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母亲不在了,兄弟姊妹之间就没有亲情了?

快乐公主79984791


为什么说父母双亲不在,兄弟姐妹就不亲近了?

这个问题很沉重,但也很现实。俗话说"父母在,兄弟姊妹是一家人,父母去兄弟姊妹是一门亲,双亲在,家在,双亲去家的味道就散了”。不过在具体现实中也不能一概而论,这主要决定以下几个因素

一,家教友好型

这一种家庭不管是贫穷还是富有,特别讲尊卑,特别讲传承,特别有教养,特别有家教。尊老爱幼,礼仪廉耻深入人心。大的勇挑担,善吃苦,乐担责有大的模样;小的善学习,尊长辈,遵规矩,守规则都有少的谦卑。一家人一颗心,风不散,雷不动,在长期的日月相依为命中,自然养成了一种天然依存和睦共生良好生活习惯。这样家庭即使父母双亡,兄弟姐妹仍团集共生,不离不弃。

二,家庭奇异型

父母平时就感情不好,性格不合,家庭矛盾丛生,不能和睦相溶。在这样奇特环境影响下,孩子们也会根据自已个性分成或随父或随母两大阵营。他们从小受父母不良影响,会以异样或怀疑眼光看待世事万物及人生。在这样家庭成长出来的孩子的心灵或多或少是不健康的。他们常常怀疑别人,甚至有时还怀疑自已。这样的家庭一旦父母双亡,大概兄弟姊妹就很难相互来往了。

三,家庭不公型

现在许许多多的人都在抱怨社会现象的种种不公。其实大家小家一个样,就一个小小的家庭而言,也常常因处事欠缺而最终导致孩子们心气不和,矛盾加深。一种是父母有意的,一开始就爱戴哪个孩子,不爱哪个孩子。而且在平时日常生活中表现得特别明显,自然而然地给孩子们造成心灵隔阂;另一种是父母无意的,认为某个孩子小或较弱,生活没能力,经济有困难,于是在感情上,经济上,生活上照顾比较多一点,或在财产继承上多分了一点,竞而引起其他孩子们的不满,加剧了家庭矛盾滋生,最终影响了孩子们和睦关系。

四,家庭差异型

过去一个家庭兄弟姐妹众多,但在后续各自成家立业发展中,差距会各有千秋。有富的、有穷的、有住别墅的、有买不起房赁房住的等等,千差万别。如果平时家风好,兄弟姐妹感情又好,哪还会常来常往,相互帮衬着。否则的话,平时父母在感情就不和睦,如今生活差距这么大,谁还再理谁呢?

如今,社会变了,自然而然人性己变了,究竞世态炎凉如何?我想你心知。


老牛看事


母亲是一个家庭的核心,母亲在,家的凝聚力就在,母亲若不在了,家也就容易散了。所以有人说母亲不在了,兄弟姊妹之间就没有亲情了,这句话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孩子从母亲的肚子里生出来,虽然那根与母亲之间联系着的脐带剪断了,但孩子和母亲之间的关系冥冥中看不见的还千丝万缕的系着。


从瓜瓜坠地的婴儿长成能独立处事的大人,每一天都凝结着父母的心血,母亲在,家就永远是家。


随着孩子们的长大,各自有了自己的小家庭,虽然从这个原生家庭独立出去了,有了各自的生活,但逢年过节,或一召唤都会回到这个原生家庭,聚在母亲周围,这仿佛已成了生命中的一道召令:母亲在,家就在。



一大家人聚在一起聊聊天、忆苦思下甜、唱唱歌、下盘棋、做做饭,热热闹闹,情感也在家人间涌流。


随着母亲离世,家的核心没有了,凝聚力也就散了。


父亲有可能不在,也有可能还健在,但大多数都会另找个老伴,照顾生活,家的氛围也就变了。

至于兄弟姊妹之间要分以下两种情况:


1、家风好的。



好的家风从小就将“一根筷子易折断,十根筷子抱成团”等理念传递给了孩子们,老大牵头,弟妹们也愿意跟从。母亲走了,原生家庭已散了,但兄弟姊妹的情义还在。


不过因为各自都有了更在乎的小家庭,有了自己的工作、生活圈子,缺了母亲这条纽带,必须相聚的时候少了,相距远的也就剩下逢年过节的问候了。


人是需要感情交流的,兄弟姊妹交流少了,亲情也容易淡了。但真有事情还是愿意帮忙的,毕竟血浓于水的教育从小根植在心里。


2、家风不好的。


十个指头还有长短呢,孩子多的家庭,难免因父母的“重男亲女”或“一碗水没端平”而兄弟姊妹间有了比较,生了嫌隙。


以前因母亲还在,家还能维持平衡,虽有不满但能隐忍,讨老人家一个欢心。母亲这个纽带一断掉,就失去了维持表面和睦的忍耐力了。有的慢慢疏远不再往来,有的为了争夺家产,甚至大打出手,反目成仇。


母亲是一个家的灵魂人物,更是子女们成长的第一个引路人。良好的家风靠长辈传递,靠母亲用她的爱去推行,兄弟姊妹间的融洽感情离不开母亲的维系与呵护。



每个母亲最大的期望是孩子们都幸福,兄弟姊妹都和睦,那就要从小将血浓于水、互助友爱的种子播种进孩子们的心里,一路浇灌,长大了它才能发芽、开花。


母亲在,家就在,母亲是子女们心中时间到就回家的召唤。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对于这个,我感触颇深,虽然我没有兄弟姐妹,但是从我的大家庭来看,真的就是这样的。

自从奶奶去世后,家里过年的时候,就再也没有聚齐几兄弟,叔叔大伯,各自为战,给人的感觉,这压根就不是亲戚,奶奶在的时候,还能团结一下他们,奶奶走了,他们想在一起吃个饭?难。

就说大伯和小叔吧,大伯的儿子结婚,也就是我的堂兄,小叔没有来,大伯的女儿结婚,小叔没有来,大伯重病,小叔没有表示,并说了他该si,si了也是活该,我还能怎么说呢,他们的恩怨我一个小辈也掺就不了,只是没有奶奶过后,这两兄弟,真的就是一点亲情都没有了。

姑姑和三叔的矛盾也很大。有一段时间,三叔说不再和姑姑来往,因为姑姑管得太多了,好吧,期间的纠纷矛盾,我也不是很清楚,但可以肯定的说,这些事情,都是奶奶去世后发生的,兄弟姐妹,各自为战,哪还有一条心啊。真的是让我无限感慨。

或许,这只是我们的家庭矛盾比较突出吧,其余的家庭应该好些。但我真的想讲,母亲,是维系整个家庭的桥梁,有和没有,真的是很不一样。父母在,是兄弟,父母不在,是亲戚,有的时候呢,连亲戚都做不成。

很少有这样的聚会了


小幸福的萌萌雷


我们常说,有妈的地方才是家。妈就是家的中心,就是兄弟姐妹间亲情的纽带。虽然说母亲不在了,兄弟姐妹之间就没有亲情了,这句话有点言过其实,但也不无道理。至少说明了母亲在家庭中的重要。

儿女们在母亲的精心呵护下成长,对母亲有着天热的亲切和依赖。兄弟姐妹在母亲的羽翼下,共同享受着母亲的爱护,他们因为有同一个母亲而自豪,为拥有母亲的爱而更亲密。可总有一天儿女们会长大成人,为了事业和生活各奔东西。即使是在同一个城市或农村,但因为有了各自的家庭,没有了围着妈妈的那种亲密感。只有在回到有妈妈的家里,才能体会到儿时的亲密。妈妈就是天然的亲情粘合剂。

有一天妈妈走了,离开了她永远都舍不得的儿女。儿女们因突然失去母亲而不知所措,没有了母亲 没有了家,兄弟姐妹间再也找不回回家的感觉。因此而开始疏远,尽管亲情没有断,但来往少了,相互间的问候和关心也开始间断。久而久之兄弟姐妹间的亲情日渐淡薄,再难找回一个屋檐下的亲切。

当然,有很多兄弟姐妹并没有因为母亲的离开而疏远,始终保持着亲密无间的亲情。那一定是有一位大哥或大姐继承了妈妈的地位,承担起了母亲的职责,继续维系了整个家庭的亲密关系。但这需要一个不计得失,有母亲般心怀的大哥大姐,来替代妈妈的位置。这样的家庭是幸运的,会更加幸福美满。


无奈且向上


先讲一个身边的真事:我同事原来一家人相处挺好的。他母亲走后,父亲把保姆发展成老伴,受到兄弟姊妹的抵制,主要是担心父亲的房产被保姆骗走。父亲心里明白,就准备分割一下房产,几个兄弟姐妹总感觉分配不公,反目成仇,不相往来了。如果母亲在,这个家就在,就不会出现这个问题。如果父亲走了,母亲在,也不会出现这种问题。

母亲在世时,对未成年的孩子来说,母亲在哪,家就在哪。母亲是家的象征,家因为有母爱而存在,兄弟姊妹因为需要母爱的滋养而回家。而对成年的孩子来说,孝顺母亲、回馈母爱是责任,更是爱的召唤,尽管天各一方,兄弟姊妹总会回到老家相聚。

母亲若不在世,对未成年孩子来说,就是一场灾难。而对成年的孩子,母爱的纽带断了,兄弟姊妹的亲情也就淡了。题主的问题,应该是倾向于后者。那么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种情况:

情况一:

兄弟姊妹相距遥远,各有各的小家,从天南海北聚拢回家探亲,本来就不容易。对深处异乡的人来说,母亲若不在了,大费周折回老家,就失去了本来意义。兄弟姊妹相聚少了,自然亲情就被时间冲淡了。

情况二:

母亲若不在了,父亲多有续弦。虽然孩子们可以接受父亲续弦的事实,也希望父亲晚年有人陪伴,但母爱终究是断了。即使住的房子还是那栋老房子,但也不再是心目中的那个美好的家了,兄弟姊妹之间的亲情,也因此大打折扣。

情况三:

母亲去世后,父亲也接着去世,房子也卖了,老家彻底回不去了。还有的兄弟姊妹不顾及亲情,甚至因为家庭事务如家产房产分割反目成仇,老死不相往来,情何以堪?

如今,社会发展了,经济条件好了,交通、通讯发达了,兄弟姊妹相聚更便捷、更经济了。虽然母亲不在了,但母爱在传承,亲情依旧在。血浓于水,让兄弟姊妹常相聚,母爱亲情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职场火锅


农村家庭里,通常都有许多孩子。年少时在一起生长,长大后各自发展成家,逢年过节回家探望父母,一家人其乐融融。但母亲不在后,孩子之间的感情就会疏远了,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父母在家里,孩子们都有回家的理由,都会定时回家团聚,赡养探望父母。但母亲去世后,家里的关系就会发生改变了。家庭氛围好的,也许孩子们依然保持亲密无间,相互往来。要是手足间有很大嫌隙的家庭,那母亲去世家也就散了。

父母有时很难顾及所有孩子,难免有偏心偏爱的情况,这就导致有些孩子会心存妒忌。再加上以后生活境遇不同,也许哥哥已经事业有成,弟弟还是生活窘困;也许姐姐嫁了好人家,妹妹却只是穷人家的妻子。不同的生活条件,让手足间没有共同话题,自卑或者自负的心理,更是成为手足情谊的隔阂。一旦母亲去世,随之而来的是冷漠的分家产,然后分道扬镳。

老人们最害怕的,就是百年后孩子们关系不好,所以经常会语重心长的交待子女们,要互相帮助,互相扶持。父母在,人生尚有去处,父母不在,人生只剩归途。在手足关系日渐淡漠的社会,的确能够发人深思。


找靓机二手机


很多时候,母亲在哪里,家就在哪里,如果母亲不在了,兄弟姐妹之间由于各种原因,亲情也就显得淡了很对,但也不至于没有亲情,不过也有个别的兄弟姐妹在父母不在后就由于遗产等问题,有时候会反目成仇。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很多时候,对于母亲,再大的孩子也有会有依恋,回到家见到母亲后,就会脱下社会中的那层面纱,回归自然,有时三四十的人了还会向老母亲撒娇,可以这么说,在父母面前,我们可以回归本性,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这也就是为什么每年即使再忙、在没有时间,也会抽出固定的日期回家看望父母过年,这也是中国人固有的家的情节,其中母亲的角色,在家庭联络和感情聚集方面不可或缺。

当母亲不在后,心中最大的倚仗消失了,家已经从大家庭到了小家庭,心里定位便了,有时候时间安排就会变,如果兄弟姐妹在一所城市,那么还好说,如果兄弟姐妹天各一方,那样的话,几年几一次面也很平常,而且没有重要的事情不会见面、通电话,这也就是亲情淡然的表现,但不管怎么说,血浓于水,即使间隔时间再短,兄弟姐妹之间的心里防备是最少的。

当然有时也会发生兄弟姐妹之间反而不如邻居近,或者说是反目成仇、彼此不说话等,这种情况多发生在农村,因为家庭遗产争夺等原因造成的,如果发生这种事,那兄弟姐妹之间的亲情就真的没有了。


天涯0咫尺


兄弟姊妹之间的亲情与母亲在于不在毫无关系,该有的亲情还有,不该有的,早就烟消云散。


按理说兄弟姊妹都是母亲亲手抚养大的,都是吃母亲的奶水长大的,他们本应该互相关爱,情同手足。当然这样的兄弟姊妹数不胜数。

但是我们也不可否定有的兄弟姊妹形同陌路,不管是母亲在于不在,他们都是水火不容,反目成仇。

究其原因,多数是为了家产分配不均,或是对父母偏爱兄弟姊妹中的某人,心里不满造成的,当然也有其它的原因。

别说普通人了,就连新加坡总理去年都因为财产分配不均,而跟兄弟姊妹们对簿公堂。我们身边不也是经常有兄弟反目成仇的事例。我就知道一个弟弟因为家务事把他的哥哥,嫂子,侄子都杀死的例子。

说起来你们可能都不相信,今天我还听说一个母亲,有五个子女,母亲老了,年纪大了,子女中没有一个照顾她的,她到儿子家,儿子不管,到女儿家,女儿让她去找儿子,这位母亲绝望中喝农药死了。

你们别以为这是偶然的例子,农村里这样的事多的很,越是子女多的,母亲老了以后,越是没有人照顾。至于上吊自杀的事例,我还知道三个,都是过年回老家听说的。


我是百分之百的相信,他们是上吊自杀的,因为我都认识他们,还认识他们的子女。

最后我当然希望天下所有的兄弟姊妹都和和睦睦,相亲相爱,共同承担起赡养老人的义务。


大智度


提问有点绝对了,大多数家庭,母亲不在了,兄弟姐妹之间的感情还是存在的,并没有因为母亲的不在,而减弱,不过,确实有一部分大家庭,因为母亲,或者父母的去世,兄弟姐妹之间的感情变淡了,甚至个别以前母亲还在的时候家庭,感情就比较淡,母亲不在后,感情就没了,至于为何会出现因为母亲不在,部分兄弟姐妹之间感情变淡或者不存在了,原因如下:


1、常年不在一个地方生活,感情变淡。实际上,兄弟姐妹之间,最好的感情是在小时候,相互打打闹闹、天真无邪,随着长大了,我们不仅外出求学,彼此最终不在一个地方上班,有的兄弟姐妹可能留在父母身边,有的则去省城、外省等地工作,有一句话叫做“远香近臭”,但我认为,兄弟之间、姐妹之间,如果常年不在一块,时间长了,不会香,感情也会变淡的,时间、距离就是感情、亲情最好的杀手。

我们家五兄弟,小时候感情非常好,但毕业后,三个留在县城,两个在外面,在县城的,经常有啥事情可以在一块商量、出人出力,大家相互照应,还经常能够见面,所以感情比较好一些,像我们这些在外面,一年不打几次电话,几年见不上一次,兄弟之间感情明显变淡了。


2、生活中压下,忙于挣钱,忽略了兄弟姐妹之间的感情联络。上学、工作、结婚、生子等各种忙忙碌碌的生活,我们面临的生活压力太大,尤其是在外面打拼的人,生活压力比在老家山村或者县城大很多,在生活重压下,根本就没有时间、精力去与兄弟姐妹之间常年保持联系,平常每一个星期会给父母打一次电话,但兄弟姐妹之间,很少打,有时候,就是在网上问候、交流下。

3、工作了,大家变得更加实际。工作后,大家变得更加的现实,不再像小时候那种没有参杂任何物质的感情,工作结婚,要考虑太多的事情,为了现实生活,为了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心情也变得冷淡、冷漠,甚至把亲情看的不是那么重要了。

4、工作生活中的婆婆妈妈事情,导致兄弟姐妹之间的各类矛盾,也让感情变淡。举例,兄弟之间,可能因为借钱,不能及时还,导致心理有想法。或者共同投资做生意,赚钱或者失败,导致出现金钱分配、赔偿的纠纷,伤了兄弟之间的感情。这种情况,太普遍。我二姑妈六个儿子,其中三个儿子因为共同投资做生意,失败后,产生矛盾,导致相互打架,最终一个表哥腿被打断,现在兄弟之间,跟仇人一样,从不来往。



又或者,父母生病,一方不管,另一方投入太大,出力给钱,这种不自觉、投入不成正比;孝敬父母不公平,甚至关于父母带孩子方面,“抢”父母带,导致给有的带多了,有的带少了,有的从没带,有的带到上小学等等,导致兄弟姐妹之间矛盾重重。

5、父母偏心导致子女不和睦。很多父母,会对子女偏心,且比较严重,尤其是重男轻女思想比较重的地方,父母偏向儿子,无论是教育的投入(如果同时儿女考上大学,只能送得起一个,毫无疑问,儿子上大学)、财产、子女带孩子等等方面,出现严重的偏心,导致子女关系不是太好,感情不太好,兄弟姐妹之间不是太和睦。



6、母亲是家里的主心骨。母亲在,家在,感情在,母亲在,大家回去,才有起两(方言:有意思),以母亲为核心,那份兄弟感情在,如果母亲不在了,核心骨没了,大家的感情就分散了,甚至变淡或者消失了。

在这样一些大背景下,父母在的时候,回去,可以看看父母,以父母为轴心,有意义,父母不在了,实话说,回去,兄弟姐妹都在上班,连个陪伴的人都没有。

我每年可能两三年回去一次,每次回去,推掉所有应酬,只陪父母聊天、散步、走亲戚,兄弟姐妹,忙于工作,没时间陪伴,也因为感情不再像小时候那么好,所以,能坐在一块聊聊天的时间都很少,如此情况下,我都可以预见,如果父母哪一天百年回事,兄弟之间的感情,会是什么样子,我会多少年回去一次?回去一次又能待多久呢?这是个问题。


乌鲁木齐那些事儿


看到这个话题真的很沉重,我的母亲去世已经快三年了,真切的感受到了母亲在,家还在,母亲不在,兄弟姐妹虽然也还是联系,但是感觉亲情淡薄了许多。


首先,母亲是一个家庭的主心骨,平常多是母亲照顾孩子,交流沟通也多,孩子们在日常生活很容易就感受到母亲的爱,父亲虽然也是爱孩子的,但是中国的父亲往往不会进行爱的表达,慈母严父是社会的分工,母亲负责照顾孩子们,父亲负责在外打拼,养家糊口。孩子们对父亲是敬重的成分多。亲近的少。

加之女人有着天然的母性,孩子们本能就和妈妈亲。母亲不在了,感觉回到家里,再也没有那个嘘寒问暖的人,再也看不到那倚在门口盼儿归的身影。心里顿时空落落的,酸楚万分。父亲独居还好,子女们还会经常回家来看看,如果父亲续弦或者已经过世,就感觉里这个从小长大的家越来越远了。

从兄弟姐妹的角度来看,母亲在时,孩子们不管住的有多远,都会回到这个最原始的窝,在妈妈面前,我们仿佛回到了童年,不管现在多大,都感觉和孩子一般,还可以围着妈妈撒一撒娇,吃着妈妈亲手做的饭,兄弟姐妹就是一家人。


这些从每年的春运就可以窥见一斑,尽管人那么多,车那么挤,但是为了能吃上母亲亲手做的年夜饭,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

如果母亲不在了,兄弟姐妹又各自成家立业,每个人都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生活工作压力都很大,虽然彼此之间常常电话联系,但是再也找不到那种亲密无间的感觉,探亲也纯粹就是走亲戚,在兄弟姐妹家里不会无拘无束的,只能作为一个客人存在着。


而兄嫂也得费心招待我们,彼此间多了客气,感情疏离了不少。母亲如果在,母亲的家就是我们的家,自己家里想怎么地都行,撒娇耍闹可着自己的心意来,妈妈不会责怪你,在她眼里,你永远是个孩子,长不大的孩子。


所以,母亲就是连接儿女亲情的纽带,母亲在,兄弟姐妹是一家人,母亲不在,兄弟姐妹都变成了亲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