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雲雷與京韻大鼓,融入骨血的京韻,傳承與發揚,唯有色藝雙絕

張雲雷與京韻大鼓,融入骨血的京韻,傳承與發揚,唯有色藝雙絕

京韻大鼓,中國曲藝曲種之一。由河北省滄州、河間一帶流行的木板大鼓發展而來,形成於京津兩地。河北木板大鼓傳入天津、北京後,劉寶全改以北京的語音聲調來吐字發音,吸收石韻書、馬頭調和京劇的一些唱法,創制新腔,專唱短篇曲目,稱京韻大鼓,屬於鼓詞類曲藝音樂。

京韻大鼓主要流行於包括北京、天津在內的華北及東北地區,是中國北方說唱音樂中藝術成就較高的曲種,同時在全國的說唱音樂曲種中也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現如今,能上臺表演京韻大鼓的演員為數不多,且其藝術接受面較窄。除了一些名家,像駱玉笙,劉寶全等大師,這一代一代傳下來,在我這個90後眼裡,是越來越單薄。

也許大家不知道,張雲雷雖然是一名青年相聲演員,但是他確確實實是也拜了京韻大鼓的師父——趙桐光先生,先生自幼被稱為“小劉寶全”,在京韻大鼓領域也是卓有成就,張雲雷不能說得了幾分師父的本事,但多少不能被說為“外行”。

2018年12月1號,張雲雷為大家帶來了——京韻大鼓《百山圖》,雖然只有短短的幾分鐘,但確實又讓人對傳統曲藝再次刮目相看。張雲雷在表演前說了這樣一段話——學徒我摯摯誠誠為您帶來一段京韻大鼓《百山圖》。聽完後覺得韻味悠長,特地去找了專業演員的音頻仔細品味,也許因為不是“內行”,確實聽不太出來差別,僅從幾個小方面談談。

首先是節奏——因為張雲雷是專業相聲演員,且擅長學唱,節奏不徐不緩,讓人很容易就能跟上,走進唱詞的意境裡,現場的觀眾都能靜下心來聽,這就是一種成功吧!其次是字音——張雲雷聲音獨特,唱詞中的每一個字都唱的清晰無比,剛勁中不失柔和,有時借鑑京劇的唱法,真假嗓兼用,運用胸、喉、鼻等部位共鳴達到了“低音珠圓玉潤,高音響遏行雲”的妙境。聽起來似說似唱。每個人的嗓子適合的風格不同,張雲雷唱的京韻大鼓也可說是上等了吧。

再者是身段——既然是表演藝術類的,那就要求演員對作品有著一定程度的瞭解,才能把故事裡的人物情節通過演員的舉手頭足呈現給觀眾。張雲雷唱《百山圖》,是能讓人融情入景的,開場先按照規矩挽起袖子,每一個鼓點,手勢,動作,表情都嚴絲合縫,唱詞一出:碧天雲外天外有天,天下的美景盡峰嵐……儘管是十多年沒唱,也可以說是沒丟絲毫韻味。最後是腔調——一段短短几分鐘的唱段,張雲雷平腔,甩腔據瞭解,現在全本的百山圖已經沒有幾個人會唱了。而張雲雷唱的這段也被稱之為《碧天雲外》可以說是十分具有代表性的一段,駱玉笙大師的唱法清麗婉轉,劉寶全大師的唱法高亢激昂,不敢將張雲雷與京韻大鼓大師做比,他的腔調卻也稱得上與眾不同,有其自我特色。

僅通過一段《百山圖》對張雲雷的京韻大鼓水平進行評價,也許不夠全面。但5歲的張雲雷跟著唱大鼓的表姐,常年遊走在天津曲藝園子裡,多多少少是得到了薰陶,後拜師學藝,也拿著大鼓自己上臺咿咿呀呀學唱,唱大鼓登臺表演,臺下觀眾鼓掌叫好,小時候的一曲《華容道》也是很多老相聲迷的白月光。張小辮兒是有功夫的。

而張雲雷會唱大鼓,不單單只是劉派,也不單單只是京韻。多年前綠大褂的泰迪辮兒一曲鐵片大鼓《高亮趕水》也是很多觀眾的心心念念,希望他能再次解鎖。比之京韻大鼓,現在會唱鐵片大鼓的曲藝人更是少之又少了,再不說他日常放在包裡的板兒。所謂藝多不壓身,張雲雷最硬核的從來不是臉,而是他的真本事,通身的氣派。那是自幼常年跟著老先生耳濡目染的,師兄弟們也曾說起,張雲雷,大鼓範兒最正。

張雲雷與京韻大鼓,融入骨血的京韻,傳承與發揚,唯有色藝雙絕

人紅是非多,這世界上沒有人可以做到讓所有人都喜歡他。總會有人說張雲雷這不好那不好,但是對於張雲雷本身來說,對於真正懂張雲雷的人來說,張雲雷不僅僅是一位柳活驚豔的少年,更是一位優秀的傳統文化傳播者,對於相聲等傳統文化形式的傳播有著一定的貢獻,我想作為一名演員,這就是值得的!他總是在唱完之後介紹我們去聽一聽名家唱的,文章的最後推薦大家一起去聽一聽專業京韻大鼓演員的音頻,傳統的東西是真的好!希望大家和張雲雷一起弘揚,堅持!

張雲雷與京韻大鼓,融入骨血的京韻,傳承與發揚,唯有色藝雙絕

張雲雷與京韻大鼓,融入骨血的京韻,傳承與發揚,唯有色藝雙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