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乱后宫二十年,乾隆很忙

平乱后宫二十年,乾隆很忙

乾隆最近有点忙。

几个星期前才拆散了小宫女和富察侍卫,抱得美人归;就在昨天,又和被陷害的二皇后如懿,隔着点心盒子打哑谜。

随着《延禧攻略》和《如懿传》的先后霸屏,这位全国人民最熟悉的皇上,带着他的风流韵事、儿女情长回来了。《延禧攻略》播出首日播放量达到2500万,并最终以151亿的播放量“喜提”暑期档冠军。而它与同期播放的《如懿传》,更是在对比与口水中,将乾隆爷捧成了这个夏天的主角。

平乱后宫二十年,乾隆很忙

7月28日,《延禧攻略》编剧于正发微博庆祝播放量破9亿。此时距开播过去仅10天。(微博截图)

从1990年代,乾隆的故事在电视剧里已经讲了快30年。30年里,这位爷的个性一时一变——1991年郑少秋在《戏说乾隆》中身手矫健、风流倜傥;2003年,《还珠格格》里张铁林生杀予夺、铁骨柔情;2018年,聂远的乾隆则毒舌自恋,自带弹幕,最终成为尽人皆知的“大猪蹄子(注:网络流行语,意为‘渣男’)”……

这些剧中,故事的主题各不相同,但都与正史罕有相关。这不稀奇,毕竟,乾隆爷的故事也不是真的在说乾隆爷。

就像戏说鼻祖《戏说乾隆》在最开头说的那样:“戏是人生的魔法,戏里模仿了250多年前的乾隆爷,也模仿了今天的我们自己。”

宠帝乾隆

中国封建帝制2000多年,最常被编剧们“翻牌子”的还是清朝。

平乱后宫二十年,乾隆很忙

有网友汇总过,从上世纪90年代起,大陆一共制作了926部电视剧,其中古装剧185部,而以清朝为背景的就有63部,占了约三分之一。

平乱后宫二十年,乾隆很忙

和清朝相比,有些朝代的古装戏题材少的可怜,比如五代十国,仅有南唐后主李煜的故事被搬上了荧屏。(网络图

从铁骑入关到“康雍乾”帝王盛世,再到风雨飘摇、末代皇帝,短短300余年,大起大落,而宫斗中的争宠、夺位背后的阴谋诡计、步步惊心,又让人欲罢不能。

同时,作为距离现代最近的王朝,清朝遗留史书、文档、影像资料与建筑最为丰富齐全,不仅编剧在采写上所费精力远远低于编写其他朝代的历史故事,观众本身对于清朝的人物、关系、服装、妆容与宫廷庭院等的熟悉度,也远高于其他朝代。

早在民国初年,清廷禁史就成为吃瓜前辈们的心头好。大量离开紫禁城的前宦官、宫女也热衷于接受媒体采访,把他们在后宫所见所闻当做一种可以变卖的无形资产,关于前清的野史笔记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

在12卷共计一百多万字的《清朝野史大观》里,可以找到几乎所有清宫戏常用的经典桥段原型。比如顺治为妓女董小宛出家、雍正把传位诏书中“十四子”改成“于四子”、乾隆皇帝下江南一是为了看望生父,二是为了泡妞……

唐宋以来的野史,大多以文人笔记汇编,或单篇文章的方式传世。搜罗这些零碎记载拼接成一部剧作,需要作者有相当的文献学功底,而且劳神费力。而清代的野史大合集,则已经帮编剧们做好了功课,随意取用即可。

1920年代清宫戏被搬上大银幕,1940年代“乾隆下江南”的故事被邵氏拍烂,但清宫剧真正走进千家万户,还是从电视剧的青睐开始的。

上世纪90年代,两岸三地开始合拍电视剧,他们合作的第一部电视剧就是一部清宫戏——《戏说乾隆》。自此吃乾隆爷的“瓜”成为观众生活中的一大乐趣,流传至今。

平乱后宫二十年,乾隆很忙

《戏说乾隆》由香港知名演员郑少秋、赵雅芝主演。(网络图)

在清朝的帝王中,要数乾隆最“火”——活了88岁,在位60年,后宫佳丽三千,皇子十七位,江南都下了六次,留下无数虚实故事。不编造他,“夏雨荷”都不甘心。

在乾隆爷的自身魅力外加编剧们的不懈努力下,对乾隆的戏说至今经历了“三步走”:

1990年代初,以《戏说乾隆》为代表的戏说剧鼻祖,虚化历史背景和史实,用古人身份讲现代道理。后来热播的《宰相刘罗锅》、《铁齿铜牙纪晓岚》也都是用戏说的壶,装民间故事的酒。

1990年代末,进入了戏说的黄金年代。以《还珠格格》系列为代表的胡闹喜剧,正史野史不分,乱糟糟搅成一锅粥,从此满屏都是辫子,满耳都是奴才。

到了2000年之后,香港TVB的《金枝欲孽》带起宫斗剧的大潮,皇帝和大臣成为配角,后宫的女人们走上前台,为争夺交配权和生育权而展开殊死争斗。这一斗,斗了快20年,群众们的热情仍不减当年,尔晴为证。

江南乾隆

1991年首播的《戏说乾隆》是两岸三地合拍的作品。剧中的乾隆武功了得,能把手下的侍卫打得落花流水;把妹也有一套,三次下江南,各谈一段恋爱;与此同时,他还顶着主角光环,在微服私访中查明贪腐、铲除恶霸。

虽然是合拍剧,但这个戏说明显是走香港无厘头的套路——乾隆爷起个床要和小太监搞恶作剧,洗把脸又和小宫女斗嘴,出了紫禁城就立马开始撩妹,典型一个风流少爷的做派,然而因为有着帝王身份的加持,风流中又多了一份英雄气。

这套模式刺中了大陆观众的爽点,制造了万人空巷的观剧热潮。1993年,该剧获得第11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优秀合拍片奖。作为中国第一部戏说历史的古装剧,还被收入《中国电视剧发展历程》教科书。

不怪观众新鲜,就在这个剧领奖的同一年,大陆也拿出了一份大制作——《康熙大帝》(不是陈道明那一版)。把“忠实再现”放在第一位,这部剧一再强调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真实性,当时还惹来了“过度歌颂帝王”的非议。

平乱后宫二十年,乾隆很忙

《雍正王朝》是清宫剧中正剧的典型代表。(网络图)

像这样的麻烦,《戏说乾隆》就没有——咱们先说好,这里的故事都是编的,你也不要来找我考证,大家就为图个乐呵。

自此,乾隆爷多了个核心人设:最爱的地方是江南的,最爱的出行是私访的,最爱的女人是宫外的……

历史学家告诉我们,乾隆爷六下江南,有独特的政治意义——作为当时政府最主要的财政来源,他要表现出他对江南的深切关顾,给予地区各种财政支持,同时也让地方老百姓有机会近距离地看看,当今这位盛名天子的权威与光耀。

同时,因为清代皇帝重祖制,皇帝出门有一套严密的保安制度。一个皇帝如果微服出宫,被人发现了,会被认为是一种极不自重,极不自爱的荒唐举动。因此,乾隆也不可能经常微服私访。

然而,这不是戏说需要考虑的问题。从《戏说乾隆》开始,到后来的《宰相刘罗锅》、《铁齿铜牙纪晓岚》甚至《还珠格格》,“四爷”的江南往事都是重要情节之一。江南之所以如此好用,是将乾隆拽到了一个平民化的层级,于是发生在几百年前的事也能拉近到观众的身边,从而引起共鸣。

对于热衷戏说的观众而言,乾隆本人在江南做了什么并不重要,他到底是跟和珅去的,还是带小燕子去的,也不重要。他们需要的就是一个位高权重者闯入民间的传奇故事。阶层上的错置,永远是生产好故事的肥沃土壤。

阿玛乾隆

陪伴几代学子欢度暑假的《还珠格格》,将对乾隆爷的戏说带入了新境界。

《还珠格格》有多火?第一部最高收视突破62.8%,创造中国电视剧有数据统计后的收视记录;1999年的第二部单集最高收视达65.95%,再次刷新记录。在国内大火之后,版权开始卖给包括日本、韩国在内的亚洲国家,后来又进军北美地区,国内外的影响力恐怕至今无出其右。

平乱后宫二十年,乾隆很忙

《还珠格格》——过去20年暑假最熟悉的面孔。(网络图)

也是从《还珠》开始,戏说打破了以往清宫剧围绕皇帝展开剧情的传统,将故事完全聚焦至后宫生活。原因很简单,即便是戏说,相比江山社稷的“那杆秤”,后宫的鸡毛蒜皮才更能挑起观众的参与感。

本质上来讲,《还珠格格》就是一部超大型的言情套路剧,囊括了经典言情必有桥段:小燕子是典型的“麻雀变凤凰”,紫薇是教科书式的“平民公主”,尔康和五阿哥是少女们最爱的高富帅和白马王子,就连丫头金锁也找了个能把自己宠上天的暖男柳青。

主角们想任性就任性,因为他们的皇阿玛虽在历史上用文字狱杀了不少人,但在剧中面对多次挑战皇权的平民格格,却始终狠不下心来,不然还珠格格的故事哪能这么长?

除此之外,《还珠格格》的整体剧情走的也是典型的童话风——好人必有好报,坏人必有坏报,容嬷嬷再狂妄自大,也得承受给紫薇扎针的报应;“爱要大胆说出来”,不管是门不当户不对的小燕子和永琪,或者一路风雨坎坷的紫薇和尔康,只要始终坚守,总会有Happy Ending。

套路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它的核心元素能满足当下观众的需求。

于是,20年后,就着《还珠格格》长大的90后再看到湖南卫视的重播时,发现自己的童年“不忍直视”——印象里的“好娘娘”令妃其实是最大的“心机girl”;处处陷害小燕子的皇后反而坐实了“耿直人设”;柔弱善良的紫薇,不顾小燕子的死活让她翻山送信物,为的是自己当格格;最后,观众们大呼:容嬷嬷,错怪您了!

平乱后宫二十年,乾隆很忙

《还珠格格》中令妃“心机girl”截图。(网络图)

小燕子还是那个小燕子,但当初放暑假的小学生已经端起了油腻的酒杯。社会的大课堂告诉他们,“红尘作伴”没法“潇潇洒洒”,“青春年华”也不会“轰轰烈烈”。

这届乾隆爷的故事,不灵了。

后宫没有乾隆

《还珠格格》最近的新说,其实和在它之后冒出来的第三波戏说剧不无关系。

从讲乾隆爷他爸的《甄嬛传》,到如今的《延禧攻略》和《如懿传》,电视剧界造了一出“清宫宇宙”的大戏——后宫“大魔王”甄嬛就是《还珠格格》和《延禧攻略》里的太后,《延禧攻略》里睚眦必报的魏璎珞是《还珠》里通情达理的令妃,《如懿传》里皇上最宠的娴妃正是《还珠》里他最不待见的皇后……如此一来,这些角色不得不被另眼看待了。

清宫剧演得久了,连演员都不够用了,一场场诡异的清宫穿越在电视里上演。

《延禧攻略》里扮演富察皇后的秦岚也曾在《还珠格格3》中扮演知画,她在《延禧》中抱着襁褓中五阿哥的画面十足一场永琪和知画的“前世今生”;《还珠格格》前两部里处处与小燕子作对的皇后娘娘,到《延禧攻略》里成了皇上的丈母娘,不知乾隆是否恍如隔世。

在戏里戏外的穿越中,《延禧攻略》无疑成为最近这一波戏说最大的赢家。

在这个故事里,女主不再需要十几集的铺垫让一个涉世未深的小答应了解深宫的尔虞我诈,你死我活。小小的宫女魏璎珞从一开剧就扔出一句“我,魏璎珞,天生脾气暴,不好惹”。

平乱后宫二十年,乾隆很忙

剧中的魏璎珞承担了大部分的宫斗内容。(网络图)

她被欺负一次,就狠狠回击对手十次。作为一个小宫女,却在宫里高调行事,面对帝后妃嫔也不改本色。历史上的乾隆再是明君,也不可能被一个巧舌如簧的绣房宫女说得哑口无言,只能气得踢太监的屁股。

而这,正是戏说的意义——乾隆的时代只是一个架空的背景,重要的是故事折射着人们的白日梦。

《延禧攻略》是时代的产物。它所反映的,是一种流行的集体情绪。这个情绪的关键点就是“累”,不只是身体的累,还有精神的累。

人们已经没有了几年前等着甄嬛一步步上位,同时借鉴相处之道的耐心和力气,在现实生活中,已经受够了。他们要的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带着主角光环一路开挂,实现逆袭。

这样的剧,开二倍速,不费劲。

同样地,观众也不再向往童话般靠逆来顺受,或者坚持就是胜利而得到幸福。他们喜欢看魏璎珞的连环怼,因为她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而且说得更带劲。现实中的怨气被抒发,由此得到一种精神的快感。

其实,《延禧》这种爽文套路,可以追溯到20年前的港剧模式。虽然思想格局不一,但总体是主角一路打怪升级,走上人生巅峰,最后反省自我。

而当时港剧崛起的背景,是香港快速发展成一个高度商业化的现代都市,劳碌、紊乱、阶层分化、众人皆有一朝翻身的逆袭梦想,此情此景,和今天的内地都市生活异曲同工。

平乱后宫二十年,乾隆很忙

《延禧攻略》和《如懿传》首周播放量对比。(界面新闻图)

从这个角度,也可以解释为何同是乾隆后宫,几乎同时播出的《如懿传》就没能达到《延禧》的火爆程度——爽得不够,怼得也不够。作为《甄嬛传》的姊妹篇,它延续了后宫倾轧、女性争宠的基础剧情。虽然在探讨古代的“婚姻生活”上有所突破,但这部2016年开拍的剧,已经赶不上2018年观众的脚步了。

观众们的口味,时时在变。而乾隆爷,一直在这里,任凭戏说。

资料来源:《电视指南》杂志、经纬创投、新京报、微信公众号凤凰WEEKLY、大家、娱乐新观察、澎湃有戏、南周知道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