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雲區大山洞社區一居民做好事堅持8年多

白雲區大山洞社區一居民做好事堅持8年多

田剛(白衣者)勸說小區居民按序停車。

貴州都市報訊 常言道: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居住在貴陽市白雲區大山洞社區七冶廉租房小區的田剛可不這樣認為,平時只要街坊鄰居遇到生活上的難題,他都會主動出面協調解決問題,這已成為他每天下班後的習慣,而這習慣至今已保持了8年多。在廉租房小區裡提起田剛,上至耄耋老人,下至頑皮孩童,幾乎都認識他。

業餘時間獻給街坊

現年42歲的田剛,是首鋼貴鋼公司鍊鋼事業部的一名普通職工,自1995年參加工作以來,工作上一直兢兢業業。除了工作之外,他最大的“愛好”就是助人為樂。“我雖然只有高中文化,但我的思想覺悟並不比高學歷的人低。”田剛說,這些年來,除了上班的時間外,他把大部分的業餘時間都給了街坊鄰居們。

“千金難買鄰里情,當看到鄰居們通過我的幫助順利渡過難關時,心裡就湧現出一股難以言說的自豪感和幸福感。只要還能為大家做點事,就會義不容辭將助人為樂這一優良傳統繼續傳承下去。”田剛說,他對鄰里間多年來產生的情誼分外珍惜,因為在他看來,一棟樓房也好,一個小區也罷,能夠住在一起就是緣分。

鄰居有難出手相助

小區裡有位雙眼視力微弱的孤寡老人蔣家珍婆婆,如今80歲高齡了,腿腳也不利索了,生活自理成了她面臨的最大難題。不久前田剛聽說了她的困難生活後,他不但堅持每天上下班前後去照料老人,還主動聯繫居委會,在社區為老人建立詳細檔案,並根據老人的需求制訂詳細的援助措施,還發動志願者幫助老人整理家務、做飯等等。今年5月初,老人因吃壞了肚子而上吐下瀉,田剛立即和鄰居們將老人送到大山洞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並自掏腰包為老人支付了輸液和拿藥的費用。輸完液後,又親自將老人送回家,安頓好之後才安心離開。

鄰居小張的父親早年去世,母親獨自一人撫養他多年,在學業不順等多重打擊下,小張患上了嚴重的精神疾病。由於家庭經濟條件比較差,加之小張需要長期服藥,生活更是雪上加霜。田剛在瞭解到小張母子的困境後,主動找到居委會和社區,為其辦理了精神病人用藥補貼,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其家庭的經濟壓力。其母為了表示感謝,多次送去老家的土雞蛋,均被田剛婉言謝絕。此外,田剛還會定期探望這對母子,有時給他們帶點日用品,有時買點肉給母子倆改善一下生活。

居委會的好幫手

“幫孤寡老人做做家務,為貧困孩子買點學習用品,幫街坊們修修電器,抽空打掃小區衛生……”據大山洞社區建安居委會網格員黃雁介紹,網格里有居民274戶543人,其中困難居民人數佔到60%左右,只要遇到居民有困難,田剛都是衝在最前面的那個人。“因為是廉租房小區,居住在這裡的人生活上或多或少都會遇到困難。”黃雁說,針對這一特殊情況,田剛只要一有時間就會主動幫助困難居民解決生活難題。

“作為我們網格的居民,田剛說一個人做點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堅持做好事。”黃雁說,於是田剛決定用實際行動帶動周邊的居民一起來關注這些需要幫助的弱勢群體,因為他感受到了來自這群人的信任和依賴,只要有需要,他都毫不猶豫伸出援助之手。“田剛這些年的所作所為,確實是社區和居委會中突出的代表,難怪他在2016、2017年連續兩年獲評社區三星級誠信居民稱號。”

街坊眼中熱心腸

在採訪期間,記者與田剛一行碰巧遇到了買菜歸來的鄰居張阿姨和王大爺,兩人連連稱讚他在街坊四鄰眼中就是個暖人心的熱心腸。“我印象中最深的就是他先後幫助小區裡10來戶聽力障礙老人,免費安裝防盜門聽話筒。”張阿姨說,你別看是個小細節,但切實幫助了這些聽障老人的日常生活啊!

“田剛最初搬來時,我就認識他了。這麼多年相處下來,他給我留下的印象就是,幫助別人從不索取任何回報。”王大爺說,助人為樂,雖然這句話聽起來、寫起來都很容易,但真正做起來並非易事,因為做好這件事並不是一時心血來潮,而是需要一直堅持下去的。(記者 陳龍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