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華:網格化管理未必適用農村

網格化治理最先運用於城市基層治理。城市社會空間密度高,基層事務多,藉助技術手段實現的網格化治理,適用於城市基層治理需求。農村事務不多,並且事情發生得也不規則,在農村建設治理網格,容易出現空轉情況。

最近幾年,越來越多的技術性手段開始在鄉村治理中運用,這些技術性手段多是在局部創新,然後被其他地方學習。其中,比較典型的是網格化治理。

常見的做法是,在區縣一級設置網格化指揮中心,在鄉鎮設置網格平臺,在村組設置網格員。網格以地域和人口為單位劃分。完善的信息系統是網格精細化治理的基礎,每個網格設置網格員,每個網格員配備網格終端的手機,即時將轄區內需要處理的事務上傳到網格系統。網格系統將農村事務分為數十上甚至百種類,轄區內大大小小的事情分門別類地納入網格系統。

網格化治理通常採取三級聯動,細小的事情,網格員直接處理。網格員處理不了的事情,網格員上報到系統,平臺系統反饋到村幹部那裡,由村委會負責處理。還有一些事情是村裡處理不了,需要鄉鎮職能部門處理的,系統會反饋到有關部門。還有個別疑難事情可能也鄉鎮無法處理,由系統反饋到區縣處理。

很多地方推行網格化治理之後,弱化原有的“村組”治理體系。有些地方則是直接用網格員來替代村民小組長。網格與小組儘管治理的範圍大小相似,網格員也一般是由本村莊的人員擔任,但是網格化治理與傳統的小組治理存在本質差異。

網格化治理體系是政府職能部門介入基層事務的技術工具。網格化治理針對的具體事務,網格系統中包含對社會事務的分類菜單,所有的事務經過系統分類,然後轉交給具體職能部門處理。小組則是村民自治體系下的一級建制,屬於最基層的群眾性自治單元,同時也是一級集體經濟組織。

農村是熟人社會,農村事務發生在熟人之間,處理農村事務需要利用人情面子等熟人社會資源。網格員是政府聘用的,他們對網格平臺負責,按照網格操作手冊處理事務,以平臺考評為目的。小組長、村幹部由農民選舉產生,小組長一般無權無錢無資源,他們治理小組就一定要依靠群眾和動員群眾。而網格員本質是對政府負責的技術官僚,網格員上報事務,經過網格平臺分類分流,最後由具體的職能部門來處理,網格化治理最終依靠的是國家資源投入。網格是國家行政體系延伸,推行網格化治理,村莊事務要進入國家治理體系才能被解決,打破了面對面、臉對臉的傳統治理方式,農村幹群關係被改變了。

目前網格化治理在基層應用中存在兩個趨勢,一是從城市向農村推廣,二是從東部經濟發達地區向中西部地區推廣。需要注意的是,農村治理應保持簡約狀態。另外,部分東部地區農村基層治理面臨著大規模外來人口管理壓力,這種類型的村莊適宜建立網格化治理體系。但一些中西部地區事情稀薄、矛盾很少,推行網格化體系還應因地制宜。

(作者是武漢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