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讀|從《新華字典》到專欄作者——一個農村少年的讀書成長記

約讀|從《新華字典》到專欄作者——一個農村少年的讀書成長記

每次有新認識的朋友問我的日常消遣,我都會回答兩樣,一樣是打籃球,另一樣便是讀書了。

朋友不解,讀書是一種學習的方式,怎麼能成為一種消遣呢?聽到這話,我便知曉,這位新朋友不是一位喜歡讀書的人。

讀書是一種學習的方式,是學習的手段。這句話有錯嗎?當然沒有。對於大多數人而言,讀書都是帶有目的性的——為了獲取知識與技能,為了開拓眼界,為了解答自己內心的疑問,為了更好的認知這個世界。讀書當然是學習的方式和手段。

但讀書又不僅僅是學習的方式和手段,或者說,這種學習的方式和手段並不是枯燥無味的。在我看來,讀書所帶給我的,除了豐富的古今中外各類知識外,它更為我的生活我的人生增添了無數色彩和數不盡的趣味。

約讀|從《新華字典》到專欄作者——一個農村少年的讀書成長記

最早是在上小學剛識字的時候,買了本《新華字典》。在鄉下,那個年代,電視都還不是很普及,而且也沒有幾個頻道,所以對外面的世界幾乎沒有什麼瞭解。那本《新華字典》就承載了我對這個世界最初最廣闊的認知。從字典上,我知道了很多父母長輩們和鄉村教師無法告訴我的事。

在鄉村小學貧乏的物質條件下,我們是沒有圖書室沒有教科書外的書可以看的。唯一有的是,每學期發一本《當代小學生》和一本《少年天地》,那幾乎是我小學時候全部的課外書了。三年級時,學校發了一本《中小學生必備古詩文選》,上面一共有150首古詩詞和簡短的文言文。這本書古詩文選堪稱我小學時期最大的驚喜。僅僅半個月後,我就將上面的古詩詞全部背誦了下來,因為那個時候沒有別的書可以看,我只能一遍遍的翻看這本書。

約讀|從《新華字典》到專欄作者——一個農村少年的讀書成長記

中學去了縣城後,雖然學校的圖書室不對學生開放,但萬幸學校門口每逢大休放假都會有書攤。中學六年,我將從生活費裡省下的錢幾乎全花在了學校門口的書攤和縣城唯一一家新華書店。在這一時期,我讀完了歆慕已久的四大名著,結識雨果和他的《巴黎聖母院》,邂逅了司湯達的《紅與黑》,與高爾基一起走過了《童年》、《在人間》和《我的大學》,還和凡爾納一起登臨《金銀島》,暢遊《海底兩萬裡》……我更不會錯過魯迅、路遙、汪國真、舒婷、周國平等被很多盜版書商所鍾愛的國內作家。

這個時期,是讓我真正愛上讀書的一個時期。如果說小學時候想要讀書只是源自童年好奇心作祟,想要了解外面更大的世界。那麼中學時期,讀過了很多書後,我對讀書便產生了真正發自內心的熱愛。

貧乏的物質條件下,很多看在眼裡的新鮮事物都是沒有資格享受的。當身邊的同學拿起了最新款的手機,大肆談論著其時最為火爆的遊戲。我只會安靜的聽著,思緒飄向還沒有讀完的那本書籍,儘量讓自己不對那些遊戲產生興趣。

約讀|從《新華字典》到專欄作者——一個農村少年的讀書成長記

事實上,在後來的日子裡,我對讀書的興趣始終要遠遠超過遊戲。

讀小說時,我會隨著主人公的命運波折而驚心動魄;讀散文時,我會為作者或優美或華麗或平淡的文字而傾倒;讀詩歌時,我又會被詩人百轉千回的感情所觸動著。歷史會帶我穿越五千年的風雲飄搖,一路見證強漢盛唐無雙的風資;哲學會讓我透過紛紛擾擾的世俗跌宕,看清背後的真實與規律;天文地理的著作讓我對更為廣闊的天地有了更多的認知,我的眼睛望向遙遠的未知的地方目眩神迷。

在這樣對讀書的沉迷中,後來,我讀了中文系,開始嘗試寫作。豐富的閱讀積累,成了我寫作最好的養料,寫作也成了我在城市裡生存下去的技能。現在,我甚至在一家大型閱讀教育公司的新媒體賬號上開設了專欄,成為了一名專欄作者。

約讀|從《新華字典》到專欄作者——一個農村少年的讀書成長記

人們之所以會有所愛好,是因為那些事情會給他們帶來快樂。這種快樂不是一朝一夕的,不是短暫到稍縱即逝的,而是在長久的歲月裡,無論何時去做,總是能夠從中得到溢滿心底的快樂。對我而言,讀書便是這樣的。

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讀書讓一個農村孩子走到了今天,也將必然伴隨著我走向更為廣闊的未來。


作者 | 李半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