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西省历史

江西省,中国省级行政区,简称赣(gàn),别称赣鄱大地,是江南"鱼米之乡",古有"吴头楚尾,粤户闽庭"之称。因公元733年唐玄宗设江南西道而得省名,又因省内最大河流为赣江而简称赣。

江西省地处北纬24°29′14″至30°04′41″,东经113°34′36″至118°28′58″之间,东邻浙江省、福建省,南连广东省,西接湖南省,北毗湖北省、安徽省而共接长江,属于华东地区。江西省全省面积16.69万平方公里,辖11个地级市、100个县(市、区),省会为南昌市。

省内除北部较为平坦外,东西南部三面环山,中部丘陵起伏,成为一个整体向鄱阳湖倾斜而往北开口的巨大盆地。全境有大小河流2400余条,赣江、抚河、信江、修河和饶河为江西五大河流。鄱阳湖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江西处北回归线附近,全省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1341毫米到1940毫米;无霜期长,为亚热带湿润气候。

江西粮食作物以稻子为主,次为小麦。还盛产油菜、油茶、茶叶、黄麻、苎麻和柑橘。茶叶多产于北部山地,"宁红"、"婺绿"均为茶中名产。主要工业为有色冶金、煤炭、钢铁、机械制造、化肥等。景德镇的瓷器工艺历史悠久,产品驰名中外。

2015年,江西省GDP达16723.8亿元。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15年末,江西省常住人口为4565.63万人,较2014年增长了0.52%。江西省汉语方言主要有赣语、客家语、江淮官话、西南官话、吴语、徽语 。

建制沿革

中国江西省历史

江西

江西开发的历史可以上溯到距今一万年以前。商朝时期,江西已进入青铜器时代,与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一致。《禹贡》《周·职方》江西皆属扬州地。春秋战国时期,吴、越、楚三国分争江西 。

秦划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江西属九江郡,置庐陵县、新淦县、南壄县。而江西作为明确的行政区域建制,则始于汉高帝初年。时设豫章郡(赣江原称豫章江),郡治南昌县,下辖18县,所辖地域与今日的江西省区大致相当。

汉武帝时划全国为十三州,江西属扬州。三国时为吴地。献帝建安五年(200)时,孙策分庐陵、雩都等县置庐陵郡。建安十五年(210),孙权厘置彭泽郡(旋废)、鄱阳郡。嘉禾五年(236),孙权庐陵南部都尉,隶扬州。[1]

西晋元康元年(291),增设江州,领10郡,治所南昌。东晋咸康六年(340),迁至浔阳郡(江西九江市),其主体为江西地区原有郡县。隋时曾作行政区划调整,州的级别降与郡同,因而隋代的江西地区设有7郡24县。至唐时增加到8州37县。大业末年,萧铣及林士弘占据江西。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划全国为10道监察区,江西属于江南道。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时增为15道,属江南西道,其监察区下辖8州,治洪州(南昌市)。[1]

五代时期,江西地区先辖于吴后辖于南唐。在这个时期出现了相当于下等州的新的行政区划6州、4军、55县。交泰元年(958),南唐中主决定建南都于洪州,并因此升洪州为南昌府。

宋代在州之上改道为路,初设江南路,天禧四年(1020)分江南路为江南东路和江南西路,江西地区被置9州、4军、68县,其大部分隶属于江南西路,仍治洪州,另有一部分隶属于江南东路 。

元至元十四年(1277),置江西行省。至元十七年(1280),并入福建行省。至元十九年(1282),仍置江西行省。江西行省辖区,除包括了今江西绝大部分地区外(原江西东北地区隶属于江浙行省),还包括了今天广东省的大部分。江西行省下辖13路、2直隶州以及48个县、16个县级州。元末,陈友谅占据江西。

明洪武九年(1376),置江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江西布政使司辖13府78县,布政使司衙门驻南昌府。地域基本等同今天的江西省区 。洪武二年(1369)瑞州路改置瑞州府;铅山直隶州降县;三年(1370)南丰直隶州降县;九年(1376)江西行省改置江西承宣布政使司。

清代改江西布政使司为江西省,行政区域基本承袭明建制。另在吉安府增设莲花、南昌府增设铜鼓、赣州府增设虔南等3个县级厅,同时升宁都县为省辖直隶州。[1]

民国时期,清朝的府、州、厅一律改为县。江西省共辖81县。1934年从安徽划婺源县入江西省,1947年划回安徽省,1949年再次划归江西省。

2014年,江西省列入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

地理环境

折叠

地形地貌

中国江西省历史

江西

江西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盆地、谷地广布,具有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江湖众多,以鄱阳湖为中心呈向心水系。又是中国南方红壤分布面积较大的省区之一。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具有典型的亚热带森林植物群落。地质与地貌地质构造上,以锦江—信江一线为界,北部属扬子准地台江南台隆,南部属华南褶皱系,志留纪末晚加里东运动使二者合并在一起,后又经受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运动多次改造,形成了一系列东北—西南走向的构造带,南部地区有大量花岗岩侵入,盆地中沉积了白垩系至老第三系的红色碎屑岩层,并夹有石膏和岩盐沉积;北部地区形成了以鄱阳湖为中心的断陷盆地,盆地边缘的山前地带有第四纪红土堆积。这是造成全省地势向北倾斜的地质基础。

地貌上属江南丘陵的主要组成部分。省境东、西、南三面环山,中部丘陵和河谷平原交错分布,北部则为鄱阳湖湖积、冲积平原。鄱阳湖平原与两湖平原同为长江中下游的陷落低地,由长江和省内五大河流泥沙沉积而成,北狭南宽,面积近2万平方公里。地表主要覆盖红土及河流冲积物,红土已被切割,略呈波状起伏。湖滨地区还广泛发育有湖田洲地。水网稠密,河湾港汊交织,湖泊星罗棋布。

赣中南以丘陵为主,多由红色砂页岩及部分千枚岩等较松软岩石构成,经风化侵蚀,呈低缓浑圆状,海拔一般200米,接近边缘山地部分的高丘,海拔约300-500米;其相对高度除南部在百米以上外,一般仅50-80米。丘陵之中,间夹有盆地,多沿河作带状延伸,较大的有吉泰盆地、赣州盆地及于都、瑞金、兴国、宁都、南丰、贵溪等盆地。

山地大多分布于省境边缘,主要有:东北部的怀玉山,东部沿赣闽省界延伸的武夷山脉,南部的大庾岭和九连山,西北与西部的幕阜山脉、九岭山和罗霄山脉(包括武功山、万洋山、诸广山)等,成为江西与邻省的界山和分水岭。山脉走向以东北—西南向为主体,控制着省内主要水系和盆地的发育。多数山地由古老的变质岩系和花岗岩组成,山峰陡峭,堆积物较厚。

折叠

水文气候

  • 气候

气候属中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年均温约16.3-19.5℃,一般自北向南递增[3]。赣东北、赣西北山区与鄱阳湖平原,年均温为16.3-17.5℃,赣南盆地则为19.0-19.5℃。夏季较长,7月均温,除省境周围山区在26.9-28.0℃外,南北差异很小,都在28.0-29.8℃。极端最高温几乎都在40℃以上,成为长江中游最热地区之一。冬季较短,1月均温赣北鄱阳湖平原为3.6-5.0℃,赣南盆地为6.2-8.5℃。全省冬暖夏热,无霜期长达240-307天。日均温稳定超过10℃的持续期为240-270天,活动积温5000-6000℃,对于发展以双季稻为主的三熟制及喜温的亚热带经济林木均甚有利。唯北部地形开敞,特大寒潮南侵时有不利影响。

江西为中国多雨省区之一。年降水量1341-1943毫米。地区分布上是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山区多,盆地少。庐山、武夷山、怀玉山和九岭山一带是全省4个多雨区,年均降水量1700-1943毫米。德安是少雨区,年均降水量1341毫米。年降水季节分配是4-6月约占42-53%。降水的年际变化也很大,多雨与少雨年份相差几近一倍。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及年际变化大是导致江西旱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之一。

  • 水文
中国江西省历史

鄱阳湖

江西省境地形南高北低,有利于水源汇聚,水网稠密,降水充沛,但各河水量季节变化较大,对航运略有影响。全省共有大小河流2400多条,总长度达1.84万公里,除边缘部分分属珠江、湘江流域及直接注入长江外,其余均分别发源于省境山地,汇聚成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水五大河系,最后注入鄱阳湖,构成以鄱阳湖为中心的向心水系,其流域面积达16.22万平方公里。鄱阳湖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连同其外围一系列大小湖泊,成为天然水产资源宝库,并对航运、灌溉、养殖和调节长江水位及湖区气候均起重要作用。江西地表径流赣东大于赣西、山区大于平原。

江西河川径流主要靠降水补给,故季节性变化很大。汛期河水暴涨,容易泛滥成灾;枯水期水量很小,又感水源不足。故具有夏季丰水、冬季枯水、春秋过渡的特点。年内波动较大:1至3月占14-17%,4至6月占53-60%,7至9月占18-22%,10至12月占6-10%。径流最大月份一般出现在6月或5月,各河最大月占全年径流量的22%左右;径流最小月份一般出现在12月或1月,各河最小月占全年径流量的3%以下。由于径流的年内分配主要集中在4月至6月,这段时间降水集中,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易造成洪涝灾害。而7月至9月,降水稀,气温高,工农业用水正值高场,江河却处在少水期。径流量最大年比最小年各河在4-5倍左右。年径流量变化还存在连续干旱和连续洪水的情况。

文化

折叠

书院文化

中国江西省历史

白鹿洞书院

“江西书院甲天下。”江西是古代书院的起源地,唐代德安义门东佳书院和高安桂岩书院是中国设立最早的书院之一。宋代白鹿洞书院名列中国四大书院之首,华林书院延四方讲席,鹅湖书院首创学术自由争辩之风,白鹭洲书院以人才辈出、延续办学800年而著称。

在明代1239所书院中,江西地区就有238所,占五分之一。据清光绪《江西通志·书院》记载,江西书院达526所。有学者根据其他各种史籍、志书、笔记、碑刻统计,认为江西古代书院足有千余所之多,迄今保存较完整的仍有85所 。

折叠

地方文化

赣文化赣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子系统。经长期发展,它又派生出一系列自己的文化分支,构成层次丰富、脉络清晰的网络。赣文化包含了浔阳文化、豫章文化、临川文化、庐陵文化、袁州文化、赣南客家文化等诸多子系统。其铜文化、瓷文化、书院文化、禅道文化、苏区文化、文学、艺术、哲学等,各自构成了相对独立的系统,它们对中华民族文化史有着重大的推进作用 。临川文化临川文化是以江西临川为汇合中心,人文、风物、哲学、教育、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医理、学术、宗教、民俗、体育、语言、建筑、美食等实行向性组合,而形成独具特色,自有特征,承上启下的区域文化。临川文化背景下诞生了宰相词家晏殊及其儿子晏几道,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医学家陈自明,地理学家朱思本,著名的戏剧家汤显祖等历史文化名人 。庐陵文化庐陵文化以庐陵古治属为核心,辐射而涵盖现今吉安市十余县(区)及周边市区的区域性文化。庐陵文化源于七千年前的青铜文化,以“三千进士冠华夏,文章节义堆花香”而著称于世。“一门六进士,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九子十知州,十里九布政,百步两尚书”、‘’父子探花状元,叔侄榜眼探花“至今仍传为佳话。“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永乐大典》主纂解缙、宋代大文豪杨万里、原中国国家副主席曾庆红、原国务院副总理余秋里、中国著名数学家王梓坤、中国探月首席科学家(“嫦娥之父”)欧阳自远、南宋爱国名臣胡铨等一批历史文化名人、知名学者先后孕育或诞生在这里。赣南客家文化赣南客家人的进取精神、乡土意识和淳朴务实精神孕育了江南第一宰相钟绍京、盛唐诗人綦毋潜、北宋名医陈恕、宋代诗人曾几、散文家魏禧、孙中山先生的先祖孙勰,以及革命年代叱咤风云的将军古柏、肖华等名人。赣南600余幢客家围屋被称为“东方的古罗马”。客家民俗文化包括山歌、赣南采茶戏、东河戏流传至今 。

折叠

方言文化

赣方言古称傒语,习称赣语,属汉藏语系汉语,江西省内通行赣方言的有60多个县市。包括南昌、景德镇(城区)、萍乡和宜春、抚州、吉安三地区的各县市;上饶、九江两地区的大多数县市;赣州地区的、石城、宁都、兴国、于都、瑞金、会昌等县也有使用赣方言的乡镇。客家方言习称客家话,主要分布在江西的南部(除赣州城区、信丰城区外的其他赣南地区),其他分布在吉安南部,抚州南部,以及赣西北的铜鼓,修水、武宁、万载。但赣州市区及个别城镇因其方言(属西南官话)和民居形式(属客家民居)与和县客家方言的土木混合结构为主的民居不同。吴方言习称吴语,主要通行于上饶市区、上饶县、玉山县仙岩镇、广丰县。徽方言习称徽州话。主要通行于上饶市婺源县及其周边乡镇。其他少数民族语言有瑶语,在全南县,人口约200人,说瑶语和当地的客家话。江西的其他少数民族,主要是畲族,不说自己的少数民族语言,只说当地的汉语方言 。

折叠

革命传统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先后在江西建立了大片革命根据地。其中著名的有赣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湘赣革命根据地、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后发展为闽浙赣革命根据地)以及包括铜鼓、修水、万载、宜丰等县的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当时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在赣南和闽西地区的21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设在瑞金,故瑞金有红都之称。

折叠

戏曲文化

明初形成的弋阳腔是南戏高腔源头,演变成京剧、川剧等40多种戏曲。明代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代表中国古典戏剧最高水平,被誉为“东方莎士比亚”。清代蒋士铨称乾隆间第一曲家。江西因盛产茶叶在清中期逐渐形成的采茶戏。民种类丰富,有号子、渔歌、山歌、小调、灯歌等,以兴国山歌最为著名 。

折叠

儒释道学

儒家战国时期,孔子弟子澹台灭明进入江西。宋明时期,婺源朱熹上承程颐、程颢而集理学之大成。金溪陆九渊成为陆王心学的创始人。理学发源于江西,定型于江西,中国儒家思想的哲学化、体系化在江西最后完成。佛教江西是中国宗教文化的一大中心,历史上有“求官到长安,求佛到江西”的说法。佛教净土宗始于晋代庐山东林寺高僧慧远。对唐代以后佛教影响很大的南禅,主要根据地在江西。禅宗五家七宗之中,三家五宗源于江西。道教道教则有汉代张道陵、张盛在鹰潭龙虎山开创天师道。葛玄在樟树閤皂山创道教灵宝派。晋代许逊(许真君)是净明道祖师、治水专家,百姓建万寿宫祭 。

折叠

文化遗产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万年稻作文化系统世界文化遗产江西庐山风景名胜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一批兴国山歌、傩舞(南丰跳傩、婺源傩舞、乐安傩舞)、永新盾牌舞、弋阳腔、青阳腔、广昌孟戏、徽剧(婺源)、宜黄戏、赣南采茶戏、徽州三雕(婺源三雕)、萍乡湘东傩面具、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景德镇传统瓷窑作坊营造技艺、铅山连四纸制作技艺、歙砚制作技艺、金星砚制作技艺、全丰花灯、武宁打鼓歌※、于都唢呐公婆吹※、万载得胜鼓※、瑞昌竹编※、万载花炮制作技艺※、樟树药俗※第二批鲤鱼灯舞、萍乡春锣、湖口草龙、瓷板画、夏布织造技艺、石城灯会第三批九江山歌、赣剧、西河戏、“古陂席狮、犁狮”、高安采茶戏、德安潘公戏、新干剪纸、鄱阳脱胎漆器髹饰技艺、上坂关公灯、西山万寿宫庙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