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一句话竟有如此的威力!

李白一句话竟有如此的威力!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一句话竟有如此的威力!

唐朝大诗人李白,因善于赋诗,被世人尊称为诗仙。据史书记载,李白不仅会作诗,还精通书史,广学博闻,居然还是一位难得一见的外语翻译高手,凭一道国书吓退外邦十万雄兵。

据明朝冯梦龙的《警世通言》中记述,李白是西梁皇帝李局的九世孙。李母梦到太白金星入怀而生下李白,故李白名〝白〞,字〝太白〞。

李白姿容俊秀,骨格清奇,拥有飘然出世的外表。李白十岁时,已精通书史,出口成章。时人赞他锦心绣口,称他为李谪仙。

李白自号青莲居士,长年广游四海,遍饮天下名酒。一天,李白到长安紫极宫游玩,偶遇到翰林学土贺知章,二人相谈很是投缘,遂结为兄弟。

这年渤海国(公元698年—926年)派使臣来到大唐,朝廷命贺知章接待来使,安置外国使臣下榻驿馆。渤海国受唐朝册封,极盛期时领地曾包括现在的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滨海边疆区以及朝鲜半岛的部分地区。

次日渤海国使递呈国书,但国书上的鸟兽字元像足迹一般,满朝文武无人看得懂。

贺知章散朝回到家,将此事告于李白。李白听毕,愿为天子分忧。于是贺知章引荐他入朝,面见皇帝。李白看了一遍番书,即刻翻译成唐朝的〝普通话〞,而且格外流利。

满朝大臣听罢李白的翻译,纷纷惊叹诗仙李白竟然还是外语翻译高手,没想到大唐国还有这等精通渤海国语的人才。

唐玄宗听罢国书内容,龙颜不悦,原来渤海国派遣使者前来,是想让唐国将高丽的一百七十六城,全部让给渤海国,否则将起兵侵犯大唐。

李白说:〝此事不劳陛下圣虑,明日宣见渤海国使入朝,臣当面以渤海国文回复番书。〞玄宗龙心大悦,于大殿设宴款待李白。诗仙开怀畅饮,喝得好不酣畅。

李白自号青莲居士,长年广游四海,遍饮天下名酒。天子召李白上殿。李白宿醉未醒,两眼带有朦胧之意。李白一句话竟有如此的威力!

次日早朝,天子召李白上殿,见他宿醉未醒,两眼带有朦胧之意,于是命人取来醒酒汤。天子见汤羹太热,还亲自为他调拌良久,才赐予他喝。

圣旨宣使臣入朝,李白用渤海国语对使臣说:〝小邦失礼,圣上洪恩不予计较。现在我们就草拟答批的国书,你们要洗耳恭听!〞

天子赐李白靠近御榻前,坐在锦墩上,书写答批草诏。李白见自己的靴子不干净,怕弄脏御榻。唐玄宗便命权臣杨国忠为李白捧砚磨墨,命高力士为李白脱靴。二位权臣不敢忤逆天子,只好照办。李白坐着写,这二位站着侍奉他。

李白左手拂须,右手挥毫疾书。一会儿的功夫,就用渤海国语写好了草诏。李白就在御座前,先用华言朗诵了一遍,又用渤海国语向使臣宣读了一遍。李白宣读声铿锵有力,声韵雄浑。使臣惊得面如土色,不敢声张。

李白还是一位难得一见的外语翻译高手,凭一道国书吓退外邦十万雄兵。

散朝后,使臣悄悄地问贺知章:〝大殿之上,那人的官有多大?竟使太师捧砚,大尉脱靴?〞

贺知章说:〝太师是权臣,太尉是近臣,也只不过是人间的权贵。那名李学士可是天上神仙下凡,特来襄助天朝的,还有什么人能比得上呢!〞

使臣回到渤海国,向国王讲述唐国的所见所闻,并呈上唐国答批的国书。国王见书中文字工整流畅,心中也是大吃一惊,召大臣商议道:〝天朝有神仙相助,如何能打得过呢!〞于是修书称臣,愿意每年向大唐进贡。李白这位罕见外语翻译高手,凭一道国书吓退外邦十万雄兵。

乾元二年(759年),朝廷因关中遭遇大旱,宣布大赦,规定死者从流,流以下完全赦免。李白经过长期的辗转流离,终于获得了自由。他随即顺着长江疾驶而下,而那首著名的《早发白帝城》最能反映他当时的心情。到了江夏,由于老友良宰正在当地做太守,李白便逗留了一阵。乾元二年,李白应友人之邀,再次与被谪贬的贾至泛舟赏月于洞庭之上,发思古之幽情,赋诗抒怀。不久,又回到宣城、金陵旧游之地。差不多有两年的时间,他往来于两地之间,仍然依人为生。

上元二年(761年),已六十出头的李白因病返回金陵。在金陵,他的生活相当窘迫,不得已只好投奔了在当涂做县令的族叔李阳冰。

上元三年 (762年),李白病重,在病榻上把手稿交给了李阳冰,赋《临终歌》而与世长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