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一句話竟有如此的威力!

李白一句話竟有如此的威力!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李白一句話竟有如此的威力!

唐朝大詩人李白,因善於賦詩,被世人尊稱為詩仙。據史書記載,李白不僅會作詩,還精通書史,廣學博聞,居然還是一位難得一見的外語翻譯高手,憑一道國書嚇退外邦十萬雄兵。

據明朝馮夢龍的《警世通言》中記述,李白是西梁皇帝李局的九世孫。李母夢到太白金星入懷而生下李白,故李白名〝白〞,字〝太白〞。

李白姿容俊秀,骨格清奇,擁有飄然出世的外表。李白十歲時,已精通書史,出口成章。時人贊他錦心繡口,稱他為李謫仙。

李白自號青蓮居士,長年廣遊四海,遍飲天下名酒。一天,李白到長安紫極宮遊玩,偶遇到翰林學土賀知章,二人相談很是投緣,遂結為兄弟。

這年渤海國(公元698年—926年)派使臣來到大唐,朝廷命賀知章接待來使,安置外國使臣下榻驛館。渤海國受唐朝冊封,極盛期時領地曾包括現在的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濱海邊疆區以及朝鮮半島的部分地區。

次日渤海國使遞呈國書,但國書上的鳥獸字元像足跡一般,滿朝文武無人看得懂。

賀知章散朝回到家,將此事告於李白。李白聽畢,願為天子分憂。於是賀知章引薦他入朝,面見皇帝。李白看了一遍番書,即刻翻譯成唐朝的〝普通話〞,而且格外流利。

滿朝大臣聽罷李白的翻譯,紛紛驚歎詩仙李白竟然還是外語翻譯高手,沒想到大唐國還有這等精通渤海國語的人才。

唐玄宗聽罷國書內容,龍顏不悅,原來渤海國派遣使者前來,是想讓唐國將高麗的一百七十六城,全部讓給渤海國,否則將起兵侵犯大唐。

李白說:〝此事不勞陛下聖慮,明日宣見渤海國使入朝,臣當面以渤海國文回覆番書。〞玄宗龍心大悅,於大殿設宴款待李白。詩仙開懷暢飲,喝得好不酣暢。

李白自號青蓮居士,長年廣遊四海,遍飲天下名酒。天子召李白上殿。李白宿醉未醒,兩眼帶有朦朧之意。李白一句話竟有如此的威力!

次日早朝,天子召李白上殿,見他宿醉未醒,兩眼帶有朦朧之意,於是命人取來醒酒湯。天子見湯羹太熱,還親自為他調拌良久,才賜予他喝。

聖旨宣使臣入朝,李白用渤海國語對使臣說:〝小邦失禮,聖上洪恩不予計較。現在我們就草擬答批的國書,你們要洗耳恭聽!〞

天子賜李白靠近御榻前,坐在錦墩上,書寫答批草詔。李白見自己的靴子不乾淨,怕弄髒御榻。唐玄宗便命權臣楊國忠為李白捧硯磨墨,命高力士為李白脫靴。二位權臣不敢忤逆天子,只好照辦。李白坐著寫,這二位站著侍奉他。

李白左手拂鬚,右手揮毫疾書。一會兒的功夫,就用渤海國語寫好了草詔。李白就在御座前,先用華言朗誦了一遍,又用渤海國語向使臣宣讀了一遍。李白宣讀聲鏗鏘有力,聲韻雄渾。使臣驚得面如土色,不敢聲張。

李白還是一位難得一見的外語翻譯高手,憑一道國書嚇退外邦十萬雄兵。

散朝後,使臣悄悄地問賀知章:〝大殿之上,那人的官有多大?竟使太師捧硯,大尉脫靴?〞

賀知章說:〝太師是權臣,太尉是近臣,也只不過是人間的權貴。那名李學士可是天上神仙下凡,特來襄助天朝的,還有什麼人能比得上呢!〞

使臣回到渤海國,向國王講述唐國的所見所聞,並呈上唐國答批的國書。國王見書中文字工整流暢,心中也是大吃一驚,召大臣商議道:〝天朝有神仙相助,如何能打得過呢!〞於是修書稱臣,願意每年向大唐進貢。李白這位罕見外語翻譯高手,憑一道國書嚇退外邦十萬雄兵。

乾元二年(759年),朝廷因關中遭遇大旱,宣佈大赦,規定死者從流,流以下完全赦免。李白經過長期的輾轉流離,終於獲得了自由。他隨即順著長江疾駛而下,而那首著名的《早發白帝城》最能反映他當時的心情。到了江夏,由於老友良宰正在當地做太守,李白便逗留了一陣。乾元二年,李白應友人之邀,再次與被謫貶的賈至泛舟賞月於洞庭之上,發思古之幽情,賦詩抒懷。不久,又回到宣城、金陵舊遊之地。差不多有兩年的時間,他往來於兩地之間,仍然依人為生。

上元二年(761年),已六十出頭的李白因病返回金陵。在金陵,他的生活相當窘迫,不得已只好投奔了在當塗做縣令的族叔李陽冰。

上元三年 (762年),李白病重,在病榻上把手稿交給了李陽冰,賦《臨終歌》而與世長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