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40年,决定大家成就有天壤之别的,是这4个关键词

职场40年,决定大家成就有天壤之别的,是这4个关键词

职场40年,决定大家成就有天壤之别的,是这4个关键词

关于年轻人成长的4个认知

来源丨傅盛(ID:fstalk)

编辑 l 粥左罗(ID:fangdushe520)

你好,我是粥左罗,今天分享傅盛关于年轻人成长的4个认知。

可能你读过这篇,我也读过,不止一遍。高手学习,讲究“喜新不厌旧”,阅读非常重要的手法是,经典的文章要反复精读,蜻蜓点水的浏览是暴殄天物。

最近知识星球里很多刚毕业几年的朋友,向我提问了很多关于初入职场的成长法则,我回答了不少后,想起傅盛这篇,他回答的比我好。

时间是年轻人最大的资源,我非常认同这一点,他说,不管是本科还是博士,学霸还是学渣,进入工作后,所有人都会重新回到同一个起跑线。

因为,读大学也就四年,硕士博士多几年,而你工作,可能要40年甚至更多。把时间拉长,看长期,这40年,是如何大家的成就,有了天壤之别的?

傅盛讲了四个关键词。这一次分享,我有个新玩法——「粥左罗和你一起读」,我会在每一点之后,都附上我的思考,你也可以尝试边读边思考,然后在评论区写下你的认知。

01

关键词一:目标和梦想

你要学会勤奋,更要培养动机

我近距离接触过很多大牛,他们风格迥异,各有不同:

有的人特别聪明,比如周鸿祎,思维运转极快;

有的人跟你连续开会到凌晨还思维高速运转,比如雷军;

还有的人说起来话来,总觉得一个字一个字往外蹦,比如马化腾;

而李彦宏,基本上就不怎么说话。

但他们有一些共同点,其中特别大的一个共同点就是目标感。

这些人都是目标感极强的人。

我看过很多聪明人,最终成就一般。

为什么呢?

很重要一点,就是他们觉得生活就这么回事,活好当下就行了。其实不是这样。很早去树立一个目标,非常非常重要。这个目标不够清晰,都没关系,只要有一个大的方向,大概的愿景,它就会像灯塔一样,在波涛汹涌又无边无际的大海上,告诉你要往哪儿走。

我第一次接触互联网是在一家公司叫3721,笔试时有一道题问我,五年之内想成为什么人。我写,我想成为CEO。

HR看到这个回答时,就问我,你知道CEO是干嘛的吗?我说我不知道。我就是觉得自己可以做管理。后来,虽然时间比五年长了一点,但今天,我也算是成了一个CEO。

说到梦想和目标,一定绕不开美国。回想,我这一代接受的教育,从来都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只要你努力就能成功。

可我第一次去美国,就觉得不是这样。站在斯坦福的草坪前,我就想,他们环境又好,又可经常休假,每天都在跑步,最后天天说我们抄袭他,这不公平啊。

可我又无从反驳。

因为,很多伟大的创新确实都从他们那里来的。后来我想,核心问题可能在目标。想象一下,一百多年前,自由女神像刚刚建好,如果你在船上远远望见一个巨大的象征着自由的雕像缓缓放大时,你一定能感受到这片土地对梦想的推崇。

它是多么支持你去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

之前,猎豹办了一场日本网红聚会。有两个美国网红专门赶来助阵。他们自己写歌,弹奏,然后演唱。美国有大量这样的人。他们连机票都买不起,但他们也不太在乎。他们只有一个追求,就是让自己变得不一样。

也是那一刻,所以我开始重新思考我们中国那套只强调勤奋和努力的思维体系。虽然当初猎豹也很小,没有任何国际业务,我自己也毫无海外背景,但我们那时候就敢思考,能不能做成一家全球化的公司。

我想说明什么呢?一个人先要有一个大的目标,才有机会靠近这个目标。所谓,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

我们整个教育特别缺的就是目标感和人生梦想的教育。我们所有的教育都是技能教育。发张答题卡,谁填得好,谁是优秀学生。

从来没人教过你,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或怎么去给自己树立目标感。技能教育是不会告诉你,如何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下去寻找自己,去给自己设定一个题目的能力。这跟答题的难度完全不一样。

我们老是嘲笑美国人数学基本功那么差,但为什么最好的数学家诞生在美国呢?因为,他们没把技能放在第一位,而是把兴趣和目标放在第一位。很多人常说,全民基础数学能力,中国人比美国人强。

但我们忽略了,我们实行的是强化教育,而在美国,如果一个学生对数学很感兴趣,中学就有可能接受比本科还要深得多的数学教育。如果这是他的目标。

我们双方整个教育体系相差很大,核心就在于他们特别重视培养寻找目标的能力。我们经常说,扎克伯格大学辍学了,比尔盖茨大学辍学了,乔布斯大学也辍学了,好像只有辍学的人才能创业成功。

但你不知道的是,人家在中学接受的教育,可能很多层面上已经超越我们的本科教育了。

我想表达的是,今天我们接受的教育,本质都是技能教育,都是在封闭领域中完成一道题的解答的能力。但在一个开放的世界里,去找到自己的目标,才是真正能让你受益一生的能力。

当然,也要相信时势造英雄,机会很重要,没有错。但抓住机会的人,目标感一定特别强。

▽「粥左罗和你一起读」

为什么目标如此重要?我特别认同傅盛的那句: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

不止是人生目标,每个阶段的工作目标亦是如此。我记得我刚出自己做公众号时,出了跟前辈吃饭,我请教:就现在这个形式,我应该给自己定什么目标呢?比如用户增长上我一年要做到多少?

前辈说:100万。

我说:你是认真的?我本来觉得50万就很牛了!

前辈说:你是粥左罗啊,得敢想啊。

确实是这样,即使同样是每天工作10小时,即使是同样的勤奋,定不同的目标,结果也一定是大不同。为什么?

因为一个大目标,总是要拆分到每一天来完成,你定的目标高一点的意义是是什么?那就是你每天工作时,标准就会更高,对自己要求就会更高一点,每天更高一点要求,乘以30天,乘以300天,最终的结果一定是大不同。

所以,你要学会勤奋,更要培养动机。人生要有目标,每个阶段要有目标,甚至每月、每周、每天都要有目标。目标就是前进时盯着的那个东西,有明确目标的勤奋,和漫无目的的勤奋,人生注定不同。

02

关键词二:原则

原则是把尺子,帮你做出更好的决定

给自己设立一些基本行事原则是件很重要的事情。

巴菲特有一个合作伙伴叫芒格,他的名气在中国不如巴菲特大,但他在投资界有巨大影响,也是巴菲特非常强悍的合作伙伴。

芒格曾说,其实我能够做到这些成就无非就是:

第一,找到一些基本原则;

第二,按照这些基本原则去严格做事。

举个例子。我认识一个创业者,美团第10号员工,他创办了水滴互助。现在已经是互联网保险行业增长速度最快的项目了。他说,自己在大学时就树立了目标,以后一定要去创业。

但他认为,凭他毕业时的能力,做不成的。他必须加入一个牛的团队去学习。于是他想尽办法最后进了美团,进去后,玩儿命工作,后来成为美团最年轻的大区经理。

不巧的是,美团从阿里挖来了一个COO。观察他的工作一段时间后,给出他两个选择:要么平移去非核心部门,要么连降两级向他之前的下属汇报。

你们知道他选择了什么吗?连降两级。

我问他原因,他说,他的原则就是为创业去学习经验,去磨炼能力。这个COO说得对,我的业绩靠的是个人拼命,而不是靠团队组织,所以,他宁可去学习管理能力,而不是躲避委屈。这就是尊崇原则。

我自己也在很早的时候就开始树立原则。

一:成长原则。

我要求自己不要太关注当下能及时得到的回报,而要去看长远能达到的高度。这个原则本质就是追求自我成长。

所以,当年从雅虎出来时,我去了奇虎,尽管百度给我的待遇比奇虎优厚得多。因为在那里,我有机会拿到一个产品,并全力以赴做好它。

后来大家也看到了,我一手带起了360。当然,一定有人好奇,为什么360做到那么大我又走了呢?还是原则。周鸿祎说,你不要管业务了,工资我也给你加,上市后你也有一大笔钱拿,我当然不会这么选。因为违反了我的成长原则。

二:坚持不用直觉判断的原则。

就是绝对不可以拍脑袋做决定。我要求自己遇到事情必须先沉淀,用我的逻辑和思维框架去推演整个事情。这是我的第二个原则。

三:不被情绪控制。

经常有人跟我说,这件事伤害了我。如果我们那么容易被伤害,归根结底还是我们自己内心脆弱。

四:相信概率论原则。

虽然你不能保证自己每次做的决定都是正确的,但你绝对可以提高做出正确决定的概率。如此,通过不断做出更贴近事实的决定,终就能在重要问题上做出正确的决定。

其实,原则就是尺子。你多给自己树立几把尺子,做事情就有了规矩。这些规矩就会给你带来更好的决定。

年轻人刚刚工作,其实本质就是一次再学习。重新学习很多社会知识,行业知识,以及学习怎么做好一份工作的能力。

原则其实也是一种思维习惯。我们拿大家经常遇到的犹豫和纠结这两个情绪举例子。

仔细思考,你会发现它们根本不是性格问题,本质是判断力不足的表现。我们总夸,谁谁好有勇气做了什么决定。我发现不对。这不是比别人果敢与否,而是是否养成了一套思维习惯,或者说判断原则。

我觉得自己参加工作前五六年,工作效率都很低。因为没有去总结这些原则。直到我想清楚,犹豫不是性格,而是你不具备那种思维模式时,情况开始变得不一样。

我一直说离开雅虎,去了360是我比较幸运的决定。其实这背后也有原则——那就是不能因为追求安全而去做一个看似安全的决定。

所以我给大家的建议就是确立自己的原则。你将来一定会遇到各种问题,那时候你就可以把问题写下来,用你的这些原则去检测一下。

有一次我跟罗永浩吃饭,他告诉我,如果不是创业,绝无法想象自己这么懒散的人能变得这么勤奋。勤奋的本质,还是他早就确定了自己工作的原则。

这样的原则还可以避免小马过河的窘境。怎么讲?我面试人时,经常会遇到一些人说,我回去跟老婆商量一下,或者跟父母商量一下。

我说,其实你不应该这样,你应该去考量的是,这件事是否符合自己的行事原则,然后再去说服家人。原因很简单,他们拿到的信息量和你完全不一样。

▽「粥左罗和你一起读」

我比较认同一句话:原则,是一把尺子,这把尺子会让你做出更好的决定。

知识星球里有不少朋友向我提问,其实不是提问,而是让我帮忙做决定。

为什么老让我帮忙做决定呢?因为有太多纠结,比如:

我现在拿到两个offer,两个都不错,我更喜欢第一,但第二个工资整整高了快2500,我比较纠结,请问我该怎么选?;

我现在想做个公众号,但是还不太懂这一行,我是先加入一个团队学习,还是直接就自己做?感觉自己做更自由一点,可又怕自己不行,怎么办?

为什么老是纠结呢?因为心里没有判断的尺子,即面对重要选择时,没有原则作为判断依据。如果有的话,就像猎豹傅盛、美团沈鹏一样,没什么可纠结的,按原则判断、行事即可。

再比如,我的公众号接广告的问题,每天找过来挺多的,面对这么多金钱诱惑,很容易迷失,更容易纠结,送到手的钱,接还是不接?其实没什么好纠结的,定几个原则,符合原则,接,不符合,不接。

举个例子,说一条原则:不能有营销上的欺骗嫌疑。

一个背单词的找我投广告,我自己付费买了产品,亲子体验了,产品很不错。但是我说我不能接,除非你配合我改推广文案。

文案说,连续学习180天,可退学费。但它没有告知用户非常重要的一条:必须每天在朋友圈打卡,而且退费前都不能删除。

这本身没问题,但你要在文案中提前告知用户这一点,否则就有营销上的欺骗嫌疑,你的产品本身再好,我也不会接。这就是原则的力量,如果不定这些原则,我每天可能就会很多纠结,也容易为了赚钱打马虎眼,这样是对用户不负责的。

我们在很多方面都要确立一些原则,比如:换工作的三个原则;什么样的朋友绝对不能交,列三条最重要的原则;谈恋爱时,共同经营一份感情,有没有双方必须共同遵守的几条原则;面临重大选择时,有没有普适的三条原则辅助做决定,等等。

03

关键词三:学习

这个时代,你所有的领先都是暂时的

一定要抱着学习的心态去进行你的工作之旅。

芒格80多岁时说,如果我不能淘汰自己一年前的思维模型,这一年我就白过了。

今天,互联网的出现,时代的变化速度,愈发惊人。因为每次去北京,都觉得变化好大。曾经有两个月没来,再来到处都是共享单车了。

这个时代真的跟以往太不一样。

以前,农业文明时期,强调熟能生巧;中医理论千年不变,老中医越老越值钱。现在,三四年前的知识很可能都会失效,两三年积累的工作经验马上就会没用。

我们只能通过不断学习,摸索时代背后的大规律,最后总结成自己的行事原则。

我记得,第一次跟周鸿祎开会时,他说,你做个会议纪要,讲了大概两个小时,而那个会议纪要,我做到了半夜三点。我不断地去琢磨,为什么他要这么讲,不断地去想,去提炼。

因为会议纪要需要总结出一些纲领,所以我把整个纪要的要领写成一行一行,关键地方标黑,大点底下有小点,一眼就能看完,还写了一个简短的摘要,这样他看邮件时,哪怕不打开附件,基本也可以知道这个会议讲了什么。

更重要的是,这件事不仅是为上级服务,整理、提炼、反思、深入思考的过程本身对自己来说也是一种学习。

从此以后,只要有我参加的所有会议,周鸿祎都让我做会议纪要,看起来是个体力活,其实都是学习。

学习还有个很重要的心态,我总结叫空杯心态,Stay Foolish。当然,真把自己看得很低,这一点,很难。

我当年之所以能有这样的心态,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本科不够好,开始北漂后又遇到很多困难。回头看,这反而成了好事。我经常遇见一些优秀的人,就会想这人好聪明,认真学习一下,而不是说,这人太傻了,怎么怎么。

就是这样的心态,给我带来非常非常大的成长,以致每次,我都能从跟别人的交流中,从会议中,去倾听,去学习。

▽「粥左罗和你一起读」

为什么要学习?又为什么要持续学习?

我进入新媒体行业,不过三年,但是我每天都有危机感。为什么?因为这个行业迭代的速度太快了,你所有的领先都是暂时的。

第一年,我很会写爆文,会做公众号,然后我觉得这样不行,行业一旦更加成熟,我这个竞争力就会开始贬值;

因此,第二年开始,我从自己会运营公众号、写爆文,开些学习如何讲课教别人,于是我变成了还不错的新媒体讲师。然后去年我就意识到,教新媒体的人越来越多了,简直泛滥了;

所以,第三年,也就是从今年开始,我在学习做付费社群,因此我8月初做了知识星球,做了还不到一个月,已经接近3000人加入了我的社群,并且在星球官方活跃榜上长期在前10名,我现在每天和大家一起在社群里分享交流关于学习、成长的心得。同时,我在想怎么继续学习,在明年保持自己持续的竞争力。

这个时代,前进的速度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快,各个行业也是,尤其是互联网行业,你必须学习且持续学习,让自己的迭代速度跟上,这样你和同龄人比才有持续的竞争力。

04

关键词四:行动

干起来,而不是一直想

当你有了目标,树立了原则,又有学习心态,需要的就是不断用行动来提升自己的认知。通过不断用实践去检验自己学习的内容,反过来再思考目标,审视原则,最终就会形成一套关于自我成长的、闭环的方法论。

想必很多人都知道,我最胖时到过190斤,减肥减了有40斤,但我减肥首先想到的不是毅力,而是方法论。我总结了一整套减肥大法,严格遵循能量理论。一个月就减下了20斤。

减肥之后,又想去跑步,可我跑步真的特别差,1公里都跑不下来。就在我质疑自己是否不适合跑步时,开始钻研跑步的书。结果发现,人类是长跑之王。

据说很久前,人类的祖先在非洲大草原上看到一只羚羊,就去追它,一直追到了羚羊吐血而死,最后把它吃了。而人类就是这么活过来的。其实减肥也一样。我自己制定训练计划后,半程马拉松,我跑进了2小时。

行动跟兴趣是分不开的。如果你对一些事情没兴趣,其实是你没有深入知道乐趣何在。当你把一件事研究足够深,就会发现,很多人喜欢它是有道理的。

而兴趣仍然只是开始,还有两件事是行动绕不开的——那就是目标和勤奋。无论是小米,还是猎豹,都遇到过很艰难的瓶颈,我们的解决办法都是一边拼一边学。

年轻人刚刚开始工作,有时候可能会觉得怀才不遇,但我送大家一句话,这是联想柳传志当年讲给杨元庆的。他说,首先你自己要变得很强。两只小鸡相见的时候,都不会觉得对方咋样。

因为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高看自己,或多或少地低看别人。只有当你变成鸵鸟那么大时,别的小鸡才会承认你的确挺大的。所以做出与众不同的成绩,是唯一能证明自己,并使自己脱颖而出的明智选择。

人都是一点一点突破自己的能力圈走出来的。今天,年轻人首要考虑的不应该是买房,而是如何成为这个城市前20%优秀的人。这其实是一个大前提。如果能成为这20%当中的人,自然各种福利就有机会去享受。

与此同时,你还要追求爆发性增长,而不是追求一个简单的社会性平均增长。如果你想自己的人生不断获得跃迁,首先就要在自己的工作上足够出色。

▽「粥左罗和你一起读」

关于行动,我刚好昨天在知识星球里分享了一点思考,贴在这里。

做事前的思考、规划很重要,我做一件事,也都会有所规划,但我规划的差不多的时候,一定要马上干起来,真正的探索都是在过程中的探索。

为什么聊这个话题?最近星球里很多朋友提问都是类似话题。

千万级大号@一条 最初怎么做的?

就是要足够笨,花足够多的时间,才能找到属于你的机会。

当时一条创始团队的18个人,每天工作12个小时,干了100多天,2万小时不是在讨论、发愁、想,而是真的动手拍几十条(划重点)。

当时国外有很多好的视频,国内没有人翻译,他们决定要尝试,不是试两三条,而是一试就是100条。

一定要去做,才能发现问题。

很多同学问问题时,喜欢用“快速”这个词:我怎么快速掌握新媒体写作的套路?我怎么快速熟悉各个平台的玩法?我怎么快速……

哪有这么多快速,很多事情并没有捷径,要干起来,苦功夫就是捷径。

@一条 的徐沪生 40多岁了,做了半辈子传统媒体,当他想要转型做新媒体时,他是怎么做的?

有人告诉他纸媒要完蛋了的当天夜里,他就下载了几百个APP、关注了几百个微信号,一直看到凌晨4点钟……

离职准备做视频新媒体,他下载了YouTube上点击量上百万的视频不停的看、研究,如果是我们,可能就研究个几十个就觉得不得了了,徐沪生呢?一个短视频10M一个,他共下了60G来研究,60G什么概念?六七千条视频啊!

如果说做什么事真的有捷径,我认为徐沪生这种做法是真正的捷径,所以,请拿出你的实际行动,并持久的行动。

傅盛总结

我经常跟很多同事讲,五年后的你,不是在跟今天的你做对比,而是和你的那些同龄人作对比。只有那个时候,你仍然卓尔不群,你才会有更多的机会。

我非常希望提供更多机会给年轻人,非常期待年轻人的涌现。因为,公司和个人最终就是相互成就,相互成长。你的工作成果是属于公司,但工作回馈给你的是难以复制的经验和能力。

虽然大家都在为公司工作,但更重要是在为自己的成长而工作。这才是我们所有努力最核心的前提。

▽「粥左罗和你一起读」

以上就是傅盛关于年轻人成长的4点认知,以及我的思考。我觉得通篇看下来,你脑子里一直要有的一个认知就是,像开篇说的,把这些都放在更长的时间维度里看,把这4个关键词放在职业生涯的40年里看,大的差距是一点一点小的差距累计的结果,人生拼的是持续力和持久力。

另外,一直有朋友问我,如何阅读更高效,我这次就是“以慢为快”阅读法的示范,该精读的文章要精读,一边读一边代入自己的认知和思考,如果可以的话,顺便作输出。

职场40年,决定大家成就有天壤之别的,是这4个关键词
职场40年,决定大家成就有天壤之别的,是这4个关键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