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老板危机:谁知道他们的痛苦指数有多高?

制造业老板危机:谁知道他们的痛苦指数有多高?

1

“你才是老板,你一家子都是老板!”

在广东,老板曾经是一种尊称,现在,有些当老板的却很不愿意被这样称呼。不久前,一个在新三板挂牌的照明企业老板跟笔者喝茶,说了一个笑话。几个朋友一起到深圳某餐馆吃饭,服务员照例问:“几位老板,谁点菜?”其中一位突然发飙:“你才是老板,你一家子都是老板!”这一似乎无来由的愤怒恰恰一下子击中了太多中小老板的心。现在做老板苦啊,特别是搞制造业的,有时真觉得上下无路,进退两难,日日焦虑,前途迷茫。每天一睁眼便是各种成本开支,每个月面对山一样的薪资税费,哪里的支出缓了晚了,马上就能要你的命。而收入呢,捉襟见肘,入不敷出是常态,殚精竭虑焦头烂额常常得到的却是一堆应收账款。

所以说,不是“大神”谁敢做老板,不是“傻瓜”谁愿意去做老板呢?

制造业老板危机:谁知道他们的痛苦指数有多高?

2

老板们为什么这么痛苦?

中国制造业基本靠代工起家,在“微笑曲线”中处于最底端,活最脏最累,利润却很薄。早年要素价格低的时候,还是有利润空间的。可是这些年,原材料价格在涨,人力成本在涨,办公成本在涨,唯有产品价格涨不起来。专做外销代工的企业反映,洋人们把你的利润掐得死死的,能算到小数点后面两位数;做内销的则因为某宝、某多多等电商平台把价格穿透,而线下的假冒无良小作坊企业横行,正经做企业的根本无利可图。

老板们的痛苦不仅来自市场。公司利润本来已经薄如蝉翼,却还要经常与方方面面的权力部门打交道,谁也得罪不起,哪里疏忽照顾不到都可能会被“弄死”。

制造业的老板几乎就是个“超人”,要管产品,要管销售,要管财务,要管人力资源,还要懂法律,哪里出致命的问题企业分分钟完蛋。没有人为你分担烦恼(家人也多数不理解,因为没有时间陪他们),但打你主意忽悠你想坑你钱的人却如过江之鲫。老板们也会请一些高管,但高管们拿着高薪周末节假日休息、偶尔打打高尔夫、一不高兴还拍拍屁股走人,老板往哪走怎么走?普通员工也不好惹,想干就干,想不干任性辞职,所谓“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有的专家总说老板们不懂生活,不懂管理,以前我搞大众媒体的时候也这样想,以为在机场候机室买几本书看看就可以对企业事务指手画脚。这几年跟这些老板走近了才知道以前的想法有多幼稚,世界500强企业的做法能随便套用到中小企业吗?这是典型的“站着说话不腰疼”。

有人说,老板们不是都很潇洒的吗?喝着拉菲唱着歌泡着妞就把钱给赚了。可能的确有极个别的房地产老板和他们的二代过着这样的生活,但是在以民营资本为主的一般制造业,说老板们整天灯红酒绿的社会舆论真的是误导。其实大多数制造业老板都生活简单,衣服包包车子都很一般,有的甚至像苦行僧。在某种程度上,目前中国制造业的许多老板就是在修行。

许多中小制造企业有所谓“内账外账”,因为如果只有一本账,照章纳税缴费,他们都不知死过多少回了。因为他们的开票收入和谈判时要的估值相差太远。对部分企业设“两本账”的问题,本人是坚决反对的。但看着这些老板们“春种夏耘秋收冬藏”,一年辛苦下来口袋里剩下的铜板没几个,又只能默默地表示理解。

或曰:这么苦,这么难,他们为什么不选择离开?

他们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制造业老板危机:谁知道他们的痛苦指数有多高?

制造业企业往往要在一个圈子里建立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供应商系统、渠道商系统、行业人脉系统,方方面面牵涉的人很多,破产跑路注销企业的成本其实是很高的。这样的事情一旦发生,你在这个行业这个圈子就再也呆不下去了,也就意味着这个人的事业生命就此终结了

所以对许多老板来说,即使公司利润薄无可薄,甚至亏损,也必须苦熬岁月,一天天耗下去!笔者认识的另一位老板,企业最辉煌的时候有2000多工人,现在逐年萎缩已经不到100人。在广交会上获得一个订单,几十万块钱的单子涉及产品的类别居然有几十款,做也不是不做也不是。还好企业经营了20多年,有一些老底子,现在没有关掉工厂,也只是为了保持一种存在感,半死不活,聊胜于无。欠供应商的钱,欠小贷公司的钱,欠房租欠员工工资,但他不跑路,每天到公司上班,任你打任你骂,一定负责到底,声称有钱再慢慢还上。

或曰:利润薄如纸,是企业没有竞争力,为什么不转型升级?

缺钱啊。本来利润不高,各种税费一除,一年下来根本难有积累;找银行呢,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喊了多少年,问题解决没有?您心里没数吗?!那小贷公司呢,的确有制造业老板走投无路到民间高息借钱,结果大家知道的,一沾就死。其实就算勉强凑到了钱,搞开发搞设计搞创新,可新产品上市没几天,山寨、假冒产品就铺天盖地而来。于是企业又要张罗打假,而结果多半身心俱疲收效甚微。

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坐拥愁城,无计可施。

制造业老板危机:谁知道他们的痛苦指数有多高?

3

中国不能没有制造业

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一大成就是发展了全世界最完备的制造业体系,中国的综合国力因此大大提升,全民因此由40年前的缺吃少穿迈入大多数人实现小康、少部分人富裕或贫困的“新时代”。“改革开放富起来”靠的就是工业,未来中国“强起来”还得靠工业。我们永远要清醒地认识到,

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来说,制造业过去、现在、将来都是国之根本,其重要性怎么强调也不为过。

中国最大的国情之一就是人多,就业难。卢森堡可以靠金融业,泰国可以靠旅游业,甚至俄罗斯靠卖石油天然气就能很好地活下去,而中国绝不可能。那么仅靠不到100个央企,仅靠阿里巴巴、腾讯等一些互联网龙头,能解决中国最大的就业难题吗?更不能。

毋庸置疑,国家政策、社会舆论的着力点是要放在中小企业身上。中小企业在全部注册企业中占比99%以上,解决80%的就业人口,是中国经济的“主要矛盾”,而制造业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只有充分激活中小企业特别是广大制造业的潜能,让他们能够健康滋润地活下去,他们才有能力上供养政府财政,下供养员工家庭,全社会才会真正生动活泼地良性运转。

中国制造业能获得今天的国际地位,是中国人几十年的勤劳奋斗,用一代代人的心血和汗水换来的,来之不易,务须善加珍惜!

美国和中国的贸易逆差为什么那么大,就是因为美国制造业空心化,把又脏又苦赚钱又少的活让中国人干了。对美国来说,你中国有一千个恒大、一万个碧桂园,他绝不在乎。

但中国要是有10个华为、100个京东方这样的制造企业,有10000个德国中小企业那样的“隐形冠军”,那美国绝对如坐针毡,如临大敌。“中兴事件”是“导火线”,其本质就是美国要在战略上遏制中国,会选择先进制造业作为突破口。“中兴事件”不是自由市场意义上的企业竞争那么简单,它是大国博弈的一枚棋子,其政治意涵极其强烈。

制造业老板危机:谁知道他们的痛苦指数有多高?

必须留住制造业的老板们!制造业是国之本,是纲。所谓金融服务业,所谓乡村振兴,所谓民生福祉,都是派生的,是目。纲举而目张,本固而末茂。

制造业老板的痛苦若不能得到缓释,他们的萎靡乃至离开将是我们这个大国经济最危险的事情。

4

寒冬来临

制造业的寒冬已经来了,这是相当肯定的。原因主要是三方面,第一企业负担太重,实在活不下去了,各种税费加在一起,企业不创造40%的毛利,基本上很难生存。第二资金缺乏,银行很难贷款了,即使拿到钱,利率的风险补偿也太高,如果借钱的成本在年化10%,那还不如把厂子关了什么也不干。第三,用工成本太高,工人现在要价太高,企业如果要转化这部分成本,必须加在商品上,这样生产出来的东西就失去了市场竞争力,所以我们看到很多大工厂都迁往了东南亚。

制造业老板危机:谁知道他们的痛苦指数有多高?

制造基本上被成本扼杀。工厂迁走了,工人自然是大比例的失业。有的厂子比如富士康,还大比例增加了机器人,其目的也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人员比重。制造业的就业面临的外部需求减弱,内部成本上升,科技升级的多重压力,未来越来越差的就业形势,将是一个趋势。

有人说了,工人多要点钱有什么不对,不能老是昧着良心,替资本家说话。这个确实不能怪工人,由于房价上涨,工人的生活成本增加。他们也要租房也要吃喝还要养家,所以如果企业主给不到这个收入,他们也是不如回老家,没有人愿意倒贴钱工作的。

所以这就是一个僵局,工人要开工,企业就没利润,产品没有价格优势,如果降工资,那么工人宁可不干。双方谈不拢,企业就不干了。而这其中罪魁祸首就是生活成本,生活成本中最大的一块就是租房,可以说包租婆们是扼杀中国制造的直接凶手。制造业的失业增加不可避免,而且短期内应该是不可逆的趋势。

这就是今年制造业的就业形势,扛过去不折腾是忠告。2018年必是中国经济大洗牌的一年,衰退的产业继续衰退,勃兴的产业继续勃兴。可以预见,伴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跌宕及国家一系列的改革举措,就业市场的一池春水也会经历一番强力席卷。

5

社会病了

我看到各行各业都从产品竞争渐渐过渡到资本竞争阶段,大树底下不长草,小微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该赚到的就应该已经赚到,还没赚到的机会渺茫!

很多人开心的以为小微企业这种“血汗工厂”没了,中国人就过好日子了,这种想法的人天然智商欠费!小微企业又是国人主要的就业平台,小微企业不行了,整体就业就不会好!当失业达到某个临界点,整个经济会进入紧缩和萧条。

制造业老板危机:谁知道他们的痛苦指数有多高?

这只能说明这个社会病态了,2014年起,一年觉得比一年难做,16年狠抓环保,导致原材料涨价,工厂停工,实业真不是人做的,投入多,回报少,还没人接盘。最最主要的就是人心变了,现在还有几个人认为勤劳可以致富?都是做投机,做的大的想办法套国家的钱,小的使劲压成本,剥削工人,偷税漏税。

这一年来,美国加息,但经济数据强劲。相对于老迈而混乱的欧洲,相对于死气沉沉的日本,美国经济,明显体现出是最健康的经济体。通过加息,美元和美国都表现出了一种令人生畏的强大。如果,美元是避风港,如果美国是真正健康的唯一一个超级经济体,那么全世界的资金就会涌入美国!

工业品长期通缩是必然的,随着技术进步,工业品的生产效率越来越高,并且供应趋向集中,诞生寡头!由于这个原因,凡是介入标准工业品生产领域和销售领域人或者企业,很难在这根链条上获取利润。

如果仔细观察汽车、家电这类领域,就会发现通胀并没有导致其涨价,反而是不断的降价,进入利润比刀片薄的阶段!

6

制造业的出路在哪里

一方面我们的制造业面临着很大的问题,一方面又绝对不能没有制造业,怎么办?

在世界上有两个国家的制造业值得我们学习——德国和日本。由于历史上日本曾让中华民族蒙受了太多屈辱和苦难,日本制造业这两年又正好出现了一系列丑闻,从主观上和客观上我们其实更愿意将学习的对象锁定德国。

在笔者认识的制造业老板中,有一批“德国迷”。其中一位跟我说过一个故事。他有一个晚上去逛德国的跳蚤市场,在摊位上发现一盏几百年前的欧式台灯,非常喜欢,随口向摊主问了一句,“不会是假的吧?”结果德国人勃然大怒,再也不理我们这位灯具收藏家了。在德国,被怀疑售卖假货是对人最大的侮辱。而对真正的制假售假者的处罚更是极其严厉。一旦查实,制假售假同罪,最低罚款30万欧元(相当于200多万人民币左右),这还是政府罚的,另外还要面临消费者的天价索赔,动辄几百万上千万欧元。在如此“酷刑”之下,试问谁敢造假?所以在德国你能买到假货你就发达了。(在比利时、荷兰等欧盟国家类似。)

纵观国内,假冒伪劣产品之泛滥,令人沮丧。人家“超能”,你就“超熊”;人家“六个核桃”,你就“大个核桃”。个别电商平台上的“山寨”产品、伪劣产品触目惊心,其猖獗之程度叫人匪夷所思!

别看现在德国制造享誉全球,奔驰、宝马、保时捷让人爱不释手,博世、西门子、双立人进入千家万户,德国市场上的假货更是荡然无存,但其实历史上“MADE IN GERMANY”也曾经是垃圾货的代名词。1871年德国统一时,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而英法等国家早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德国经济要发展,他们选择的“捷径”是仿造英法等国的产品,剽窃其他国家的设计,以粗制滥造价格低廉的产品冲击市场。当时的英国是全球霸主,号称“日不落帝国”,英国人对德国人的做法深恶痛绝,斥之为“无耻之尤”,英国企业家甚至发起规模浩大的抵制德国产品的运动。

德国人并没有在“无耻”的道路上走得太远。英国人对德国产品毁灭性的评价引起德国人彻底的反省。他们开始着手制定产品质量标准。国家层面成立了专门的标准制定机构,涉及几乎所有领域,每年发布上千个行业标准,而且所有行业都有严格的监督检测机构。从此德国制造的产品质量不断提高。10年后,曾经被英国人钉在耻辱柱上的“德国制造”,从毛绒玩具到钢琴,从香水到钟表,各行各业开始诞生人见人爱的金字招牌。

中国的假货泛滥如果从1980年代的温州货和晋江货算起,快40年了,我们好像还在假货的沼泽里打圈圈没什么大的长进。

千万不要小看假货问题,它伤害的可是我们国民经济的整个机体。“假货的危害比黑社会大1万倍”,一位行业协会的会长跟笔者说,黑社会至多算身体局部的一个小脓包,随时挤掉,无关大局,而假货问题更像癌症。

德国人用10年时间重塑了国际社会对“德国货”的信心,我们还要用多少年?

我们学习德国制造,就是要学其“知耻而后勇”的精神。从现在起,我们能用10年时间彻底杜绝假货,让“MADE IN CHINA”像“MADE IN GERMANY”那样受到全世界消费者的信赖吗?

制造业老板危机:谁知道他们的痛苦指数有多高?

对于当下国内市场的乱象,千头万绪首要治假,而治假尤需用重典。假货问题在中国绵延40年而不绝,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关键问题是“有关部门”治理不力,很多地方政府有“糊涂认识”。如果用治理酒驾这样的魄力和勇气去治理假货,结果定将立竿见影。当然如果把人民群众发动起来,对制假售假者“卖一罚万”,也许根本不需政府部门动手,现在买假用假最普遍的农村消费者马上变成成千上万支“打假别动队”,假货的生存土壤或将很快土崩瓦解。

假货不死,创新难起!只有对假货的打击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制造业的创新动力才会被激活,质量靠谱、设计创新的中国制造产品才会逐渐大行其道。

我们学习德国制造,就是要给中小企业创造更优的生存环境。德国对中小企业的定义:雇佣员工人数少于500人,年销售额不超过5000万欧元。德国目前有380万家中小企业,雇佣员工2820万人。按企业数量算,中小企业占德国所有企业的99.96%,雇工人数占70%。在德国,联邦政府、州政府都有针对中小企业发展的精准对策。仅在联邦政府层面,德国经济部就推出“以中小企业为基础”的一整套政策,在支持创新、专业人才保障、企业成立与交接、寻找国外市场发展机会、提供资金支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行政手续等各方面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支持。

小而精、小而美是德国中小企业最大的特点。精工制造,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一个螺丝,一把小刀,一个拉杆箱,一个水龙头,都可以做到行业第一,世界第一。而且上百年几代人一直传承下来。坚持品质、追求极致、耐得住寂寞正是德国工业精神的精髓。

国人目前赚快钱的思想是学习德国工业精神的死敌。中国社会弥漫着一种急躁焦虑的情绪,“灵魂跟不上脚步”,传销、成功学、过度营销、洗脑培训、无底线忽悠、追明星捧网红等等已经把人们折腾得寝食难安。

德国国土面积35万平方公里,比两个广东省的面积略大一点;人口8000万,比广东省还要少一些。漫步在德国城乡,山绿水清,人们安详踏实。强大的制造业是德国人富裕文明的最重要保证。广东是中国第一经济大省,也是制造业大省,建议我们各级政府官员多到德国考察学习,看看人家德国政府是怎样关心扶持制造业的。对那些坚守实业、追求品质、善待员工、默默耕耘的中小制造企业要给予更多的实惠更多的关怀;我们的中小企业老板,也要多向德国人取经,调整好心态,不要跟风,不要贪大,坚持在一些细分领域做精做强,争取早日成为所在领域的“隐形冠军”。

7

结语

在广州的黄花岗公园或珠江新城广场散步的时候,都会看到一群群大姐大妈在幸福地跳着广场舞,音乐劲爆,华灯迷眼,一幅盛世图景。我由衷地为她们高兴,为祖国高兴。1840年后100多年绵延不绝的战乱早就远离了我们,1949年后30年贫乏而艰辛的岁月也已逐渐淡出国人的记忆。改革开放的40年我们这代人的确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综合国力的提升让海内外华人扬眉吐气,充满自豪。

广场舞大妈们的幸福指数是满满的,是可见的;制造业老板们的痛苦指数却是高高的,是隐匿的。前者的幸福和后者的痛苦也是一种发展中的“不平衡”。这个问题值得重视,这个问题需要解决。因为只有老板们的幸福指数提高了,大妈们的幸福才是可持续的。

制造业老板危机:谁知道他们的痛苦指数有多高?

关注秦朔朋友圈,ID:qspyq201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