玉 這樣的大將也要聽塞王指揮。尤其是燕王朱 棣,負有控制北部門戶的重任,能夠直接指揮的軍隊多達30萬人,軍中大小事自己裁決,只有天大的事才向朱元璋彙報。1390年,一場戰鬥使年僅30歲的朱棣威名遠揚。那年元旦剛過,朱元璋命令燕王和晉王分兵合擊,打垮元代丞相咬住、平章乃兒不花。朱棣首先派出幾股哨兵四出偵查,摸清乃兒不花的確切位置。3月,天下大雪,千里荒原上銀裝素裹,車馬輜重行進十分困難,士兵們凍得直打哆嗦。將領們請求燕王安營紮寨 ,等大風雪過後再想辦法。朱棣說:“戰機就擺在你們眼前,你們怎麼看不見呢?這正是出奇制勝的大好時機!”命令大軍頂風冒雪,快速而進。大軍出現在乃兒不花面前時,他竟然還在帳篷裡烤火。朱棣圍而不殲,派乃兒不花的好朋友、降將觀童勸降。乃兒不花知道是雞蛋碰石頭,只好請降。朱棣擺酒設宴,酒喝得十分爽,令乃兒不花感動得眼淚嘩嘩的,主動要求勸降咬住。朱棣第一次大規模出征,兵不血刃就大獲全勝 ,讓朱元璋非常高興,賞賜寶鈔100萬錠,誇讚朱棣:掃清沙漠裡的蒙古人,就全靠你了!而另一路晉王,生性怯懦,一踏上當年成吉思汗 征戰的土地,就兩腿發虛,走一走停一停,不敢深入蒙古腹地,連個兔子都打不到。朱棣和朱元璋是同類,雄才大略,各方面能力都比朱允炆傑出,更適合當皇帝。經過權衡再三,最終朱元璋選擇了立他的孫子朱允炆而不是朱棣。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原因:其一、朱元璋是想立原太子朱標,只因朱標與他政見不一,並且性格不同,加上朱元璋疑心太重,導致太子抑鬱不得志,英年早逝。死後朱元璋非常後悔,而朱允文需朱標各方面又很相像,出於感情上的補償,就想立朱標的長子朱允文。其二、朱標做太子多年,背後也有一些支持者,因此,立朱允文朝廷會更加穩定,讓朱元璋放心。其三、立朱棣是太平一代,立朱允文是太平萬代。如果讓大家知道做太子是立賢不立長,那後人就有更加正當的理由造反,天下更加不安。其四、朱棣不是馬皇后親生,他的目前是偏妃而且可能還是是少數民族,古代講究立皇后的兒子為儲,名正言順。其五、為了確保朱允文的能夠順利延續大明王朝,朱元璋幾乎除掉了他認為有威脅的猛將和權臣,結果他沒想到的是卻為朱棣造反去除了屏障。用今人的眼光來看,朱元璋當初的選擇是個錯誤。如果選朱棣當皇帝,就不會出現後來歷時4年的內戰。但歷史不相信道德,也不相信眼淚,它只相信實力。朱棣發 動戰爭,將朱允炆趕下臺取而代之。這應該是朱元璋當時萬萬沒有想到。


Trafalgar18051021


朱元璋為何不傳位給朱棣,是因為朱元璋犯了一個選擇性錯誤。問題的關鍵是,朱元璋卻並沒有完全意識到他犯的重大的錯誤!

朱元璋對朱氏江山態度的背景分析:

大家都知道,朱元璋是明朝的開國皇帝,他對自己拼了老命獲得的江山,那是萬分的珍惜,這在朱元璋的思想意識裡面,就是江山永固,永遠姓朱,這個思想幾乎就是像一個烙印一樣烙在他的頭腦裡,潛意識的深處。不得有任閃失,不得有任何人可以染指,不得有任何人可以影響絲毫,要傳千秋萬代。所以朱元璋為什麼要殺盡功臣

,一殺一個案子就好幾萬人呢?從這個觀點出發,我想大家都很容易理解了他為什麼會這麼做。我相信如果任何人試圖改變朱元璋這些觀點,那是比登天還難的。


當然啦只有唯一的一種可能就是,除非朱元璋自己犯糊塗才會不遵守並打破這一規矩。

所以,以下的分析都是基於這一立論出發的。而不是故意胡說八道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

首先是因為身邊大臣根深蒂固的封建傳嫡不傳庶的思想讓他犯迷糊,導致了他做出選擇性錯誤。

可以說封建帝王一直流傳下來,在選擇繼承人的時候,都有一個不變的傳統就是傳嫡不傳庶,我想朱元璋也一直會考慮這個問題,要不要打破這個規則,因為在太子朱標在世的時候,這個問題倒是不突出,因為朱元璋通過一系列的方法和措施,把朱標已經打造成比較理想化的適合他的口味和風格,但是他也沒有想到,朱標短命夭折,一下子就把朱元璋逼入死胡同。


這個時候,擺在朱元璋的面前,就只有兩條路,一,選擇其他的皇子,二選擇朱標的兒子朱允文,當然啦,在經過淘汰之後,那麼朱棣應該就是兒子裡面的最佳人選了,至於孫子朱允文那就沒得選啦,但是這個問題最關鍵的是朱棣和孫子朱允文不在一個數量級。

他倆不在一個數量級,不是因為他倆的輩分不同,或者年齡不在一個大小的數量上,而是能力水平不在一個層次上,應該說,朱棣經過在北方戍邊,抵抗蒙古人等各種歷練當中,表現出了突出應變能力和率軍能力,以及真正的領導力,如果把江山傳給他,那就是傳能。


當然啦,如果走第二條路徑傳給孫子朱允文,那麼朱永文在能力水平治國方面,包括他的性格柔弱各個方面都是不適合的,那麼傳給朱允文就是傳賢。

傳能和傳賢是一對矛盾,那麼朱元璋也都知道,而且也通過各種方式徵求過各位大臣的意見,當然了,各位大臣也都是從自己的利益和個人的需要出發,得出的結論都是傳給朱允文,這就從輿論上堵住了他傳能的路徑。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朱元璋需要考慮的事,如何做出傳能和傳賢的選擇?

這個時候最上面的背景分析裡面的原則和立論,那麼就應該起作用了,為了確保朱氏江山的穩固,永傳萬代,那麼這個時候傳能,當然是永遠大於傳賢的需要,否則,那就是違背了朱元璋根深蒂固的思想,那麼為此將可能付出不可挽回的代價。



這對朱元璋是難以接受的。

其次是由於對馬皇后的感情因素,和對太子朱標的感情因素,把這些感情因素疊加投放到孫子朱永文的身上,從而導致了選擇性錯誤。

大家都知道,朱元璋和馬皇后的感情是極其深厚的,那麼在這樣的情況下,他之前就已經對馬皇后做過交代,對選擇朱標來作為太子,就是這一交代的理由,之後因為朱彪也與

祝元璋有了很深厚的感情,而且他的早逝,也讓朱元璋後悔不迭,那麼,他把對朱標的感情因素,又投射到了孫子朱允文的身上,這樣的話,由於感情方面的影響,從而導致了他作出了錯誤的選擇,從而最終選擇了孫子朱允文。

這明顯是有違背景分析裡面的立論出發點的。

第三個方面,也是最根本的方面,是因為他對朱永文這個孫子的能力懷有僥倖心理,而對朱棣的突出才能卻犯了故意似而不見的,掩耳盜鈴式的選擇性忽視。

對於朱允文和朱棣的能力相比較,誰優誰劣,這已經不是一個問題了,我想朱元璋也心中早有一個數了,但是他為什麼卻還是做出了錯誤的選擇,首先,他對朱棣的能力是選擇性不看見來做了規避,而對朱允文較弱的能力,他卻懷有僥倖心理。



朱元璋這樣的一種心理狀態,顯然是有悖於上面分析的立論基礎。或者說朱元璋對朱氏江山永固傳萬代,出現了極少的不顧及的心理狀態。

這幾手是匪夷所思,不可理解的。


還好,朱棣通過暴力手段篡位以後,也沒有實質性影響到朱氏江山的繼承傳遞。

萬幸!!

否則我估計朱元璋很可能都得從棺材裡爬出來,後悔不迭呀。

總之,從朱元璋的個性,我們可以分析朱氏的江山是任何理由都不可以影響到的,然而歷史的巧妙和偶然性就在於,即使這麼明顯的道理,當局者依然會犯很簡單的難以理解的錯誤。


如果你是朱元璋,你想會怎麼做呢?


文心採露苑


以前我也相信朱棣是庶出,自我粉飾為嫡子,但事實上……

比如有個證據,朝鮮使者去拜訪燕王朱棣,遇到朱棣母親的“祭日”,那個日子不是馬皇后的忌日,似乎馬皇后就不是朱棣母親了。但……那個日子是馬皇后的“生祭”。

而且建文帝自己下的討伐朱棣的詔書都說“朱棣是我爹((追封)孝康皇帝)同母弟”。馬皇后就算無子過繼兒子,過繼一個太子標也就夠了,咋還過繼了秦晉燕周那麼多人,買一送四嗎?

所以現在我開始信朱棣是嫡出了。當然,其繼承權比三個哥哥還是遜的。

早在朱標死後,朱允炆就被確立為皇太孫,確保皇位仍然在大房子孫手中,當時現存的皇嫡長子是秦王朱樉,品行根本不是繼承人之選,而秦王的出身排行又決定了只要秦王在,立其他皇子為儲的可行性也就下去了。秦王死時,明太祖下詔說:“朕封建諸子,以爾年長,首封於秦,期永綏祿位,以藩屏帝室。夫何不良於德,竟殞厥身,其諡曰愍。”種種跡象顯示,他是被宮人害死的(嘉靖帝你坐下)。

秦王死後,晉王朱(木岡)就成了在世皇嫡長子,繼續壓著朱棣一頭,其實力、能力也足夠和朱棣制衡。

萬萬沒想到,晉王也死在朱元璋前面,朱元璋也沒什麼重新佈局的操作空間了,他剩下的日子已經不足三個月了。

中國傳統的繼承法就是長子死後長孫為嗣,先秦就有孫子繼位,古代有個詞叫承重孫說的就是父親比爺爺先死的少爺們,現在繼承法也有一個說法叫代位繼承。《唐律疏議》設定的繼承法是:嫡子、嫡孫、嫡子同母弟、庶子、嫡孫同母弟、庶孫,以此類推,雖然存在庶子比嫡次孫優先的bug,但前半段也說得很清楚,嫡長孫是比親叔叔優先的。不過戲劇性的是,唐朝沒有一個直接繼承爺爺的皇帝,甚至也沒出現過生父不在世的皇太孫,當然那個庶子越嫡侄的bug也就更沒出現了。

如果非說朱元璋壞了規矩,那也是把朱標繼室所出的朱允炆置於原配所出的朱允熥之前,而不是沒把帝系從大房轉移到二三四房。如果把朱標設定為一個剛登基就死了的皇帝,那麼帝系的傳承方向就沒什麼疑問了。


代目益州閻文平


朱元璋血腥,殘忍,只能共患難,不能同享福。但朱元璋絕對是個好父親,好爺爺!他的殘忍和血腥也幾乎全是為了繼承者掃清路障!朱元璋知道馬上打天下,不能馬上坐天下,所以他的繼承者一定要是個大儒之人,胸懷天下,仁愛溫和,所以他一直培養太子朱標往仁君方向發展,我也相信如果朱標繼位有可能成為大明第一明君。可惜事與願違,朱標早逝,這對朱元璋的打擊很大。他也一定想過讓其他兒子繼位,也肯定想過燕王朱棣是否可以承繼大統!但,不行!朱棣和自己太像啦,甚至比自己還勇猛!朱棣出生在軍營裡,從小就跟隨李文忠四處征戰,武功極盛,但文化一般!這不符合他選擇的標準,更知道的是他需要這些兒子為他們朱家守業,開國功臣被他屠戮殆盡,還會打仗的就剩這幾個兒子啦!所以他選擇了朱允文,年號建文!這應該是給他爹準備的,可惜沒用上!建文帝也是仁愛之君,就是有點迂腐。如果是個太平盛世,也可能成為一個宋仁宗一樣的好君主?可惜生不逢時,他有一個如此強悍的叔叔,爺爺還只給他留了一個耿炳文,時也命也運也。



青梅談史


朱元璋不立朱棣,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朱元璋和馬皇后感情非常好,馬皇后是朱元璋的賢內助,而馬皇后的孩子朱標就格外受到朱元璋的器重。

其次,中國古代的傳統,“立嫡不立長”,朱標不但是朱元璋的長子,而且是他與馬皇后所生的嫡子,自然也具有優先權。

第三,朱元璋性格暴躁,多疑,殺伐心過重。他深知打天下的時候需要自己這樣的脾氣,但是治天下的時候需要一個性格溫和的皇帝。剛好朱標是個性格溫和的人,連著朱標的兒子朱允文也非常敦厚。這也讓朱元璋認可了朱標父子。

第四,朱棣的脾氣,很像朱元璋,應該是朱元璋的孩子裡最像他自己的一個兒子,那麼,朱棣就不符合朱元璋對下一任皇帝的要求。朱棣不讀書不學習,在他看來更加不適合做個皇帝了。作為自己的兒子,朱棣能征善戰,更適合為天子守國門。



如此一來,朱元璋怎麼會讓朱棣當皇帝呢?

我是阿慶,歡迎大家指點我的錯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