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級編劇朱學穎:只爲人間賦新曲

朱學穎:只為人間賦新曲

津門素有“曲藝之鄉”的美稱,其意不外乎,中國的民間曲藝藝術誕生於斯,興旺於斯,源遠流長,尤其在天津這塊風水寶地上曲藝人才輩出,湧現出了許多曲藝藝術大師和傑出人物。著名曲詞作家,天津曲藝團一級編劇朱學穎就是其中的一員。“為人性癖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以杜甫這句名詩來反映朱學穎幾十年的創作生涯,應該說是恰如其分的。


一級編劇朱學穎:只為人間賦新曲


一級編劇朱學穎:只為人間賦新曲

一級編劇朱學穎:只為人間賦新曲

朱學穎,天津寧河縣人,出生於一九三一年,曾就讀於天津市立商業職業學校,因家道中落,後來不得不到一個糧棧做學徒,當時他十六七歲。學徒生活白天緊張,晚上清閒,每逢糧棧打烊後,朱學穎閒著沒事就到勸業場一帶的“大觀園”、“小梨園”等處看雜耍,聽說唱表演,先後領略了白雲鵬的京韻大鼓、馬三立的相聲等眾多藝術家的各種精彩表演,他先是喜歡聽、看,後來竟酷愛上了曲藝。

新中國成立後,朱學穎在街道工作,在這期間,他利用業餘時間,潛心寫作鼓曲詞,然後投寄報刊。1952年,在天津《新生晚報》發表了他的第一篇作品《粉碎細菌戰》,從此一發不可收拾,筆耕不輟,開始在曲壇嶄露頭角。

1956年,朱學穎調到天津人民廣播電臺文藝部,負責編播“廣播說唱”節目。這套每天在固定時間播放的節目,主要以介紹聽眾喜聞樂見的經典曲藝作品為主,因此在兩年間的編播工作中,朱學穎有幸接觸了各種曲目的大量優秀作品,拓寬了視野,為其以後的藝術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一級編劇朱學穎:只為人間賦新曲

一級編劇朱學穎:只為人間賦新曲

兩年後,

兩年後,他成為《海河說唱》的編輯。《海河說唱》著重播放曲藝作品,朱學穎負責編輯鼓曲稿件。在這段時間,他不僅編選了一大批名家作品,還發現了直接反映火熱現實生活的新鼓曲,他彷彿進入了曲藝的百花園,汲取了豐富的藝術營養。

應該說,1960年朱學穎調進天津曲藝團,開始專業創作,是他人生和藝術道路的轉折點,雖說在此之前,他曾搞過業餘創作,但說唱藝術是個綜合性藝術,一般是由創作者和演唱者共同完成的。一部優秀作品,沒有經過演唱者拿到舞臺上去實踐,那它僅僅是個半成品。反過來講,有出色的演員但沒有出色的文學創作擔當後盾,那麼這種藝術將停滯不前,甚至趨於衰亡。當時正是為了推陳出新,百花齊放,繁榮天津市曲藝藝術,有關部門才將朱學穎調到曲藝團的。

朱學穎真是幸運。當時,天津曲藝團名家雲集,人才薈萃,特別是駱玉笙、馬三立、李潤傑、王毓寶等著名演員正值藝術的鼎盛時期,這就不能不使朱學穎眼界洞開,從而使他的藝術創作自然而然的開始於一個較高起點上,而且不斷邁向新的高峰。

縱觀朱學穎的曲藝創作,可以分為三個歷史階段,而每個階段又有不同的特點。

1

1960年—1966年

剛剛邁進天津曲藝團門檻的朱學穎,開始為著名京韻大鼓表演藝術家駱玉笙撰寫鼓詞,他根據駱玉笙的演唱特點,創作了不少京韻大鼓的唱詞,如《珠峰紅旗》、《光榮航行》、《黎明戰歌》等。有的專家稱:1960年,駱玉笙演唱了朱學穎的新編佳作《珠峰紅旗》這段歌頌中國登山隊員首攀世界第一高峰的新曲目,是駱派在新時期里程碑式的創新成果…《光榮的航行》全然是一首抒情詩篇,優秀的曲詞為駱玉笙施展她那寬廣、婉轉的歌喉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可以稱為是新中國時期的駱派藝術煥發時代風采的代表性曲目,其藝術成就完全可以與駱玉笙的《劍閣聞鈴》相媲美。這一時期,是朱學穎創作的旺盛期,當時他雖以寫作京韻大鼓為主,但涉獵到的還有單絃、天津時調和快板書等曲種。

2

十年動亂

摧殘了一切美好的事物,文藝百花園內百花凋零,正值創作成熟時期的朱學穎,也不得不停止了他所酷愛的曲詞創作,直到1971年他又重新拿起手中的筆,開始了他第二個時期的創作。在這個階段,他改弦易張,創作了不少出色的相聲作品,曾在全國引起轟動。

3

1972年

他與別人共同創作的相聲《挖寶》,在當時死水一潭的曲藝舞臺引起巨大震動。作品構思精巧,笑料迭出,不失為一篇藝術精品,《挖寶》在電臺播出後,在全國產生很大影響。

除此之外,朱學穎還創作了《萬無一失》、《笑災樂禍》等膾炙人口的相聲作品。

在此期間,朱學穎並沒有放棄曲詞的創作,曾根據樣板戲《智取威虎山》編寫了京韻大鼓《打虎上山》,還有反映人民子弟兵與人民大眾親如一家的天津時調《軍民漁水情》。特別是《軍民漁水情》這篇作品,選材得當,處理有方,再加上唱腔設計和演員的精湛表演相得益彰,成為當時在舞臺上演唱時間最長,在群眾中傳播最廣,幾乎家喻戶曉的曲藝節目。

4

進入80年代

朱學穎的創作步入了他的輝煌時期,為了振興天津的曲藝事業,他又轉向了曲詞創作,作品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而且多次榮獲全國和地區曲藝大獎。

朱學穎八十年代中期創作的京韻大鼓《白妞說書》取材於清末小說《老殘遊記》,他把這個題材巧妙地寫成一段鼓曲形式,反映鼓曲藝人生活的情況,成功塑造了白妞這個美麗,純潔,樸實的鼓曲藝術形象。曾有專家著文評道“作品意緒蘊情雅馴,音韻從容無痕,筆之所至,情之所至,詞之所達,意之所歸,聚如積水,散若行雲,疏能走馬,密不容針;有揚有抑,有縱有擒,摹俗言,俗中見雅,狀雅調,雅而不纖,已集‘賦比興’於一體,熔‘風雅頌’為一爐”。

5

1990年

朱學穎創作的京韻大鼓,《長江第一漂》和《鶯鶯聽琴》雙雙榮獲“長治杯”全國曲藝(鼓詞唱曲部分)大賽一等獎。

《長江第一漂》主要描寫以堯茂書為首的勇士,首漂長江獻出生命的故事,這樣的題材在傳統京韻大鼓詞中是前所未有的,朱學穎敢於創新,用筆汪洋恣肆,收放自如,藝術地再現了“不盡長江滾滾來”與“弄潮兒在濤頭立”的豪情和壯美。

《鶯鶯聽琴》是《西廂記》中的故事,朱學穎對這個題材進行了精心的再創作,詞句精雕細刻,簡潔而清新,堪稱一篇佳作。

此外,他創作的《漁家女》也是一篇廣泛為人稱頌的佳作,它細膩動人地刻畫了一個滿懷深情的漁家姑娘形象,有力地表現了彭總與人民心心相印的深厚感情。

幾十年來,朱學穎筆耕不輟,創作甚豐,在曲壇享有盛譽。自1980年—1991年,他的作品連續五屆獲天津市魯迅文學獎,除了《長江第一漂》《鶯鶯聽琴》雙獲“長治杯”全國大賽一等獎外,他創作的樂亭大鼓《老李的婚事》和《美惠子》全都榮獲過全國大獎。

文章摘自《津門群星》一書

本篇文章作者 | 呂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