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歷史上的第一個狀元:帶領福建從蠻荒到文明,是宋代理學之宗

福建歷史上的第一個狀元:帶領福建從蠻荒到文明,是宋代理學之宗

福建歷史上的第一個狀元:帶領福建從蠻荒到文明,是宋代理學之宗

有獎找錯字:如有發現本文有錯別字,發私信,首位發現錯別字的讀者,有好禮相送。

一、

福建,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特殊的存在。

自五胡亂華,衣冠南渡之後,雖有大批中原百姓南遷,但直到唐朝,福建這片土地上,還是一片蠻荒之地。

唐末之後,福建猶如雨後春筍一般,湧現大批風流俊才。

科舉開創以來,福建的進士人數多達7000多人,是封建時代進士人數最多的省份,佔全國進士人數的四分之一,僅福州地區進士人數就多達4100多人。

可謂一時風流無兩,此後福建福州便有“海濱鄒魯、文獻名邦”之美稱。

福建歷史上的第一個狀元:帶領福建從蠻荒到文明,是宋代理學之宗

二、

一個地方從蠻荒到文明,必出一個標誌性人物。

而在福建,這樣的不世之材出生於福州長樂,他是福建歷史上第一位思想家、第一個狀元,名為林慎思。

林慎思,出生於福州長樂崇賢鄉欽平裡鴻山(今福州市長樂區潭頭鎮大宏村 ),自幼好學敏銳,有兄弟五人,築室讀書於方安裡籌峰山中,又築新居於籌峰山下溪上,號"坑湖草堂"(今潭頭鎮溪新村坑湖裡)。

在唐鹹通時,兄弟五人先後中進士,是福建歷史上第一家兄弟五進士,時稱"五子登科"、"五桂聯芳"。

唐懿宗賜“蘭桂同芳”匾,予以褒揚,並將崇賢鄉改為“芳桂鄉”。又因他中宏詞科之魁,故賜其裡為“大宏裡”

所謂,身有功名,光宗耀祖。

自此,長樂讀書之風盛行,“海濱鄒魯、文獻名邦”之美名傳聞而開。

福建歷史上的第一個狀元:帶領福建從蠻荒到文明,是宋代理學之宗

三、

唐鹹通五年,林慎思應試不第,遂歸而著忽,書成”因得“伸蒙入觀,通明之象,因此書名便稱《伸蒙子》。

後又因,唐政治腐敗,社會動亂、官吏橫徵暴斂、百姓民不聊生,唐朝統治岌岌可危,他認為儒家思想已不為世人所重視,貪官汙吏薄義厚利,倫理綱常顛倒。

欲正倫理,必先揚儒家思想,要使帝王能“移厚利之心而在仁義,移薄仁義之心而在利”,正本清源,頹敗的儒家之風方可重振。

因此,林慎思便利用歷來被忽視的孟子的思想與地位,著《續孟子》。

但《續孟子》卻與孟子有所不同,林慎思認為,人性無所謂善惡,人性善惡隨教化而遷,但人性不可皆化為善,人性可化,然實則難化。

所以,在教化百姓時,如果儒家禮制行之無效的時候,就應該輔之以刑法。林慎思主張恩威並施,寬仁與暴虐應雖相互衝突,卻又相輔相成,改變了傳統儒學偏重說教少言刑罰的特點。

四、

縱觀,林慎思整體思想體系,融匯了諸子百家的思想而自成一派。

他的政治觀宗儒家,歷史進化論承襲法家,自然觀與荀子相通,又從道家吸取了樸素的辯證法思想。

在治國安邦上,以儒家學說為指導思想;在治民上,恩威並施;在教育上,主張子不必與父同,學生不必與師同,大可以“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甚至學生可以老師分庭抗禮,自成一派。

其整體思想,富有辯證,較開明靈活,與時代相結合,意圖扭轉當時唐朝羸弱的統治。

五、

廣明元年(880年),黃巢攻佔長安,田令孜挾帝奔成都。

當時名流自顧不暇,慎思卻領官兵迎戰,力盡被擒,委官不受而死。歸葬於渡橋大墓山。

唐天子旌其閭為"儒英忠義",詔立忠賢祠祀典。其祠一在福州烏石山白水井邊,一在長樂渡橋大墓山林慎思墓側,一在長樂溪上籌峰山林慎思讀書處。

宋朱熹曾避禁偽學,寓居於長樂講學,仰慕林慎思的“儒英忠義”和“續孟功業”,曾遊籌巖,尋其遺蹤於此,有感於林慎思“德成於此地”,題其讀書處為"德成巖"。

封建時代長樂縣衙兩側建有鄉賢祠與忠義祠,以紀念長樂歷代先賢與忠烈,而兩祠所祀的第一位神主都是唐林慎思。

六、

林慎思,是福建省第一位思想家、第一位狀元,福州有“海濱鄒魯、文獻名邦”之美譽始於此。

其思想裡,強調義利的矛盾衝突,為後世宋元理學的發展有開宗之義,是宋代理學崛起的先聲。

傳世著作有《伸蒙子》三卷、《續孟子》二卷,為唐末重要的儒學名著,其書刊行於《百子全書》等版本,流傳甚廣。

他的出現,是福建從蠻荒進入文明的重要標誌。後人稱其為"吾閩千古不朽之高士"。

福建歷史上的第一個狀元:帶領福建從蠻荒到文明,是宋代理學之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