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處暑」祕法教你化解陰盛陽衰,順應天地,貯存陽氣!

今天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中的第十四個節氣處暑,即為“出暑”,是炎熱離開的意思。處暑為立秋後十五天,斗柄指申為處暑。天文專家稱,處暑當天,太陽直射點已經處暑是反映氣溫變化的一個節氣。“處”含有躲藏、終止意思,“處暑”表示炎熱暑天結束了。處暑既不同於小暑、大暑、也不同於小寒、大寒節氣,它是代表氣溫由炎熱向寒冷過渡的節氣。處暑的含義是“夏天暑熱正式終止”。


「今日處暑」秘法教你化解陰盛陽衰,順應天地,貯存陽氣!​ 有俗語說“爭秋奪暑”,是指立秋和處暑之間的時間,雖然秋天在名義上已經來臨,但夏天的暑氣仍然還有。所以這個時期是晝熱夜涼,時時會有高溫天氣,所謂的“秋老虎”,像是夏天的迴光返照,只是這樣的“迴光返照”越來越弱,隨著秋雨降下,“一場秋雨一場涼”,秋意漸深,秋味漸濃。

【處的哲學意義】一個“處”字,藏著修身治事的深刻內涵,解開“處暑”的本義,能幫助我們將“多事之秋”變成平順祥和的金秋。處暑時節,天地間的陽氣趨向收斂,天氣由熱轉涼,陽氣逐漸下沉,陰氣逐漸上升。人體內的陰陽之氣必然隨之發生變化,此時需要順應天地陽氣的內收,同步貯存體內陽氣,調節陰陽的動態平衡。
「今日處暑」秘法教你化解陰盛陽衰,順應天地,貯存陽氣!​ 【處暑養生】然而,在火運反轉為金運,天氣由熱轉涼的變化中,常人存在調節適應期,很多人會有懶洋洋的疲勞感,早上不愛起床,白天不愛運動,這就是“春困秋乏”中的“秋乏”現象。因此,起居作息方面要特別注重睡眠的質量,積極調整睡眠時間,以適應節氣的變化。應改掉夏季晚睡的習慣,爭取晚上10點以前入睡,比夏天增加1小時睡眠,並保證早睡早起,晨起後適當運動。

《黃帝內經·靈樞·營衛生會》指出:“日入陽盡而陰受氣矣,夜半而大會,萬民皆臥,命曰合陰;平旦陰盡而陽受氣,如是無已,與天地同紀。”陰陽兩種能量在日度週期律中存在著交替變換的規律,人類的睡眠與清醒這一對陰陽轉換,受制於天道陰陽能量的日度週期律制約;人類的睡眠與清醒規律,與天道陰陽轉換規律具有同紀性,所以只有順天應人,才能具有良好的生命活力。
「今日處暑」秘法教你化解陰盛陽衰,順應天地,貯存陽氣!​【道醫秘法教你順應天地,貯存體內陽氣!】

1、早睡早起進入秋季後,人體出汗減少,人的機體進入一個生理休整階段,水鹽代謝開始恢復原來的平衡,心血管和神經系統負擔緩解,腸道功能日漸正常,由此,身體就會出現各種不適應,一些在夏季時潛伏的症狀就會出現,機體也會產生一種莫名的疲憊感,如不少人清晨醒來還想再睡,這種狀況就是“秋乏”。

2、益腎養肝多吃鹹處暑節氣,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處暑過後,氣溫逐漸下降,日夜溫差逐漸增大,但白天氣溫仍較高。此時飲食調養方面宜益腎養肝,潤肺養胃。飲食上宜多吃鹹味食物如荸薺、沙葛、粉葛等。

3、多喝水去秋燥想去秋燥必須養陰,而養陰的重點在於留住水分。

4、吃粥補充水分與潤燥秋天早餐若能吃些溫熱粥或藥膳粥,可說是養生一大良方。

5、多喝蜂蜜水少吃薑季節進入秋天,要多喝蜜,少吃薑。因為秋天氣候乾燥,燥氣傷肺,加上再吃辛辣的生薑,更容易傷害肺部。

6、通風透氣,早晚添衣處暑時節,正值初秋,暑熱尚未退盡,此時不宜過多過早地添加衣服,以自身感覺不過寒為準,以提高機體對低溫環境的適應能力。

7、護腸養胃。對於消化功能低下的人來說,除了及時治療、儘量不喝酒、避免冷飲冷食、避免過度刺激的辣椒等調味品、少吃傷害消化系統的藥物。

8、精神調養處暑時節“宜安靜性情”。

9、輕鬆運動飯後散步,或者飯後做點輕鬆家務,對於處暑後養生是個好習慣。

10、多睡一小時增加睡眠一小時,並且保證有質量的午覺,可以讓人保持精神。

11、多吃清熱安神食物。

12、避免過早添加衣物秋季養生小常識提示說,“春捂秋凍”之意,是讓體溫在秋時勿高,以利於收斂陽氣。因為熱往外走之時,必有寒交換進去。但是,夜裡外出要增加衣服,以保護陽氣。同時,早晚比較涼了,要注意增加衣服。

最後祝各位身體倍棒!吉祥康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