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艺术在抽象什么

曾经有人调侃,说抽象画分两种,一种是不好看的,另一种是好看但不知所云的。这里引用贡布里希的一段话来做个比喻:

“假如你去看电影,发现影片已经开演,往往就难以理解银幕上的人为什么如此激动,为什么互相射击乃至互相开战。如果可以,你宁愿等下一场,那时可以从头看起,以便理解全剧。如果不行,你可能会找一位友善的邻座,让他说明前面发生了什么,你所看到的情景表示什么。任何一位历史学家都想成为这样的友善邻座。”

抽象艺术在抽象什么

历史想象力

首先为大家引入一个概念,叫“历史想象力”,就是说,在欣赏任何形式的艺术时,都应当先带入到它所诞生的那个年代,放在那样一个时代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去欣赏,这是做到对艺术充分理解、充分欣赏的一个重要前提。

抽象艺术在抽象什么

质疑与矛盾

对于抽象艺术,社会的质疑、甚至艺术界内部的质疑都没有停止过,前些年冯小刚画了一幅抽象画,结果也拍出了1700万,有人揶揄说周杰伦要是也画一幅估计也是妥妥的卖到这个价格。似乎作画者的名气比作品本身的价值更重要,这是诸多质疑中最鲜明的一条。

当然,质疑之声也不止于此,抽象艺术给人以入行门槛很低的印象,这多少使得人们一直带着“离经叛道”的有色眼镜观察着抽象艺术。

言归正传,大众对抽象艺术一边质疑抵触,一边追逐推崇,这种看似完全对立的矛盾现象,其实有着非常合乎逻辑的必然性。

  • 必然性一:止于技

其实,从莫奈、梵高那一代的印象派画家开始,稍微有些远见的都已经意识到,人类在绘画技巧上的探索其实已经接近极限了,再往后的艺术发展,必然是充满“形式感”的创新,而就今天来看,过去200年来的形式创新都是一个往复循环的过程,这个过程甚至从文艺复兴时期就已经开始,只不过没有现代这样快速的颠覆。

特别是19世纪20年代开始照相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更是加速了画家、雕塑家们的自我革新。

抽象艺术在抽象什么

  • 必然性二:信息不对称

艺术品是典型的信息不对称商品,因为影响其价值的关键信息完全不依附于它的外在属性,这就带来接触过程中一种不友好的体验。

这里特别要以我国作为例子。因为我们的文明起始于小农的精耕细作,所以一直奉行“商品价格基于制造成本”的概念,但现代商品价值是建立在金融与精算的估值体系下的。就好比一部iPhone成本只有1200,却可以定价5千是一个道理,设计师和工程师们在创新中所付出的心血是物料成本不能反映的。

艺术品也是如此,但与工业产物的不同之处在于,确实存在哗众取宠的一类产物,但对此进行甄别就大部分人,乃至大部分投资者而言都颇为困难。

  • 必然性三:政治正确

大家都用过优惠券,优惠券的背面一般都会有这样一句话:“本次活动最终解释权归主办方所有”。

当代艺术,特别是抽象艺术的“最终解释权”尤为如此。比如欧洲艺术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是完全瞧不上美国的现代艺术的,艺评家格林伯格在以波洛克为代表的艺评中提出了行动画派以及滴画的概念,并称这种画画的方式才是最纯粹的,以此来抗衡欧洲艺术史论界的指摘:我们美国艺术史是很短暂,但是你们瞧,我们才是最接近画画本质的,时代变了啊。

然而波洛克本人是这么说的:

其实我在画画的时候根本不知道我要画什么,我的画画过程完全无意识,只有画完后,我才知道自己画了什么。

——波洛克

当然,在格林伯格提出他的一套空中楼阁的理论后,波洛克在后来的创作中也及时跟进,变得越来越“行动派”了。

抽象艺术在抽象什么

存在即是合理

编者并非是在一味批驳抽象艺术,可以说,编者的态度是既不捧也不贬,只基于事实陈述,其它的皆由读者自己评判。

任何事物都要追寻自己的生存空间,这种概念绝不仅限于生命体。传统艺术,特别是绘画和雕塑等静态作品,在走到一个节点后必然要寻求新的突破口。抽象艺术被视作对人类所有艺术的反叛,这本身就是一种站在十字路口的思考,甚至有一种论调认为,摄影的出现非但不是对传统绘画的压迫,反而是将其从传统中彻底解放了出来。

一个完全有赖于人类自身想象力的产物具有极强的偶然性,旨在打破一切常理的抽象艺术,本身就不能用传统的常识去解读,毕竟,就连艺术都不是为了迎合大众的原则而生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