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門羣星,駱派京韻藝術大師—駱玉笙

駱派

駱玉笙,藝名小彩舞。當代傑出京韻大鼓表演藝術家,“駱派”京韻的創建人。自本世紀三十年代末即蜚聲曲壇,譽滿京、津、滬等地,有著“金嗓歌后”、“鼓界女王”的稱號。在京韻藝術上自闖新路,獨樹一幟。建國後,更積極致力於創演新的曲目,不斷進行京韻唱腔音樂的革新創造,為社會主義新曲藝積累了大量優秀唱段。至今已屆耄耋之年,仍長年活躍在舞臺上,聲腔技藝臻於爐火純青的境界,德藝雙馨,備受擁戴,被推崇為京韻大師,曲壇泰斗,是國家、人民的寶貴人才。



駱玉笙如何與戲曲結緣


駱玉笙於一九一四年出生於江南一個貧苦家庭,六個月是即為變戲法藝人駱彩武抱養,至今不知生身父母的姓氏籍貫,隨養父家世,以天津為原籍。她自幼跟隨駱彩武在上海大世界娛樂場內做藝,耳濡目染各種地方戲曲、民間藝術,很早就表現出了善於歌唱的音樂天賦。

四歲時充當戲法變出來的“小活人”,已能站在舞臺桌上清唱一段二簧,嗓音寬亮、有滋有味,觀眾驚喜地叫她“小怪物”;

九歲學唱京戲;

十歲又受京韻大鼓的啟蒙;

十三歲在南京夫子廟獨立登臺清唱京劇;

十七歲改唱京韻大鼓;

二十一歲時,拜人稱“三絃聖手”的著名弦師韓永祿為師;

二十二歲即住濟南大觀園二人正式合作演出。

在韓永祿的輔導指教下,藝木大為精進,技藝迅速提高。一九七三年二人偕同來到天津,立即一炮打響,很快升為雜耍茶園的“攥底”頭牌。


此後,她多年往返京津兩地

紅極一時

四十年代初已被評為繼劉、白、張京韻三大流派之後

即將崛起的新興流派代表人物


京韻大鼓


京韻大鼓是由發源於冀中河間一帶農村的木板大鼓流入天津、北京以後,經歷代藝人不斷改革發展而逐步形成的。天津則是是京韻大鼓產生的重要基地,清末民初,逐漸成熟定型。二三十年代是鼎盛繁榮的高峰時期,湧現了

劉寶全、白雲鵬、張小軒三大流派,三派風格,各有千秋。

劉寶全嗓音清脆嘹亮,音域寬廣,抑揚婉轉,高低運用自如,京音純正,唱腔流利瀟灑,說中有唱,唱中有說,自然融為一體。又工於刀槍身架,擅演《三國》、《水滸》等金戈鐵馬的英雄故事。


“白雲鵬根據自己的嗓音條件另創一種樸拙蒼勁、委婉低迴的唱法,平腔低調近似敘說,多唱兒女情長、纏綿悱惻的"紅樓”曲段。


張小軒則是粗獷豪放,氣壯聲洪,唱腔比較平直,卻似黃鐘大呂,酣暢淋漓,令人解氣提神。

三派之中,以劉寶全聲望最高,人稱“鼓界大王”。劉派京韻也流傳最廣、學者眾多,成為京韻正宗。他的親傳弟子白鳳鳴又在其兄著名弦師白鳳巖的協助下,以更多引入半音階的“凡音”入腔,創出了一種悲壯蒼涼,抒情性強的少白“曲調”。


津門群星,駱派京韻藝術大師—駱玉笙



駱玉笙原本也是學唱劉派京韻的。但她依自己的藝術情趣,比較更為喜愛少白的曲腔唱段,又暗自兼學了白雲鵬的不少曲目。她的弦師韓永祿曾先後為劉寶全和白鳳鳴伴奏多年,經驗豐富,技藝高超,熟諳掌握兩派的唱腔曲目。他對駱玉笙悉心教導,精心培育,不但為她規範整理了大量劉派節目,也認真向她傳授了少白的不少特有唱段。

勇於改革的創新精神


駱玉笙有著一副得天獨厚的歌喉,並對曲腔音律有著異常敏銳的感受和領悟能力。她的聲腔高低兼備,音域廣闊,高音寬敞圓亮,低音沉重厚實,不但音色異常甘美,韻味尤為醇厚,而且演唱時還特有一種自然的“顫音”。她天資聰穎,又刻苦勤奮,在韓永祿的指點幫助下,演唱藝術得以飛速進步。尤其難得的是她在學唱過程中,還突出表現了一種不拘一格,勇於改革的創新精神。

她不滿足於僅僅模仿效法某一唱腔流派,而是善於結合自己的聲音特點和藝術情趣,廣採博取,融化吸收,開拓新路。1940年前後,她在師傅的協助下,排練上演了新段《劍閣聞鈴》,由此奠定了"駱派"京韻的基礎,經過錘鍊,成為膾炙人口,經久不衰的藝術精品,是駱派最優秀的代表曲目之一。

《劍閣聞鈴》為清代子弟作品。唱詞全然是一篇優美的抒情詩作。內容描寫了唐明皇在安史之亂時逃離長安避難西行,夜宿劍閣,於悽風苦雨之中,深切思念已遭慘死的愛妃楊貴妃的哀痛心情。在這段曲目中,駱玉笙以少白派那悽婉蒼涼的唱腔音調為基礎,揉合了劉派的流暢與白派的低徊,以自己韻味濃郁,優美抒情的歌喉,深刻表達了主人翁那既悔且哀、無限傷慟的複雜心緒。在這段演唱中,配合以鼓板輕敲慢擊,絲絃如泣如訴,琵琶清脆以鈴,烘托如諧,渾然一體,達到了音樂與文詞內容的高度完美結合,令人蕩氣迴腸,完全沉浸在悲劇氛圍之中,受到強烈的藝術感染。這段曲目,建國後由中國唱片社出版發行,銷量超過五十萬張以上,因而1989年獲得了首屆頒發的"金唱片獎”。

津門群星,駱派京韻藝術大師—駱玉笙


在駱派京韻著名的代表性傳統唱段中,還有《紅梅閣》《擊鼓罵曹》《七星燈》和《伯牙摔琴》等等。它們都共同顯示了駱派藝術的重要風格特徵,即突出的歌唱性、濃郁的抒情性,以及在聲腔、韻白中所體現出的她那深厚的京劇功底,由此而形成的特殊韻味。


駱玉笙“老而彌堅”“壯心不已”

新中國成立後,1951年駱玉笙加入了民辦公助性質的天津市曲藝工作團。1953年工作團改為國營全民演出團體,後定名為天津市曲藝團,1956年駱玉笙被任命為副團長。在黨的“百花齊放”、“推陳出新”方針指引下,她積極致力於新曲目的演出,進一步發揚了她那敢於破除舊框,勇於開拓的革新精神,也更顯示出了她善於廣泛採擷,巧於融化吸收的優異創腔才能。

她更為開闊地從南、北曲藝、地方戲曲、現代京劇以及時代歌曲等各種姐妹藝術中汲取音樂素材,結合作品的題材內容和思想情感的需要,加以揉合化用,創制新腔,演出了一批優秀的新編京韻曲目。不但豐富了京韻大鼓的藝術寶庫,面且為鼓曲唱腔音樂的改革創新提供了寶貴的成功經驗。駱派京劇在新中國取得了更大的新的發展,呈現出嶄新的時代風貌。


津門群星,駱派京韻藝術大師—駱玉笙



1960年駱玉笙演唱的《珠峰紅旗》(朱學穎作)是她創腔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她以豐富多樣的音樂手段,莊嚴雄渾、氣勢昂揚的新穎曲調,熱情洋溢地歌頌了中華登山健兒首次成功攀登珠穆朗瑪峰頂的英雄壯舉。

1962年演唱的《光榮的航行》(陳壽蓀、朱學穎合寫)標誌著駱派京韻新的風格的形成。

自五十年代後期至八十年代初,除''文革”期間中斷外,駱玉笙創演了數十段新的曲段。這些新的曲目不僅題材內容廣泛,而且在每一新段中她大都精心設計唱腔,力求有新的音樂處理,並有不少因有高的藝術質量而成為優秀的保留節目。

1980年她演唱的古代傳說故事《和氏璧》(石世昌作)更是晚年的一曲傑作,創腔藝術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演唱技藝也臻於完美化境。

自八十年代以後,駱玉笙因年事日高,體力漸衰、難於勝任演唱大段“整活”,但仍孜孜不倦地熱情從事新的藝術創造。

這時她便更多地排演一些京韻小段。九十年代以來,她仍常常應各地大型晚會,或電視廣播之約,屢屢不斷有新曲問世。真可謂是一位“老而彌堅”、“壯心不已”,藝術之火永不熄滅的燦爛星辰。

駱玉笙思想品格的修養


駱玉笙在思想品格的修養表現上

也是德高望重

深為人們的愛戴尊重

被譽為“德藝雙馨”的藝術大師

她熱愛黨和社會主義

一生忠誠於人民的曲藝事業

不休不懈,不知疲倦地

為弘揚發展民族優秀文化而辛勤奮鬥


駱玉笙於1953年、1956年兩次赴朝鮮慰問中國人民志願軍;多次到福建前線、水庫工地、農村城鎮等生產建設第一線深入生活,勞動演出,在火熱的鬥爭中接受鍛鍊。1979年被批准為光榮的共產黨員。從此更加兢兢業業,勤奮工作,有很強的組織紀律觀念。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在改革開放新的形勢下,她始終堅持文藝為人民服務的方向,在藝術活動中時時嚴以律己,不計報酬,不怕辛勞,努力完成組織上安排的各種演出住務,從不私自“走穴”,撈取個人“外快”。1981年被天津市文化局授予“心靈美的模範文藝工作者”稱號。1985年被推選為中國曲藝家協會主席。她連任多屆,現在仍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委員,認真參政議政,為促進新中國的曲藝教育事業她連年提出議案,多方奔走呼籲,終於得到陳雲同志的積極支持,由文化部在天津創建了第一座中央直屬的“中國北方曲藝學校”,並擔任藝術顧問。

曲藝的未來培養新人


她十分關注曲藝一代新人的培養工作,自己也不遺餘力地向青少年傳授鼓曲技藝。1991年首屆中國曲藝節(天津)期間,中國曲藝家協會、天津市人民政府為她隆重地舉辦了“曲藝藝術生涯六十年”慶賀大會,向她頒發了“榮譽獎狀”,表彰她在曲藝藝術方面的傑出成就,祝願她健康長壽,藝術青春永駐。

文章摘自《津門群星》一書

本篇文章作者 | 王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