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连看海上丝路起点“刺桐港”扬帆起航

在大连看海上丝路起点“刺桐港”扬帆起航


展览海报。

在大连看海上丝路起点“刺桐港”扬帆起航

明代漳州窑五彩麒麟纹盆。

在大连看海上丝路起点“刺桐港”扬帆起航

《针路簿》即泉州民间航海指南,是船员在海上航行或进行生产活动时,积累的航行经验记录。

在大连看海上丝路起点“刺桐港”扬帆起航

泉州湾宋代古船发掘照片。

在大连看海上丝路起点“刺桐港”扬帆起航

泉州湾宋代古船复原模型。

在大连看海上丝路起点“刺桐港”扬帆起航

明德化窑白釉双螭耳尊。

本报记者凌凤

聚焦|“海上丝绸之路”遗存展让我们看到啥

由市文广局、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主办,大连现代博物馆、泉州海上交通史博物馆承办的“刺桐帆影——泉州海上丝绸之路遗存展”于8月17日在大连现代博物馆开展以来,引起了广大市民对于泉州——这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港埠的关注,截至目前观展人数已达12万余人。

公元10世纪至14世纪,难以计数的大小船舶从泉州起航,与世界上近百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联系,为泉州留下无可估量的物质与精神财富。展览的77件文物,从不同角度向观众展现了一个中世纪西方旅行家笔下流光溢彩的“刺桐港”,重温了海上丝路的盛况。

展览至10月10日结束。

刺桐港——曾经的世界第一大港

“海上丝绸之路”,跨越浩瀚大海,以商贸为依托,将世界连接起来,促进了各国间的交流,对世界文明的进程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和影响。

泉州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唯一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中世纪西方旅行家笔下流光溢彩的“刺桐港”。古代泉州环城遍植刺桐树,火红的刺桐花成为泉州的代表。10世纪,来这里的西亚人将“刺桐”的泉州方言转译为Zayton,凭借良好的港口设施、便利的海陆联通、发达的外销商品、先进的造船技术和完善的海洋贸易管理机制,10世纪至14世纪,泉州成为帆樯林立、蕃商云集的东方大港——刺桐港,从这里出发的航线四通八达,乘西南季风向北可航行至东北亚地区,利用东北季风向南可达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海岸。运载中国陶瓷、丝绸、日用品,国外香料、珠宝的中外商船,在这个港口穿梭进出。西方旅行家马可·波罗、伊本·白图泰都盛赞其为世界第一大港。

元·清浚《广轮疆里图》全图约有600个地名,该图明确记载“自泉州风帆,六十日至爪哇,百二十八日至马八儿,二百余日至忽鲁没思”,地图所载各地位置和距离,皆以泉州为基点计算,佐证了泉州作为元代中国最大贸易港的地位。

宋代造船技艺领先全球

1974年,泉州湾出土了一艘代表着当时最高造船技艺的宋代古船。古船船阔底尖、长宽比小、平面近椭圆形、尾方。这种造型和多隔舱、多桅杆、多重板的结构,正是福建宋代海船的特征。其优点是容载量大、结构坚固、稳定性好、抗风力强,适宜远洋航行。

泉州湾宋代古船所采用的水密隔舱、多重板构造、鱼鳞搭接等技术均代表着当时世界最先进的造船技艺。据《马可·波罗游记》记载:“中国比较大的一些船,在船身里面也有十三个池子或舱房,是用很坚固的木板,很紧密地钉在一起,有很好很坚固的隔板把它们隔开……侧板欲坚固,用二重木板。”出土古船的结构正生动印证了马可·波罗对中国海船的描述。古船上出土了大量的香料药物,说明这是一艘从海外满载货物归来的船舶。

古代泉州建有良好导航与航运设施,而商人们拥有熟练的辨水识风技术和天文地文导航技能,从而为远洋航行提供了安全支持。

为了完善泉州港的海陆联运设施,宋代泉州掀起了史无前例的“造桥热”。桥梁建设密切了码头与城区、海港与腹地的联系,有效地促进泉州海外贸易的发展。其中,最富盛名的洛阳桥建于1053年至1059年,为中国第一座跨海梁式石桥,采用中国桥梁史上首创的“筏型基础”“浮运架梁”“养蛎固基”等先进造桥技艺建造而成。

为指引海船正确出入泉州湾,当时泉州建有多座航标,其中姑嫂塔和六胜塔最富盛名。

《针路簿》是泉州民间航海指南,是船员在海上航行或进行生产活动时,积累的航行经验记录。泉州航海家使用航海《针路簿》的传统一直持续至上世纪90年代。

包罗万象的“你来我往”

10世纪至14世纪,泉州的海外贸易十分发达,不仅港内汇集了世界各地的商品,外销商品也包罗万象,特别是瓷器风靡世界。

德化窑是泉州重要的陶瓷生产和外销基地,产品多样、技术成熟。宋元时期以青白釉瓷器为主,明清时期以独特的乳白瓷器闻名于世,被誉为“中国白”。同时,宋朝泉州丝织业与盛产丝绸的四川、江浙齐名,北宋宰相苏颂在《送黄从政宰晋江》中称赞泉州“绮罗不减蜀吴春”。泉州纺织业的原材料有蚕丝、纤维麻、萱麻及葛麻,产品以泉州缎最出名。开元寺建寺之前,是一片大桑园,以供养蚕之用。

宋元时期的泉州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交流商品和货物的同时,也热情地接纳了随之而来的不同宗教和文化。中国固有的道教和儒家文化,“中国化”的佛教,外来的伊斯兰教、印度教、景教、天主教、摩尼教等,与泉州本土文化互相交融,长期共存,形成了东西方文明兼容并蓄、多元文化和平共处的美好景象。

走向世界的中国海商

明清时期,中国实行海禁政策,但是面向大海早已成为泉州人的生存选择,伴随着海上丝绸之路发展起来的泉州停不下走向海洋的脚步,他们在艰难的政策环境下做私商、下南洋,将海洋习俗不间断地传承。安平港成为那一时期泉州重要的海外交通和私商活动贸易港口,以安平商人为代表的泉州商人,行商范围广泛,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而且与海外国家交流密切。安平商人也以“贾行遍郡国”称雄海内外,其势力足与徽州商人相匹敌。

郑成功祖籍泉州安海,其家族船队是明末清初活跃于东亚和东南亚海域的海商集团,在17世纪中国明朝海禁与世界海权勃兴的时代背景下,以民间之力建立水师,周旋于东洋及西洋势力之间,掌握了东亚水域的贸易主导权和制海权,打开通商贸易新局面,成为东亚及东南亚海域重要的海商集团。

海禁时期的泉州海外交通以私商为主要特点。他们突破重重困难,拓殖海外,遍布世界各国,使泉州成为著名的侨乡。

长期繁荣的海洋贸易使海神信仰在泉州民间信仰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古代泉州便有拜神祈风的习俗。宋代时,每年夏冬时节,泉州地方长官会率领市舶司及其相关僚属,来到九日山麓的延福寺、昭惠庙,举行向海神通远王祈求航海顺风的官方典礼。这一特殊仪式被记录在九日山崖壁上,目前尚存10方航海祈风石刻,它们是海上丝路的重要见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