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怀不庆梆子”

怀梆的通俗性

怀梆的通俗性,主要体现在唱词、唱腔和白口三个方面。怀梆的唱词来自民间,是老百姓常用的语言。比如《上门楼》中的一段唱词:“九尽春分杏花开,鸿雁去后紫燕来,猫儿扑鼠春心动,牵动二八女裙镲,自幼配夫叫张才,张才夫他本是鸿门秀才。张才夫出门玩会多在外,一十八载未回来,张才夫若是有好歹,怎不叫为妻常挂怀。

漫谈“怀不庆梆子”

小奴家茶不思饭不爱,日夜盼夫转回来,清早盼到日过午,日过午又盼到日西斜,夜晚灯下将夫盼,哪一夜不盼到三更天……”这些唱词都是群众常说的土话,九九过完,春分到来,杏花开放,老百姓都知道。“清晨盼到日过午,日过午又盼到日西斜”,既通俗,又反映了她盼夫心切,有深远的写实意义。这些唱词看来很俗,全是土话,其实他反映了当时官家的残暴,在人民群众中激起了无比的愤恨,直至起来造反,推翻官府。

漫谈“怀不庆梆子”

怀梆的唱腔和其他梆子戏的唱腔差不多,它具有鲜明的地方性特征。所谓“梆子”是旧时打更用的一种器具—一空心,也是打击的乐器,这是用两根长短不同的枣木制成,多用于梆子腔的伴奏。梆子腔是戏曲声腔之一,因用木榔子加强节奏而得名,是用梆子伴奏演唱的统称。在梆子腔中有陕西梆子(亦称秦腔)、山西梆子(也叫上党梆)河南梆子(亦称豫剧)、河北梆子等。

漫谈“怀不庆梆子”

这些梆子虽然都是用梆子伴唱,但唱腔不一样,各带有自已的地方特征一—地方腔调。豫剧在演唱时有真、假嗓之分,唱生旦的用的是真嗓,唱须生(包括黑头)的则是用假嗓。真嗓是放开嗓子唱,声音宏亮。假嗓是故意摄着嗓子唱。怀梆则就不同了,无论是须生或旦角全用真嗓,不用假嗓。唱腔虽然有点粗放,但声音宏亮,不紧不慢,不流于二八板。这种唱腔有怀庆的味道,是通俗的老百姓唱腔。

漫谈“怀不庆梆子”

这种唱腔在乐器伴奏方面,除梆子外,还有单胡(怀梆特用的胡子)、脆鼓等,以及锣、镲的配合。怀庆梆子在开台以前先打一阵锣鼓,为出场助威,也告诉人们好戏就要出台了。农村唱戏往往等人时间长,在正戏未开台之前先有一出垫戏,或头面官。垫戏是滑稽小戏,以说笑为主,头面官则光道白而不唱,真正唱的是正戏开台。

漫谈“怀不庆梆子”

农村有句俗话,叫做“会看看门道,不会看看热闹;会听听腔调,不会听听喊叫”。对听戏非常讲究,老百姓看戏是看戏文,听腔调,越通俗越好。怀梆唱腔的通俗性是建立在群众的基础上的,故称“百姓戏”。白口是指道白说的,怀梆戏唱词多,白口少。有许多故事情节是通过唱词而表现出来的。

漫谈“怀不庆梆子”

不以唱口为主,所以在戏文中一般没有白口,只有在戏的对话中才有一点白口。这些白口是用口述的方法叙述故事的情节,因此,怀梆的白口不是普通话,而是当地的乡土语言,口音沉重,它与河南梆子不同,河南梆子白口说的是豫西音和豫东音,怀梆则是老怀庆府的土音。怀庆府的土音,粗糙沉重,土里土气,体现了怀庆府的忠厚诚实。也有些对白是很滑稽的,往往引人大笑。怀梆的白口虽然是简单的对话,却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深受群众喜爱。

漫谈“怀不庆梆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