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業老闆危機:誰知道他們的痛苦指數有多高?

制造业老板危机:谁知道他们的痛苦指数有多高?

1

“你才是老闆,你一家子都是老闆!”

在廣東,老闆曾經是一種尊稱,現在,有些當老闆的卻很不願意被這樣稱呼。不久前,一個在新三板掛牌的照明企業老闆跟筆者喝茶,說了一個笑話。幾個朋友一起到深圳某餐館吃飯,服務員照例問:“幾位老闆,誰點菜?”其中一位突然發飆:“你才是老闆,你一家子都是老闆!”這一似乎無來由的憤怒恰恰一下子擊中了太多中小老闆的心。現在做老闆苦啊,特別是搞製造業的,有時真覺得上下無路,進退兩難,日日焦慮,前途迷茫。每天一睜眼便是各種成本開支,每個月面對山一樣的薪資稅費,哪裡的支出緩了晚了,馬上就能要你的命。而收入呢,捉襟見肘,入不敷出是常態,殫精竭慮焦頭爛額常常得到的卻是一堆應收賬款。

所以說,不是“大神”誰敢做老闆,不是“傻瓜”誰願意去做老闆呢?

制造业老板危机:谁知道他们的痛苦指数有多高?

2

老闆們為什麼這麼痛苦?

中國製造業基本靠代工起家,在“微笑曲線”中處於最底端,活最髒最累,利潤卻很薄。早年要素價格低的時候,還是有利潤空間的。可是這些年,原材料價格在漲,人力成本在漲,辦公成本在漲,唯有產品價格漲不起來。專做外銷代工的企業反映,洋人們把你的利潤掐得死死的,能算到小數點後面兩位數;做內銷的則因為某寶、某多多等電商平臺把價格穿透,而線下的假冒無良小作坊企業橫行,正經做企業的根本無利可圖。

老闆們的痛苦不僅來自市場。公司利潤本來已經薄如蟬翼,卻還要經常與方方面面的權力部門打交道,誰也得罪不起,哪裡疏忽照顧不到都可能會被“弄死”。

製造業的老闆幾乎就是個“超人”,要管產品,要管銷售,要管財務,要管人力資源,還要懂法律,哪裡出致命的問題企業分分鐘完蛋。沒有人為你分擔煩惱(家人也多數不理解,因為沒有時間陪他們),但打你主意忽悠你想坑你錢的人卻如過江之鯽。老闆們也會請一些高管,但高管們拿著高薪週末節假日休息、偶爾打打高爾夫、一不高興還拍拍屁股走人,老闆往哪走怎麼走?普通員工也不好惹,想幹就幹,想不幹任性辭職,所謂“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

有的專家總說老闆們不懂生活,不懂管理,以前我搞大眾媒體的時候也這樣想,以為在機場候機室買幾本書看看就可以對企業事務指手畫腳。這幾年跟這些老闆走近了才知道以前的想法有多幼稚,世界500強企業的做法能隨便套用到中小企業嗎?這是典型的“站著說話不腰疼”。

有人說,老闆們不是都很瀟灑的嗎?喝著拉菲唱著歌泡著妞就把錢給賺了。可能的確有極個別的房地產老闆和他們的二代過著這樣的生活,但是在以民營資本為主的一般製造業,說老闆們整天燈紅酒綠的社會輿論真的是誤導。其實大多數製造業老闆都生活簡單,衣服包包車子都很一般,有的甚至像苦行僧。在某種程度上,目前中國製造業的許多老闆就是在修行。

許多中小製造企業有所謂“內賬外賬”,因為如果只有一本賬,照章納稅繳費,他們都不知死過多少回了。因為他們的開票收入和談判時要的估值相差太遠。對部分企業設“兩本賬”的問題,本人是堅決反對的。但看著這些老闆們“春種夏耘秋收冬藏”,一年辛苦下來口袋裡剩下的銅板沒幾個,又只能默默地表示理解。

或曰:這麼苦,這麼難,他們為什麼不選擇離開?

他們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制造业老板危机:谁知道他们的痛苦指数有多高?

製造業企業往往要在一個圈子裡建立一個龐大的生態系統,供應商系統、渠道商系統、行業人脈系統,方方面面牽涉的人很多,破產跑路註銷企業的成本其實是很高的。這樣的事情一旦發生,你在這個行業這個圈子就再也呆不下去了,也就意味著這個人的事業生命就此終結了

所以對許多老闆來說,即使公司利潤薄無可薄,甚至虧損,也必須苦熬歲月,一天天耗下去!筆者認識的另一位老闆,企業最輝煌的時候有2000多工人,現在逐年萎縮已經不到100人。在廣交會上獲得一個訂單,幾十萬塊錢的單子涉及產品的類別居然有幾十款,做也不是不做也不是。還好企業經營了20多年,有一些老底子,現在沒有關掉工廠,也只是為了保持一種存在感,半死不活,聊勝於無。欠供應商的錢,欠小貸公司的錢,欠房租欠員工工資,但他不跑路,每天到公司上班,任你打任你罵,一定負責到底,聲稱有錢再慢慢還上。

或曰:利潤薄如紙,是企業沒有競爭力,為什麼不轉型升級?

缺錢啊。本來利潤不高,各種稅費一除,一年下來根本難有積累;找銀行呢,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喊了多少年,問題解決沒有?您心裡沒數嗎?!那小貸公司呢,的確有製造業老闆走投無路到民間高息借錢,結果大家知道的,一沾就死。其實就算勉強湊到了錢,搞開發搞設計搞創新,可新產品上市沒幾天,山寨、假冒產品就鋪天蓋地而來。於是企業又要張羅打假,而結果多半身心俱疲收效甚微。

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坐擁愁城,無計可施。

制造业老板危机:谁知道他们的痛苦指数有多高?

3

中國不能沒有製造業

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一大成就是發展了全世界最完備的製造業體系,中國的綜合國力因此大大提升,全民因此由40年前的缺吃少穿邁入大多數人實現小康、少部分人富裕或貧困的“新時代”。“改革開放富起來”靠的就是工業,未來中國“強起來”還得靠工業。我們永遠要清醒地認識到,

對於我們這樣一個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來說,製造業過去、現在、將來都是國之根本,其重要性怎麼強調也不為過。

中國最大的國情之一就是人多,就業難。盧森堡可以靠金融業,泰國可以靠旅遊業,甚至俄羅斯靠賣石油天然氣就能很好地活下去,而中國絕不可能。那麼僅靠不到100個央企,僅靠阿里巴巴、騰訊等一些互聯網龍頭,能解決中國最大的就業難題嗎?更不能。

毋庸置疑,國家政策、社會輿論的著力點是要放在中小企業身上。中小企業在全部註冊企業中佔比99%以上,解決80%的就業人口,是中國經濟的“主要矛盾”,而製造業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只有充分激活中小企業特別是廣大製造業的潛能,讓他們能夠健康滋潤地活下去,他們才有能力上供養政府財政,下供養員工家庭,全社會才會真正生動活潑地良性運轉。

中國製造業能獲得今天的國際地位,是中國人幾十年的勤勞奮鬥,用一代代人的心血和汗水換來的,來之不易,務須善加珍惜!

美國和中國的貿易逆差為什麼那麼大,就是因為美國製造業空心化,把又髒又苦賺錢又少的活讓中國人幹了。對美國來說,你中國有一千個恆大、一萬個碧桂園,他絕不在乎。

但中國要是有10個華為、100個京東方這樣的製造企業,有10000個德國中小企業那樣的“隱形冠軍”,那美國絕對如坐針氈,如臨大敵。“中興事件”是“導火線”,其本質就是美國要在戰略上遏制中國,會選擇先進製造業作為突破口。“中興事件”不是自由市場意義上的企業競爭那麼簡單,它是大國博弈的一枚棋子,其政治意涵極其強烈。

制造业老板危机:谁知道他们的痛苦指数有多高?

必須留住製造業的老闆們!製造業是國之本,是綱。所謂金融服務業,所謂鄉村振興,所謂民生福祉,都是派生的,是目。綱舉而目張,本固而末茂。

製造業老闆的痛苦若不能得到緩釋,他們的萎靡乃至離開將是我們這個大國經濟最危險的事情。

4

寒冬來臨

製造業的寒冬已經來了,這是相當肯定的。原因主要是三方面,第一企業負擔太重,實在活不下去了,各種稅費加在一起,企業不創造40%的毛利,基本上很難生存。第二資金缺乏,銀行很難貸款了,即使拿到錢,利率的風險補償也太高,如果借錢的成本在年化10%,那還不如把廠子關了什麼也不幹。第三,用工成本太高,工人現在要價太高,企業如果要轉化這部分成本,必須加在商品上,這樣生產出來的東西就失去了市場競爭力,所以我們看到很多大工廠都遷往了東南亞。

制造业老板危机:谁知道他们的痛苦指数有多高?

製造基本上被成本扼殺。工廠遷走了,工人自然是大比例的失業。有的廠子比如富士康,還大比例增加了機器人,其目的也是提高生產效率,降低人員比重。製造業的就業面臨的外部需求減弱,內部成本上升,科技升級的多重壓力,未來越來越差的就業形勢,將是一個趨勢。

有人說了,工人多要點錢有什麼不對,不能老是昧著良心,替資本家說話。這個確實不能怪工人,由於房價上漲,工人的生活成本增加。他們也要租房也要吃喝還要養家,所以如果企業主給不到這個收入,他們也是不如回老家,沒有人願意倒貼錢工作的。

所以這就是一個僵局,工人要開工,企業就沒利潤,產品沒有價格優勢,如果降工資,那麼工人寧可不幹。雙方談不攏,企業就不幹了。而這其中罪魁禍首就是生活成本,生活成本中最大的一塊就是租房,可以說包租婆們是扼殺中國製造的直接兇手。製造業的失業增加不可避免,而且短期內應該是不可逆的趨勢。

這就是今年製造業的就業形勢,扛過去不折騰是忠告。2018年必是中國經濟大洗牌的一年,衰退的產業繼續衰退,勃興的產業繼續勃興。可以預見,伴隨著全球經濟形勢的跌宕及國家一系列的改革舉措,就業市場的一池春水也會經歷一番強力席捲。

5

社會病了

我看到各行各業都從產品競爭漸漸過渡到資本競爭階段,大樹底下不長草,小微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這是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該賺到的就應該已經賺到,還沒賺到的機會渺茫!

很多人開心的以為小微企業這種“血汗工廠”沒了,中國人就過好日子了,這種想法的人天然智商欠費!小微企業又是國人主要的就業平臺,小微企業不行了,整體就業就不會好!當失業達到某個臨界點,整個經濟會進入緊縮和蕭條。

制造业老板危机:谁知道他们的痛苦指数有多高?

這隻能說明這個社會病態了,2014年起,一年覺得比一年難做,16年狠抓環保,導致原材料漲價,工廠停工,實業真不是人做的,投入多,回報少,還沒人接盤。最最主要的就是人心變了,現在還有幾個人認為勤勞可以致富?都是做投機,做的大的想辦法套國家的錢,小的使勁壓成本,剝削工人,偷稅漏稅。

這一年來,美國加息,但經濟數據強勁。相對於老邁而混亂的歐洲,相對於死氣沉沉的日本,美國經濟,明顯體現出是最健康的經濟體。通過加息,美元和美國都表現出了一種令人生畏的強大。如果,美元是避風港,如果美國是真正健康的唯一一個超級經濟體,那麼全世界的資金就會湧入美國!

工業品長期通縮是必然的,隨著技術進步,工業品的生產效率越來越高,並且供應趨向集中,誕生寡頭!由於這個原因,凡是介入標準工業品生產領域和銷售領域人或者企業,很難在這根鏈條上獲取利潤。

如果仔細觀察汽車、家電這類領域,就會發現通脹並沒有導致其漲價,反而是不斷的降價,進入利潤比刀片薄的階段!

6

製造業的出路在哪裡

一方面我們的製造業面臨著很大的問題,一方面又絕對不能沒有製造業,怎麼辦?

在世界上有兩個國家的製造業值得我們學習——德國和日本。由於歷史上日本曾讓中華民族蒙受了太多屈辱和苦難,日本製造業這兩年又正好出現了一系列醜聞,從主觀上和客觀上我們其實更願意將學習的對象鎖定德國。

在筆者認識的製造業老闆中,有一批“德國迷”。其中一位跟我說過一個故事。他有一個晚上去逛德國的跳蚤市場,在攤位上發現一盞幾百年前的歐式檯燈,非常喜歡,隨口向攤主問了一句,“不會是假的吧?”結果德國人勃然大怒,再也不理我們這位燈具收藏家了。在德國,被懷疑售賣假貨是對人最大的侮辱。而對真正的製假售假者的處罰更是極其嚴厲。一旦查實,製假售假同罪,最低罰款30萬歐元(相當於200多萬人民幣左右),這還是政府罰的,另外還要面臨消費者的天價索賠,動輒幾百萬上千萬歐元。在如此“酷刑”之下,試問誰敢造假?所以在德國你能買到假貨你就發達了。(在比利時、荷蘭等歐盟國家類似。)

縱觀國內,假冒偽劣產品之氾濫,令人沮喪。人家“超能”,你就“超熊”;人家“六個核桃”,你就“大個核桃”。個別電商平臺上的“山寨”產品、偽劣產品觸目驚心,其猖獗之程度叫人匪夷所思!

別看現在德國製造享譽全球,奔馳、寶馬、保時捷讓人愛不釋手,博世、西門子、雙立人進入千家萬戶,德國市場上的假貨更是蕩然無存,但其實歷史上“MADE IN GERMANY”也曾經是垃圾貨的代名詞。1871年德國統一時,還是一個落後的農業國,而英法等國家早完成了第一次工業革命。德國經濟要發展,他們選擇的“捷徑”是仿造英法等國的產品,剽竊其他國家的設計,以粗製濫造價格低廉的產品衝擊市場。當時的英國是全球霸主,號稱“日不落帝國”,英國人對德國人的做法深惡痛絕,斥之為“無恥之尤”,英國企業家甚至發起規模浩大的抵制德國產品的運動。

德國人並沒有在“無恥”的道路上走得太遠。英國人對德國產品毀滅性的評價引起德國人徹底的反省。他們開始著手製定產品質量標準。國家層面成立了專門的標準制定機構,涉及幾乎所有領域,每年發佈上千個行業標準,而且所有行業都有嚴格的監督檢測機構。從此德國製造的產品質量不斷提高。10年後,曾經被英國人釘在恥辱柱上的“德國製造”,從毛絨玩具到鋼琴,從香水到鐘錶,各行各業開始誕生人見人愛的金字招牌。

中國的假貨氾濫如果從1980年代的溫州貨和晉江貨算起,快40年了,我們好像還在假貨的沼澤裡打圈圈沒什麼大的長進。

千萬不要小看假貨問題,它傷害的可是我們國民經濟的整個機體。“假貨的危害比黑社會大1萬倍”,一位行業協會的會長跟筆者說,黑社會至多算身體局部的一個小膿包,隨時擠掉,無關大局,而假貨問題更像癌症。

德國人用10年時間重塑了國際社會對“德國貨”的信心,我們還要用多少年?

我們學習德國製造,就是要學其“知恥而後勇”的精神。從現在起,我們能用10年時間徹底杜絕假貨,讓“MADE IN CHINA”像“MADE IN GERMANY”那樣受到全世界消費者的信賴嗎?

制造业老板危机:谁知道他们的痛苦指数有多高?

對於當下國內市場的亂象,千頭萬緒首要治假,而治假尤需用重典。假貨問題在中國綿延40年而不絕,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勢,關鍵問題是“有關部門”治理不力,很多地方政府有“糊塗認識”。如果用治理酒駕這樣的魄力和勇氣去治理假貨,結果定將立竿見影。當然如果把人民群眾發動起來,對製假售假者“賣一罰萬”,也許根本不需政府部門動手,現在買假用假最普遍的農村消費者馬上變成成千上萬支“打假別動隊”,假貨的生存土壤或將很快土崩瓦解。

假貨不死,創新難起!只有對假貨的打擊始終保持高壓態勢,製造業的創新動力才會被激活,質量靠譜、設計創新的中國製造產品才會逐漸大行其道。

我們學習德國製造,就是要給中小企業創造更優的生存環境。德國對中小企業的定義:僱傭員工人數少於500人,年銷售額不超過5000萬歐元。德國目前有380萬家中小企業,僱傭員工2820萬人。按企業數量算,中小企業佔德國所有企業的99.96%,僱工人數佔70%。在德國,聯邦政府、州政府都有針對中小企業發展的精準對策。僅在聯邦政府層面,德國經濟部就推出“以中小企業為基礎”的一整套政策,在支持創新、專業人才保障、企業成立與交接、尋找國外市場發展機會、提供資金支持、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行政手續等各方面為中小企業發展提供支持。

小而精、小而美是德國中小企業最大的特點。精工製造,精雕細琢,精益求精,一個螺絲,一把小刀,一個拉桿箱,一個水龍頭,都可以做到行業第一,世界第一。而且上百年幾代人一直傳承下來。堅持品質、追求極致、耐得住寂寞正是德國工業精神的精髓。

國人目前賺快錢的思想是學習德國工業精神的死敵。中國社會瀰漫著一種急躁焦慮的情緒,“靈魂跟不上腳步”,傳銷、成功學、過度營銷、洗腦培訓、無底線忽悠、追明星捧網紅等等已經把人們折騰得寢食難安。

德國國土面積35萬平方公里,比兩個廣東省的面積略大一點;人口8000萬,比廣東省還要少一些。漫步在德國城鄉,山綠水清,人們安詳踏實。強大的製造業是德國人富裕文明的最重要保證。廣東是中國第一經濟大省,也是製造業大省,建議我們各級政府官員多到德國考察學習,看看人家德國政府是怎樣關心扶持製造業的。對那些堅守實業、追求品質、善待員工、默默耕耘的中小製造企業要給予更多的實惠更多的關懷;我們的中小企業老闆,也要多向德國人取經,調整好心態,不要跟風,不要貪大,堅持在一些細分領域做精做強,爭取早日成為所在領域的“隱形冠軍”。

7

結語

在廣州的黃花崗公園或珠江新城廣場散步的時候,都會看到一群群大姐大媽在幸福地跳著廣場舞,音樂勁爆,華燈迷眼,一幅盛世圖景。我由衷地為她們高興,為祖國高興。1840年後100多年綿延不絕的戰亂早就遠離了我們,1949年後30年貧乏而艱辛的歲月也已逐漸淡出國人的記憶。改革開放的40年我們這代人的確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綜合國力的提升讓海內外華人揚眉吐氣,充滿自豪。

廣場舞大媽們的幸福指數是滿滿的,是可見的;製造業老闆們的痛苦指數卻是高高的,是隱匿的。前者的幸福和後者的痛苦也是一種發展中的“不平衡”。這個問題值得重視,這個問題需要解決。因為只有老闆們的幸福指數提高了,大媽們的幸福才是可持續的。

制造业老板危机:谁知道他们的痛苦指数有多高?

關注秦朔朋友圈,ID:qspyq201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