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軍聽到楊業威名就落荒而逃,這樣的一位將領是如何被困山谷的?

隨著遼國人對楊業的害怕簡直到了聞風喪膽的地步,楊業就更進一步得到宋太宗的信任,然而就在楊家軍無敵於世,所向披靡的時候楊業的命運卻發生重大轉折。宋太宗雍熙北伐的時候,楊業和潘美率領西路大軍出發,很快就收復了雲,應,朔,寰四個州,這四個州收復之後不久風雲突變,戰局就出現了很大的變化,遼國耶律斜軫率領十萬大軍氣勢洶洶奔西線而來,東路軍已然潰敗了,在這種情況下宋太宗就下令撤軍,撤兵的時候太宗皇帝要求把四周的百姓遷到內地來,而這個時候耶律斜軫的十萬大軍氣勢洶洶在尋找宋軍決戰,所以楊業就跟主將潘美說遼軍目前士氣正盛,我們千萬不應該正面迎敵,而是應該派兵佯攻,吸引住遼軍的主力。然後咱們密告雲應朔寰四州的守將,將民眾移到石碣谷,然後我們在谷口埋下弓弩手,遼國人打過來強弓硬弩射退遼軍,然後全軍可以掩護百姓全身而退。楊業說完這話之後潘美還沒有發表意見,監軍王侁就不幹了,他反對楊業,說我們奉天子之命北伐現在麾下數萬精兵還怕遼軍嗎?咱們就應該大張旗鼓地行軍,讓遼國人恐懼咱們

遼軍聽到楊業威名就落荒而逃,這樣的一位將領是如何被困山谷的?

咱們就是撤退也要撤得有模有樣,撤得正大光明,不能像你這樣偷偷摸摸的。楊業一聽就急忙反對,說現在敵強我弱咱們不能這樣幹,否則肯定失敗。王侁聽完楊業這句話就說將軍你不是號稱無敵嘛,結果你現在在敵人面前畏縮不戰,莫非你有其他打算嗎?這話一聽老將軍受不了了,楊業知道自己本來就是河東降將,可能宋朝的這些將領們對自己有敵視。所以這句話把楊業給激怒了,說我絕不是縱敵不擊,不是畏敵如虎,我希望建立尺寸之功以報國恩,現在眾將責我楊業避敵,那好吧,我願意戰死在陣前向你們證明我的清白。但是他還希望萬一能夠敗中求勝呢,所以他就指著陳家峪谷口,對潘美說希望你們在谷口兩側埋伏下弓弩手,如果我打了敗仗退到此地你們帶兵接應,用強弓硬弩射退遼軍,也許咱們還會有轉敗為勝的可能,潘美當時就答應了。楊業出兵沒走多遠果然遭到了遼軍的伏擊,楊老將軍雖然是英勇異常但架不住遼軍潮水一般地湧上來

遼軍聽到楊業威名就落荒而逃,這樣的一位將領是如何被困山谷的?

所以楊業拼殺一陣之後實在是抵擋不住,只好一邊打一邊退就退到了陳家峪,到了陳家峪正是太陽下山的時候,只見這裡的黃昏靜悄悄,根本就沒有埋伏弓弩手,宋軍連個影子都沒有,楊業是仰天長嘆,主帥為什麼食言啊?實際上楊業出兵的時候潘美和王侁確實帶兵在這個谷口埋伏,結果一天都沒有楊業的消息,所以王侁就跟潘美說八成這楊業打了勝仗,咱們趕緊去搶功吧,所以將士們就做好了去前線搶功的準備,走出去沒多遠四周就有難民過來了,難民來了之後就告訴潘美、王侁說前面打了敗仗了,王侁一聽宋軍敗了就害怕了,跟潘美講都打了敗仗了,那咱們就撤吧別管楊業了,潘美錯就錯在沒有阻止王侁。後世傳說陷害楊業的是潘美而不是王侁,是因為王侁的身份不夠大,所以為了突出陷害楊業的是個大奸臣,評書演義就把潘美塑造成了這麼一個大奸臣的形象,但是潘美真的不像評書演義裡說得那麼壞。根據史實記載真正陷害楊業的大奸臣就是監軍王侁,而並非潘美

遼軍聽到楊業威名就落荒而逃,這樣的一位將領是如何被困山谷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