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古代步兵爲何總是對騎兵無解的原因

在冷兵器時代,騎兵往往是遊牧民族攻擊農業國家的主要力量。在與步兵的交鋒中,特別是在馬鐙發明之後,騎兵所具有的優勢無疑是無可匹敵的。

論古代步兵為何總是對騎兵無解的原因

古代步兵為何總是對騎兵無解的原因?

我們先來看看古代破解騎兵的方法

無非以下幾條:1、重甲步兵長槍陣加強弓硬弩(龜甲陣)。2、大車陣加強弓硬弩。3、弩床車陣。4、挖壕溝挖坑或拒馬陣。5、砍馬腿(加鉤鐮槍)……6、拒城死守,死活不出來。只要對方騎兵智力正常(不需要很高,只要正常就行),就能輕鬆破解。

1、古羅馬的龜甲陣:因為戰爭技術的發展淘汰了古羅馬方陣,這裡戰爭技術就是發明的馬鐙

龜甲陣為什麼會被淘汰?那就先要從方陣自己的優勢說起

古羅馬在初期的形式是非常被動的:西邊是西班牙人和高盧人這些野蠻民族,東方是希臘、帕提亞這些老牌文明,南方是其宿敵迦太基人。初期的古羅馬基本就只有被別人虐的份,羅馬城不止一次被蠻族燒成瓦礫,所以羅馬人發憤圖強,博採眾長,他們從希臘人那裡學來了盾牌陣的精髓,又學習了西班牙野蠻人的短標槍和短劍,再加上羅馬人的信條:紀律、責任、勇氣,造就了羅馬方陣。羅馬士兵中最基本的三樣裝備是短劍、重標槍、長盾。(你可以搜索一下“古羅馬軍團”的圖片)士兵在接敵之前,所有的士兵一起向敵人投出重標槍來打擊敵人,再持短劍和長盾猛撲上去殺傷敵人。重標槍能極大的打擊敵人士氣,造成敵人減員,長盾能給士兵提供良好的防護甚至用盾撞擊敵人的力量不比榔頭低。當時由於冶煉技術不夠,所以羅馬人沒有采用尚未成熟的鐵劍(高盧人使用的鐵劍砍兩下就彎了,需要放在地上拗直了再上去砍),而是使用短小的青銅劍在盾牆的縫隙之間快速刺出殺傷敵人。羅馬方陣正面接敵時有非常良好的戰鬥力,同時相對希臘方陣又有較強的機動性,指揮官能指揮士兵們完成包抄、轉身、撤退等等動作。

論古代步兵為何總是對騎兵無解的原因

但是在羅馬帝國滅亡之後羅馬方陣被淘汰,原因有幾個。1,古羅馬帝國中的士兵和現在的士兵一樣,有著良好的紀律性和訓練,他們每天在一起訓練進攻防守組成方陣,而在羅馬帝國之後的中世紀,一直到征服者威廉入侵英格蘭都被稱為黑暗時代,戰爭的形式更像是械鬥:通常都是雙方几十個農民在各自騎士的帶領下拿著糞叉子群毆,他們絕大多數時間都是在務農沒有時間訓練,所以他們不可能組織出像羅馬方陣這樣高度專業的戰術動作。2,在古羅馬時期,戰鬥的主要形式是步兵之間的較量,騎兵完全只是輔助作用。因為當時的騎兵沒有馬鐙,騎在馬上的士兵就像騎在一根光滑的圓木上一樣,更糟糕的是這根圓木還在不停的上下顛簸。即使是訓練有素的騎士也只能勉強騎在馬上,更別說在馬上揮砍了(你騎在圓木上而站在地上的我只要輕輕一拉你的手你就會摔下來)所以就連大名鼎鼎的亞歷山大大帝的夥伴騎兵都是利用馬的高機動性迂迴到敵人側翼,再下馬步戰。而在中世紀有了馬鐙,騎士們穩當多了(現在你騎著摩托車,我拉你的手的話只會被你拖走)戰爭不再是步兵之間的角逐,通常都是重裝騎兵衝進敵陣,打散了敵人的隊形,再由步兵掩殺上去結束戰鬥。所以戰線上的步兵要面對的最大敵人不再是步兵而是騎兵。而羅馬方陣中的短劍對高高在上的騎士用處實在有限,不能很好的對抗重騎兵的部隊在中世紀就只有挨宰的份。所以羅馬方陣在中世紀不吃香。

論古代步兵為何總是對騎兵無解的原因

2、無論是重甲步兵長槍陣加強弓硬弩(龜甲陣)、大車陣加強弓硬弩、弩床車陣、還是挖壕溝挖坑或拒馬陣決戰,你都必須在你自己選定的戰場上,最少提前幾個小時佈陣。而這時你會發現,由於你機動性和偵察上的劣勢,戰場往往都是對方選擇的,而不是你選擇的。很可能你的部隊一頭撞見早已蓄謀已久騎兵大部隊時,你連逃跑的時間都沒有,更別說挖壕溝擺車陣佈置床弩了。如果更糟糕一點,你只要一個不小心,說不定部隊還處於行軍模式,根本就無法及時收攏佈陣,而被對方一下攔腰斬成幾截,部隊被騎兵衝擊奔潰的速度會讓你瞠目結舌,到時能帶幾個親兵逃命都算是運氣槓槓的了。

再比如騎兵統領粗心大意,步兵順利的到達決戰地點,布好壕溝,列好武剛車和弩車,弓箭手長槍手重裝步兵待命。這時,你會發現騎兵統領的部隊忽然分出去一半,騎上馬一會兒就不見了(你要問他們幹啥子去了,自然是隨心所欲的去攻打你沒有主力駐守的補給點、大本營去了,反正你主力也不在)。其餘的騎兵一路圍著壕溝騷擾,喊你出來野外浪戰。一隻只就像蝗蟲一樣的去攻打你沒有主力駐守的補給點、大本營,到時你是出來呢?還是不出來呢?不出來,我就打掉你所有的補給點,燒光搶光你的糧草和百姓,活活把你耗死。出來呢?那又變成你離開壕溝車陣出來和他野外浪戰。打贏了你追不上,打輸了你跑不掉。

3、砍馬腿(加鉤鐮槍)

而且實戰並不像你從電視裡看到的那些場面,往往比你想的往往要兇殘,複雜得多。騎兵的特點是速度快,衝擊力強,居高臨下,勢如破竹,多數時候兩軍作戰並不像你想的那樣是擺開陣勢,忽然對沖,一片混戰,而是利用地形打伏擊,用暗器,挖大坑,埋竹籤,用滾石,巨木,著火的箭,無所不用其極,未及近身,先損一半,等騎兵真靠近了,你還來得及砍馬腳?高速衝擊下的馬撞死,踩死無數,實戰中步兵為主對騎兵作戰只能是搞伏擊,遠距離攻擊,才有勝算,倉促應戰的遭遇戰,兵力如果不是相差很大,必死無疑。

4、守城,死活不出來,你騎兵還能把我城牆撞個洞不成?

試想。你和張三李四一共3名將領分兵把守要地城池。第一個月,張三發來求援信息,說他被騎兵圍城了,請你去支援。你心想:“給你那麼多兵員物資都守不住城,還要求援,真是廢物一個。我如果出城,豈不是被圍點打援,我的步兵弩車在野外和騎兵浪戰,豈非正中對手下懷,不去!”結果張三被滅了。見死不救的“潘仁美二世”惡名你是坐定了。

第二個月,李四又發來求援信息,你還是沒去,但李四勉力守住城池了,報戰功殺敵一萬。你和同僚一去驗看首級,除了偶爾幾個韃子頭顱外,都是漢人百姓首級,你肯定會想:“李四這個殺千刀的,殺良冒功,等戰事結束以後一定要參這個奸佞一本。”豈不知,李四正在眼淚汪汪的寫辯護狀!

結果,第三個月,騎兵來圍你了,你據城而守,面對城下黑壓壓的韃子騎兵,亞歷山大。但你抱定主義不出城,好好利用心中韜略守城。

第一天,韃子沒有攻城,你守在城上鬆了口氣,並還暗暗高興:騎兵一定是怕了我了……

第二天,眼前竟然出現了密密麻麻的被驅趕的當地城外村民百姓,他們被驅使著扛著簡陋的工程器具來攻打你的城池,你一下子明白了李四的戰功中為何都是漢人百姓頭顱。這時,你打不打,不打,丟城。打了,死傷的都是自己的百姓。輸了,皇帝說你無能。贏了,以後你在百姓士子的眼中名聲算是臭大街了……張三和李四的結局,你必須選一個。

第三天,如果你的城池旁邊再有些石頭山之類,恭喜你,你中大獎了,第三天你就會看見“回回炮”,這種需要大面積空地才能擺放的巨大怪物,射程和殺傷力可不是你城樓上的那些弩車投石機能比擬的。任你有千般守城妙計,智商平平的騎兵只管開砸就行,一力破十巧……你是出城和騎兵浪戰呢?還是不出城浪戰呢?

論古代步兵為何總是對騎兵無解的原因

綜上所述,中國古代對付遊牧騎兵很困難,也不是因為騎兵威力過於巨大,而是騎兵可怕的機動性。所以說,古代對付騎兵最好的辦法就是騎兵,就像二次世界大戰中對付坦克最好的辦法就是坦克一樣。沒有中原王朝自己的騎兵給步兵和城池作掩護,一切克敵戰術都是紙上談兵。

步兵在什麼情況下能夠戰勝強大的騎兵?

騎兵的優勢:

1、速度快、突擊能力強。與步兵相比,騎手加上馬匹無論在重量還是在速度上都是步兵所無法匹敵的。

2、機動性強,騎兵可以利用馬匹的速度在長途奔襲合圍殲滅戰一種發揮關鍵作用。

3、高度的優勢。與步兵相比,騎手在馬匹上居高臨下,可以打幾個更大的範圍。

4、由於騎兵的優勢,戰鬥一旦騎兵從步兵薄弱的的側翼後後方突入敵方步兵方陣,將會給敵人造成巨大的混亂。

騎兵的劣勢:

1、騎兵通常需要開闊而乾燥的場地,如遇如叢林、沼澤、丘陵、水域等地形騎兵便很難發揮作用。

2、騎兵由於馬匹的原因在戰場上不容易組成比較穩固鬥隊形,因此相對於整齊的步兵而言騎兵的防禦能力也是比較弱的。

3、在騎兵與步兵的混合方陣中,騎兵一旦受到弓箭手的攻擊,受傷的馬匹失去控制後往往給己方其他兵種造成衝擊。

論古代步兵為何總是對騎兵無解的原因

總體而言在與步兵的對抗中,騎兵還是佔有明顯優勢的。歷史上歷次騎兵與步兵的交鋒中,騎兵勝多敗少。但是儘管騎兵有很多步兵所不具備的優勢,但是如果騎兵被不適當的使用,也可能遭到失敗。

歷史上有許多戰役如:1314年英格蘭和蘇格蘭之間的班諾克本會戰、公元552年拜占庭與哥特人的塔吉納會戰都是步兵戰勝騎兵的例子。這些戰役的共同之處在於,戰敗者不恰當的使用騎兵,要麼在正面衝擊敵人強大的步兵防禦陣,要麼沒有組織的攻擊敵人有重步兵防禦的弓箭手。在班諾克本戰役中,羅伯特布魯斯在選擇戰場時就充分考慮到了騎兵與步兵的優劣,一反常規的用步兵正從面直接攻擊敵人的騎兵。而又發揮了僅有的500重騎兵的機動優勢一舉消滅了敵人對自己步兵具有巨大威脅的弓箭手。

拜占庭與哥特人的塔吉納會戰中,納爾塞斯發揮了步兵的正面防禦優勢,命令8000名騎兵全都下馬,臨時改作步兵。將進攻的主動權讓與對手託提拉。經過納爾塞斯的百般引誘,哥特人終於忍耐不住用騎兵對拜占庭的步兵方陣發起了衝擊,結果,為納爾塞斯的臨時步兵的長矛所阻擋,兩翼的騎兵又被弓箭手射翻,結果哥特人被殺得大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