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亂後宮二十年,乾隆很忙

平亂後宮二十年,乾隆很忙

乾隆最近有點忙。

幾個星期前才拆散了小宮女和富察侍衛,抱得美人歸;就在昨天,又和被陷害的二皇后如懿,隔著點心盒子打啞謎。

隨著《延禧攻略》和《如懿傳》的先後霸屏,這位全國人民最熟悉的皇上,帶著他的風流韻事、兒女情長回來了。《延禧攻略》播出首日播放量達到2500萬,並最終以151億的播放量“喜提”暑期檔冠軍。而它與同期播放的《如懿傳》,更是在對比與口水中,將乾隆爺捧成了這個夏天的主角。

平亂後宮二十年,乾隆很忙

7月28日,《延禧攻略》編劇於正發微博慶祝播放量破9億。此時距開播過去僅10天。(微博截圖)

從1990年代,乾隆的故事在電視劇裡已經講了快30年。30年裡,這位爺的個性一時一變——1991年鄭少秋在《戲說乾隆》中身手矯健、風流倜儻;2003年,《還珠格格》裡張鐵林生殺予奪、鐵骨柔情;2018年,聶遠的乾隆則毒舌自戀,自帶彈幕,最終成為盡人皆知的“大豬蹄子(注:網絡流行語,意為‘渣男’)”……

這些劇中,故事的主題各不相同,但都與正史罕有相關。這不稀奇,畢竟,乾隆爺的故事也不是真的在說乾隆爺。

就像戲說鼻祖《戲說乾隆》在最開頭說的那樣:“戲是人生的魔法,戲裡模仿了250多年前的乾隆爺,也模仿了今天的我們自己。”

寵帝乾隆

中國封建帝制2000多年,最常被編劇們“翻牌子”的還是清朝。

平亂後宮二十年,乾隆很忙

有網友彙總過,從上世紀90年代起,大陸一共製作了926部電視劇,其中古裝劇185部,而以清朝為背景的就有63部,佔了約三分之一。

平亂後宮二十年,乾隆很忙

和清朝相比,有些朝代的古裝戲題材少的可憐,比如五代十國,僅有南唐後主李煜的故事被搬上了熒屏。(網絡圖

從鐵騎入關到“康雍乾”帝王盛世,再到風雨飄搖、末代皇帝,短短300餘年,大起大落,而宮鬥中的爭寵、奪位背後的陰謀詭計、步步驚心,又讓人慾罷不能。

同時,作為距離現代最近的王朝,清朝遺留史書、文檔、影像資料與建築最為豐富齊全,不僅編劇在採寫上所費精力遠遠低於編寫其他朝代的歷史故事,觀眾本身對於清朝的人物、關係、服裝、妝容與宮廷庭院等的熟悉度,也遠高於其他朝代。

早在民國初年,清廷禁史就成為吃瓜前輩們的心頭好。大量離開紫禁城的前宦官、宮女也熱衷於接受媒體採訪,把他們在後宮所見所聞當做一種可以變賣的無形資產,關於前清的野史筆記如雨後春筍般成長起來。

在12卷共計一百多萬字的《清朝野史大觀》裡,可以找到幾乎所有清宮戲常用的經典橋段原型。比如順治為妓女董小宛出家、雍正把傳位詔書中“十四子”改成“於四子”、乾隆皇帝下江南一是為了看望生父,二是為了泡妞……

唐宋以來的野史,大多以文人筆記彙編,或單篇文章的方式傳世。蒐羅這些零碎記載拼接成一部劇作,需要作者有相當的文獻學功底,而且勞神費力。而清代的野史大合集,則已經幫編劇們做好了功課,隨意取用即可。

1920年代清宮戲被搬上大銀幕,1940年代“乾隆下江南”的故事被邵氏拍爛,但清宮劇真正走進千家萬戶,還是從電視劇的青睞開始的。

上世紀90年代,兩岸三地開始合拍電視劇,他們合作的第一部電視劇就是一部清宮戲——《戲說乾隆》。自此吃乾隆爺的“瓜”成為觀眾生活中的一大樂趣,流傳至今。

平亂後宮二十年,乾隆很忙

《戲說乾隆》由香港知名演員鄭少秋、趙雅芝主演。(網絡圖)

在清朝的帝王中,要數乾隆最“火”——活了88歲,在位60年,後宮佳麗三千,皇子十七位,江南都下了六次,留下無數虛實故事。不編造他,“夏雨荷”都不甘心。

在乾隆爺的自身魅力外加編劇們的不懈努力下,對乾隆的戲說至今經歷了“三步走”:

1990年代初,以《戲說乾隆》為代表的戲說劇鼻祖,虛化歷史背景和史實,用古人身份講現代道理。後來熱播的《宰相劉羅鍋》、《鐵齒銅牙紀曉嵐》也都是用戲說的壺,裝民間故事的酒。

1990年代末,進入了戲說的黃金年代。以《還珠格格》系列為代表的胡鬧喜劇,正史野史不分,亂糟糟攪成一鍋粥,從此滿屏都是辮子,滿耳都是奴才。

到了2000年之後,香港TVB的《金枝欲孽》帶起宮鬥劇的大潮,皇帝和大臣成為配角,後宮的女人們走上前臺,為爭奪交配權和生育權而展開殊死爭鬥。這一斗,鬥了快20年,群眾們的熱情仍不減當年,爾晴為證。

江南乾隆

1991年首播的《戲說乾隆》是兩岸三地合拍的作品。劇中的乾隆武功了得,能把手下的侍衛打得落花流水;把妹也有一套,三次下江南,各談一段戀愛;與此同時,他還頂著主角光環,在微服私訪中查明貪腐、剷除惡霸。

雖然是合拍劇,但這個戲說明顯是走香港無厘頭的套路——乾隆爺起個床要和小太監搞惡作劇,洗把臉又和小宮女鬥嘴,出了紫禁城就立馬開始撩妹,典型一個風流少爺的做派,然而因為有著帝王身份的加持,風流中又多了一份英雄氣。

這套模式刺中了大陸觀眾的爽點,製造了萬人空巷的觀劇熱潮。1993年,該劇獲得第11屆中國電視金鷹獎優秀合拍片獎。作為中國第一部戲說歷史的古裝劇,還被收入《中國電視劇發展歷程》教科書。

不怪觀眾新鮮,就在這個劇領獎的同一年,大陸也拿出了一份大製作——《康熙大帝》(不是陳道明那一版)。把“忠實再現”放在第一位,這部劇一再強調重要歷史人物和事件的真實性,當時還惹來了“過度歌頌帝王”的非議。

平亂後宮二十年,乾隆很忙

《雍正王朝》是清宮劇中正劇的典型代表。(網絡圖)

像這樣的麻煩,《戲說乾隆》就沒有——咱們先說好,這裡的故事都是編的,你也不要來找我考證,大家就為圖個樂呵。

自此,乾隆爺多了個核心人設:最愛的地方是江南的,最愛的出行是私訪的,最愛的女人是宮外的……

歷史學家告訴我們,乾隆爺六下江南,有獨特的政治意義——作為當時政府最主要的財政來源,他要表現出他對江南的深切關顧,給予地區各種財政支持,同時也讓地方老百姓有機會近距離地看看,當今這位盛名天子的權威與光耀。

同時,因為清代皇帝重祖制,皇帝出門有一套嚴密的保安制度。一個皇帝如果微服出宮,被人發現了,會被認為是一種極不自重,極不自愛的荒唐舉動。因此,乾隆也不可能經常微服私訪。

然而,這不是戲說需要考慮的問題。從《戲說乾隆》開始,到後來的《宰相劉羅鍋》、《鐵齒銅牙紀曉嵐》甚至《還珠格格》,“四爺”的江南往事都是重要情節之一。江南之所以如此好用,是將乾隆拽到了一個平民化的層級,於是發生在幾百年前的事也能拉近到觀眾的身邊,從而引起共鳴。

對於熱衷戲說的觀眾而言,乾隆本人在江南做了什麼並不重要,他到底是跟和珅去的,還是帶小燕子去的,也不重要。他們需要的就是一個位高權重者闖入民間的傳奇故事。階層上的錯置,永遠是生產好故事的肥沃土壤。

阿瑪乾隆

陪伴幾代學子歡度暑假的《還珠格格》,將對乾隆爺的戲說帶入了新境界。

《還珠格格》有多火?第一部最高收視突破62.8%,創造中國電視劇有數據統計後的收視記錄;1999年的第二部單集最高收視達65.95%,再次刷新記錄。在國內大火之後,版權開始賣給包括日本、韓國在內的亞洲國家,後來又進軍北美地區,國內外的影響力恐怕至今無出其右。

平亂後宮二十年,乾隆很忙

《還珠格格》——過去20年暑假最熟悉的面孔。(網絡圖)

也是從《還珠》開始,戲說打破了以往清宮劇圍繞皇帝展開劇情的傳統,將故事完全聚焦至後宮生活。原因很簡單,即便是戲說,相比江山社稷的“那桿秤”,後宮的雞毛蒜皮才更能挑起觀眾的參與感。

本質上來講,《還珠格格》就是一部超大型的言情套路劇,囊括了經典言情必有橋段:小燕子是典型的“麻雀變鳳凰”,紫薇是教科書式的“平民公主”,爾康和五阿哥是少女們最愛的高富帥和白馬王子,就連丫頭金鎖也找了個能把自己寵上天的暖男柳青。

主角們想任性就任性,因為他們的皇阿瑪雖在歷史上用文字獄殺了不少人,但在劇中面對多次挑戰皇權的平民格格,卻始終狠不下心來,不然還珠格格的故事哪能這麼長?

除此之外,《還珠格格》的整體劇情走的也是典型的童話風——好人必有好報,壞人必有壞報,容嬤嬤再狂妄自大,也得承受給紫薇扎針的報應;“愛要大膽說出來”,不管是門不當戶不對的小燕子和永琪,或者一路風雨坎坷的紫薇和爾康,只要始終堅守,總會有Happy Ending。

套路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為它的核心元素能滿足當下觀眾的需求。

於是,20年後,就著《還珠格格》長大的90後再看到湖南衛視的重播時,發現自己的童年“不忍直視”——印象裡的“好娘娘”令妃其實是最大的“心機girl”;處處陷害小燕子的皇后反而坐實了“耿直人設”;柔弱善良的紫薇,不顧小燕子的死活讓她翻山送信物,為的是自己當格格;最後,觀眾們大呼:容嬤嬤,錯怪您了!

平亂後宮二十年,乾隆很忙

《還珠格格》中令妃“心機girl”截圖。(網絡圖)

小燕子還是那個小燕子,但當初放暑假的小學生已經端起了油膩的酒杯。社會的大課堂告訴他們,“紅塵作伴”沒法“瀟瀟灑灑”,“青春年華”也不會“轟轟烈烈”。

這屆乾隆爺的故事,不靈了。

後宮沒有乾隆

《還珠格格》最近的新說,其實和在它之後冒出來的第三波戲說劇不無關係。

從講乾隆爺他爸的《甄嬛傳》,到如今的《延禧攻略》和《如懿傳》,電視劇界造了一出“清宮宇宙”的大戲——後宮“大魔王”甄嬛就是《還珠格格》和《延禧攻略》裡的太后,《延禧攻略》裡睚眥必報的魏瓔珞是《還珠》裡通情達理的令妃,《如懿傳》裡皇上最寵的嫻妃正是《還珠》裡他最不待見的皇后……如此一來,這些角色不得不被另眼看待了。

清宮劇演得久了,連演員都不夠用了,一場場詭異的清宮穿越在電視裡上演。

《延禧攻略》裡扮演富察皇后的秦嵐也曾在《還珠格格3》中扮演知畫,她在《延禧》中抱著襁褓中五阿哥的畫面十足一場永琪和知畫的“前世今生”;《還珠格格》前兩部裡處處與小燕子作對的皇后娘娘,到《延禧攻略》裡成了皇上的丈母孃,不知乾隆是否恍如隔世。

在戲裡戲外的穿越中,《延禧攻略》無疑成為最近這一波戲說最大的贏家。

在這個故事裡,女主不再需要十幾集的鋪墊讓一個涉世未深的小答應瞭解深宮的爾虞我詐,你死我活。小小的宮女魏瓔珞從一開劇就扔出一句“我,魏瓔珞,天生脾氣暴,不好惹”。

平亂後宮二十年,乾隆很忙

劇中的魏瓔珞承擔了大部分的宮鬥內容。(網絡圖)

她被欺負一次,就狠狠回擊對手十次。作為一個小宮女,卻在宮裡高調行事,面對帝后妃嬪也不改本色。歷史上的乾隆再是明君,也不可能被一個巧舌如簧的繡房宮女說得啞口無言,只能氣得踢太監的屁股。

而這,正是戲說的意義——乾隆的時代只是一個架空的背景,重要的是故事折射著人們的白日夢。

《延禧攻略》是時代的產物。它所反映的,是一種流行的集體情緒。這個情緒的關鍵點就是“累”,不只是身體的累,還有精神的累。

人們已經沒有了幾年前等著甄嬛一步步上位,同時借鑑相處之道的耐心和力氣,在現實生活中,已經受夠了。他們要的是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帶著主角光環一路開掛,實現逆襲。

這樣的劇,開二倍速,不費勁。

同樣地,觀眾也不再向往童話般靠逆來順受,或者堅持就是勝利而得到幸福。他們喜歡看魏瓔珞的連環懟,因為她說出了自己想說的話,而且說得更帶勁。現實中的怨氣被抒發,由此得到一種精神的快感。

其實,《延禧》這種爽文套路,可以追溯到20年前的港劇模式。雖然思想格局不一,但總體是主角一路打怪升級,走上人生巔峰,最後反省自我。

而當時港劇崛起的背景,是香港快速發展成一個高度商業化的現代都市,勞碌、紊亂、階層分化、眾人皆有一朝翻身的逆襲夢想,此情此景,和今天的內地都市生活異曲同工。

平亂後宮二十年,乾隆很忙

《延禧攻略》和《如懿傳》首周播放量對比。(界面新聞圖)

從這個角度,也可以解釋為何同是乾隆後宮,幾乎同時播出的《如懿傳》就沒能達到《延禧》的火爆程度——爽得不夠,懟得也不夠。作為《甄嬛傳》的姊妹篇,它延續了後宮傾軋、女性爭寵的基礎劇情。雖然在探討古代的“婚姻生活”上有所突破,但這部2016年開拍的劇,已經趕不上2018年觀眾的腳步了。

觀眾們的口味,時時在變。而乾隆爺,一直在這裡,任憑戲說。

資料來源:《電視指南》雜誌、經緯創投、新京報、微信公眾號鳳凰WEEKLY、大家、娛樂新觀察、澎湃有戲、南周知道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