漲姿勢,處暑放河燈,關於放河燈你懂多少呢?

漲姿勢,處暑放河燈,關於放河燈你懂多少呢?

河燈也叫“荷花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燈是為了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蕭紅《呼蘭河傳》中的一段文字,是這種習俗的最好註腳:“七月十五是個鬼節;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託生,纏綿在地獄裡非常苦,想託生,又找不著路。這一天若是有個死鬼託著一盞河燈,就得託生。”

漲姿勢,處暑放河燈,關於放河燈你懂多少呢?

實際上,放河燈的中國民俗起源甚早。原始社會,限於對大自然認識的侷限,較長時間,人們認為火是萬物之源,成為頂禮膜拜的圖騰,吉祥溫暖的象徵,戰勝寒冷飢餓的神靈。

漲姿勢,處暑放河燈,關於放河燈你懂多少呢?

漁獵時代,人們駕舟出海下湖為免風暴肆虐,在過危礁險灘或風大浪高時,用木板編竹為小船,放祭品點上蠟燭,彩紙作帆及燈籠放水中任其飄流,向海神祈保平安。這一習俗至今仍在臺灣、福建、廣東漁民中流行,叫綵船燈。

漲姿勢,處暑放河燈,關於放河燈你懂多少呢?

奴隸社會的公元前11世紀周代,周公輔佐武王卜成洛邑,在曲水設宴慶祝,“流水泛酒”,“羽觴隨波流”,夜以日續,放酒杯的盞上點燈,曲觴流杯演變的燈酒逐波。

春秋時代的《詩經》,記載了秦洧兩水秉燭招魂續魄、執蘭除兇的民俗。奴隸社會是侵略鄰國、戰爭不斷的社會,用船載火攻城摧寨時,對陣亡將士水葬,船筏置鮮花燃燈已成慣例。

周代八月十五有以火迎寒即圍篝火歌舞活動,“舉燈蟾魄圓”。晉代在每年月亮最圓最亮之夜,“縱情玩月、火燭竟宵”、“載船玩月”。這些活動,比漢代出現的道教、漢晉傳入中國的佛教都早。

漲姿勢,處暑放河燈,關於放河燈你懂多少呢?

近代,福建人民利用潮汐順風,用紙、布、綢、塑料、金屬製作河燈,漂浮到金門、馬祖,燈壁寫有親人團聚、兩岸三通、早日一統、振興中華祝詞,燈船上還裝有慰問信和禮品,使放河燈又有了新的時代氣息。

漲姿勢,處暑放河燈,關於放河燈你懂多少呢?

成都在漢代是全國五大都會之一,唐代有揚一益二之說,遊賞之風冠於西南,聞名天下。後蜀孟昶的花蕊夫人百首宮詞中,有“法雲寺裡中元節,又是官家降誕辰”記載,可見盛行中元節之早。“河燈亮,河燈明,牛郎織女喜盈盈”、“河燈一放三千里,妾身歲月甜如蜜”、“放河燈,今日放了明日扔”等民謠、竹枝詞,可證習俗的久遠。

漲姿勢,處暑放河燈,關於放河燈你懂多少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