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过后唐,后晋,后汉三个中原王朝,北汉割据政权的沙陀人,为何在宋朝后就销声匿迹?

最爱肉丸子先生


在唐末五代的历史舞台上,有一支强悍的异族力量曾发挥过决定性的作用,他们虽然人数不多,但却被视为大唐的“保护神”,并亲手缔造了三大中原王朝,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个很容易被人忽略的异族,便是沙陀。


沙陀本名处月,并非一个独立的民族,而是隶属于西突厥的小部落。处月部落在唐太宗年间居住在今天新疆准噶尔盆地东南﹑天山山脉东部巴里坤一带,因境内有大沙漠,所以俗称为沙陀。后世因其俗称来指代处月部落,反而使其本名渐渐为人淡忘。



沙陀,西突厥别部处月种也...处月居金娑山之阳,蒲类之东,有大碛,名沙陀,故号沙陀突厥云。见《新唐书·卷二百一十八·列传第一百四十三》。


永徽五年(654年),唐高宗用兵西突厥,在征服处月部落后,在其故地设金满﹑沙陀二羁縻州。沙陀虽然部众人数很少,但全是精于骑射的勇士,自从附唐后,屡次受其驱使作战。武则天在位时,其酋长沙陀金山因参与征伐铁勒等部有功,还曾被授予金满州都督的职务。


沙陀内附百余年时间后,中原发生安史之乱,吐蕃趁河西唐军主力东调、防务空虚的机会,接连攻陷安西四镇(碎叶、龟兹、于阗、疏勒),并征服沙陀部。吐蕃久闻沙陀兵剽悍,所以将其编入军队系列中,每次出征作战时,必让沙陀骑兵打前锋(“吐蕃寇边,常以沙陀为前锋。”引文同上)。



然而吐蕃虽然倚重沙陀兵,但对其部众却是无比酷虐,渐渐地便引起沙陀的反抗。吐蕃征服沙陀后,起初将其由故地迁往甘州,后又准备将其迁往黄河以西苦寒之地。酋长朱邪尽忠及其子朱邪执宜不甘心坐以待毙,且耻于做吐蕃的臣民,遂于元和三年(808年)率部众三万落重归唐朝。


沙陀东返之途充满了惊心动魄,一路上遭遇吐蕃大军的重重围堵,损失极其惨重,甚至连朱邪尽忠也战死于沙场。可尽管如此,强烈的求生欲还是支撑着沙陀人杀出重围,回归大唐怀抱。而等到他们艰难地抵达灵州边境时,所剩部众不到总数的1/3,其中能作战的,仅有两千名步兵、七百骑兵而已,实在是过于惨烈。


元和三年,悉众三万落循乌德鞬山而东。吐蕃追之。行且战,旁洮水,奏石门,转斗不解,部众略尽,尽忠死之。执宜裒瘢伤,士裁二千,骑七百,杂畜橐它千计,款灵州塞。引文同上。



沙陀残众东归唐朝后,被灵盐节度使范希朝安置在盐州。之后,流散于各处的沙陀相继还部,使得沙陀的势力逐渐增强。范希朝调任河东节度使时,又将沙陀部迁往河东,并从其中挑选出1200多名尤其精悍的勇士充军,号称沙陀军。此后,沙陀军被用于外御异族侵扰,内平藩镇叛乱,成为唐朝军队系列中最强悍的雇佣兵团。


沙陀军自从出现在中晚唐历史舞台后,便参与了一系列战事,无论是唐宪宗讨伐强藩成德王承宗、淮西吴元济,还是武宗对泽潞藩镇刘稹用兵,抑或是宣宗出击吐蕃﹑党项﹑回鹘等战事,无一例外都是由沙陀兵来打开“胜利之门”。



自唐懿宗开始,民变四起,沙陀兵又协助唐军讨平庞勋、黄巢之乱,几乎是以一己之力挽狂澜于既倒,不断地为大唐“续命”,堪称唐朝最可信赖的“守护神”。当然,在四处征战的同时,沙陀的实力呈几何状倍增,控制的地盘也不断扩大,所以等到李克用担任首领期间(因战功被唐朝封为晋王、河东节度使),沙陀俨然已具备问鼎中原的实力。


朱温灭唐后,与其势若水火的李克用、李存勖父子毅然扛起光复大唐的旗帜,以河东一隅之地对抗朱温父子占据的中原,鏖战十余载,终于以小吞大,完成灭梁兴唐的伟业。此后二十余年间(923-951年),中原兴起后唐、后晋、后汉三个王朝,而其君主无一例外全是沙陀人,沙陀在中原的极盛期就此到来。



然而沙陀人的辉煌短暂易逝,彪悍勇武的战士一旦下马坐享荣华,锐气尽消只是早晚之事,再加上跟汉人的大规模通婚、四散各地的稀释,渐渐地便不复当年之勇。所以等到汉人王朝后周创建后,沙陀人的影响便一天不如一天,终于在北宋初年被汉人同化,消失于历史的长河中。


史料来源:《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


文史砖家


建立过后唐、后晋、后汉、北汉政权的沙陀人,为何在宋朝就销声匿迹了?确实沙陀人其实是在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影响力的一个民族,特别是在唐宋之间这几十年时间里,沙陀人甚至可以说永久性的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但沙陀人后来去哪了呢?来看桃花石杂谈解读吧。


沙陀人如何来到了中原?

说到沙陀人,其实首先要明确的一点时,他们某种程度上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民族,而是一个部落。其实沙陀人是西突厥人的一支,或者说是西突厥的别部,也就是早期和西突厥有共同起源,后来分化比较早的部落,或者是早期和西突厥不是一个民族,但后来被西突厥同化的部落。

新疆巴里坤县可能是沙陀人早期的聚居地,因为当地有大沙丘,所以这个部落后来被称为沙陀人

而且其实再严格一点说,沙陀族是西突厥别部的别部。因为沙陀族其实还从属于西突厥十姓里的处月部,是处月部的一个分支,而处月自身就是西突厥的一个“别部”。而沙陀部早期和其它西突厥部落一样以游牧为生,主要居住于今天新疆东部的巴里坤一带。在唐高宗年间(公元653到654年),唐朝灭亡了西突厥,西突厥别部处月部也被唐军击败,一些西突厥部落投唐,其中就包括沙陀部。

而到武则天时期,大唐设立北庭都护府,沙陀部首领朱邪金山因为率部加入唐军征讨铁勒有功,被封为“金满洲都督”,名义上成为了北庭都护府下辖的地方官。不过在安史之乱之后,回纥势力成为西域地区的主导力量,沙陀人因为饱受回纥压制,于是投靠了当时在西域同样势力很大的吐蕃人。但在公元800年,回纥在与吐蕃争雄西域的过程中,占领了凉州(今天甘肃武威)地区,而之后吐蕃怕邻近的沙陀人投靠回纥,要把沙陀人迁往青藏高原,沙陀人不愿意去,决定再次投唐。

中唐时期,沙陀人基本上是在回鹘和吐蕃之间的夹缝中求生存

而这时的沙陀人,上演了一次和将近1000年后蒙古土尔扈特部类似的“东迁英雄传”。因为吐蕃不愿放沙陀人投唐,所以派大军追杀,沙陀人一路且战且走,其首领朱邪尽忠都在东迁途中战死。而之后沙陀人在其子朱邪执宜的带领下继续东迁,终于成功到达了大唐领地内,但出发时的3万沙陀人只有2000人活着到达了唐朝境内。时任灵盐节度使的范希朝将他们安置在了位于今天宁夏吴忠境内的盐州地区。而后来范希朝改任太原府,因为唐朝害怕范希朝走后新来的节度使镇不住沙陀人,所以干脆命令沙陀人跟范希朝一起走,这样沙陀人又迁居到了位于今天山西朔州境内的黄花堆地区。

沙陀人在中原的兴亡

而沙陀人到了中原之后,则成为了唐朝主要的兵员来源。后来其头领朱邪家族还因为军功被赐唐朝的国姓李姓。但在唐朝末期的公元876年,沙陀族在其头领李克用的带领之下反唐,曾一度占领大同,但随后被唐军击败,向北逃往草原。

可是几年后黄巢起义,攻入长安,事实上早已自立的唐朝各个节度使拒绝出兵救援朝廷,当时的皇帝唐僖宗只好又去招安李克用,最终李克用助唐廷将黄巢剿灭,被唐朝封为河东节度使,管辖山西地区。而在这之后,唐朝的江山基本上就被李克用和投了唐的黄巢旧将朱温所把持了,两者彼此攻伐不断,唐朝也在这两者的争斗中走向灭亡。

后唐庄宗李存勗,外貌和服饰跟汉人已经看不出什么差别了


20多年后,朱温废掉了唐朝皇帝,自己称帝,建立了后梁。而李克用则以唐朝宗室自居,立即发兵攻打,试图“复兴”唐朝。李克用死后,他的儿子李存勗(xù)攻灭后梁,建立了后唐,沙陀人成为了中原的主人。但其实当时的沙陀人已经移居中原100多年了,所以在这时,沙陀人已经高度汉化了。举一个例子,比如当时朱温曾经和李克用一起吃饭,结果李克用竟然在席间对朱温进行了嘲笑,导致当夜朱温就带兵和李克用打了起来。但这个一起吃饭还能用言语嘲笑朱温的细节其实本身就说明李克用当时能够熟练使用汉语了。

后唐是五代里疆域最大的朝代

而且后来朱温和李克用之间几十年的争斗里,双方打的你死我活,但朱温也几乎从来没有利用李克用的民族身份对其进行过攻击,这也说明当时李克用这些沙陀人已经高度汉化,虽然还有沙陀人的身份,但在当时已经不被视为外族了,不然朱温是不可能放过这个绝佳的借口的。而后来李存勗当上皇帝之后,因为宠幸伶人最后又丢了江山,到宋朝时欧阳修以这段史实写成了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史论之一《五代史伶官传序》,在其中从各个方面论述了李存勗先得天下又失天下的原因,但也从头到尾都没提他的异族身份,而完全是把他作为一个汉族传统帝王来描绘的。这也说明在民族成份相对单一的宋朝,也没人把李存勗视为异族皇帝。

(石敬瑭倒还有点突厥人的相貌

所以很明显沙陀人在五代时期已经基本完成了汉化,只是人们还知道他们的祖先是沙陀人,所以他们的身上还背有沙陀人的名号。而后唐之后的后晋和后汉时间更晚,沙陀人那时的汉化只能是更深入了。所以虽然石敬瑭出卖幽云十六州,给中原王朝造成了千年之变,但后世也几乎没人说因为他是异族,更多的时候则是把他当作是汉奸之类的人物,其实这也不是因为古代的那些文人不知道他是沙陀人,而是因为大家更知道沙陀人当时早就汉化了,他的民族身份在那个事件里没有起什么作用。

所以后来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忠勇报国典型形象的杨家将最初效忠的才是沙陀人建立的北汉政权,甚至杨继业的名字都是沙陀皇帝给赐的,而在当时他们就以抗击契丹而闻名了。后来的历史上也从来没人觉得杨家将曾经为沙陀人建立的政权效力而觉得他们对中原王朝的忠心有问题,因为当时北汉的皇帝虽然是沙陀人后裔,但其实跟汉人也没什么大差别了,杨继业从小追随沙陀皇帝也没人会觉得有什么不妥,只是各为其主罢了。



所以在北汉被宋朝灭亡之后,宋太宗把北汉的刘氏皇族都迁到了开封,之后的沙陀人就几乎无缝地融入了汉族之中。当然融入汉族也不是绝对的,当时沙陀人在山西的居住地就是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衔接地,所以一些留在北方的沙陀人,则在后来融入了契丹和蒙古等北方游牧民族。比如元代蒙古汪古部就被认为是李克用的后裔。另外现代还有一些人认为俄罗斯北亚地区的主要民族雅库特人也有可能是沙陀人的后裔。但这些说法因为都缺乏直接证据,所以在现代也只能是一些参考了。


桃花石杂谈


在中国历史上建立过政权的游牧民族中,沙陀人是比较特殊的一支,其最特殊的地方就表现在该民族始终就是一个弱小民族,无论就部族人数、还是风俗文化的影响力,都是孱弱微小的。

在赵荣织、王旭送先生著《沙陀简史》中,对学术界一直争议不断的沙陀族的族源,及一元还是多元化起源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结论是,沙陀人的形成是典型的多元起源,其主体构成主要是西突厥部落联盟中的处月部落和射脾部落,其族名“沙陀”正是来源于阿史那贺鲁之乱后,率众归唐的射脾部首领沙陀那建的名字。

归唐后的射脾、处月部落组成的联盟逐渐融合形成了新的民族——沙陀,他们积极参与了唐王朝对铁勒和西突厥的多次战争。其后,随着回纥崛起,游牧于北庭附近的沙陀自然归附了回纥,在吐蕃势力北犯后,沙陀人又被迫接受了吐蕃的统治。

公元808年前后,吐蕃与回纥的在北庭地区的战争愈演愈烈,出于担心沙陀人的忠诚度,吐蕃欲迁沙陀部落往青海河外之地,在这种情况下,沙陀酋长朱邪执宜等决定东奔大唐,一路上遭遇吐蕃大军连番围堵,到最终逃至灵州、托庇于振武节度使范希朝所部时,沙陀人只剩下三千骑兵、万余人口了。

其后,朱邪家族统领的沙陀人随调任大唐河东节度使的范希朝迁居代北,经过数代繁衍,终成代北地区的强大政治势力之一。尤其是酋长朱邪赤心帮助唐王朝镇压了徐州庞勋叛乱后,被授予振武节度使、并赐姓李国昌,这标志着沙陀人势力已进入唐王朝政治领域。更随着镇压黄巢起义,而迈向了崛起中原最高权力之路,在李唐王朝覆灭后的五代乱世中,沙陀人叱咤风云,连连建立政权,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让人咋舌的荣耀。

就题目所问,风光一时、豪杰辈出的沙陀人为什么在北宋王朝统一中原后,很快就销声匿迹了呢?我以为原因主要有两个:

1.沙陀族一直是一个相对弱小的民族,虽然沙陀酋长李国昌(朱邪赤心)、李克用父子建立起来的所谓代北军人集团,拥有当时强大的军事力量,但其组成中,真正的沙陀人一直是少数,其不得不容纳大量的汉人、吐谷浑人、粟特人等于其中,其建立的政权也不过是以极少数沙陀人为主、辅以汉族为主、各民族精英参与的联合体,一旦遭遇政权颠覆,人数过少的沙陀人很容易就被逐渐融合于其它民族之中了。

2.早在沙陀内迁之后,就开始显现出强烈的“汉化”趋势,不但贵族子弟积极学习汉语和儒家文化,更逐渐接受了盛行于中原地区的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到了李克用、李存勖父子时代,沙陀族内流行于采用汉族姓名,与汉人通婚成为常态,连重要的规章典制也几乎全部采用了大唐旧制。这种种的汉化措施,虽对当时沙陀民族参与中原权力角逐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对于其在宋代融合于汉族之中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经过学界的论证,除了中原地区的沙陀人大多融合于汉族之外,河西沙洲地区的归义军政权里也有相当多的沙陀人于其中;蒙古草原东部的汪古部也是沙陀族滞留于漠北的一支的后裔。


史海悠游闾春晖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中国的历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历史,也包含着曾经在这块广大国土上生存、繁衍而现在已经消失的民族的历史。

  作为我国最主要的民族汉族,不断发展壮大。从总体上看,主要表现在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分布地域不断扩大,像滚雪球一样不断发展,人口由西汉的近6000万发展到今天已超过10余亿;在经济、文化方面不断发展与进步,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一直处于主体民族的地位。

  在我国的历史上,自古就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曾经有过数次大的民族重新组合的时期,第一次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第二次是隋唐时期,第三次是五代两宋时期。期间,五代时,在五个朝廷中,就有三个是突厥族的沙陀人所建立的。我们现在全国56个民族中,没有沙陀族。那是为什么呢?

  原来,沙陀是西突厥的一支,由我国西北部入居朔州地区之后,英勇善战。在保卫我国北部地区的过程中,逐步发展壮大。唐末因镇压黄巢起义有功,李克用被任为并州节度使,大批沙陀人又进入并州,以后沙陀贵族登上中原政治舞台,而进入黄河中下游地区。随着沙陀三王朝的结束,沙陀人在历史上消失了,再无出现过。其原由是大部沙陀人融入汉族,有一少部分融入其他各少数民族。

  所以,我们说各个少数民族对中国的历史不论在政治上、国防上、经济上、文化上都作过重大贡献。汉族人口多,也是长时期内许多民族混血形成的,其中也包含着沙陀人的血液。


孤狼啸月31600808


沙陀人?应该是被契丹或者大一统的宋朝给通话了!本来就是用汉语写汉子穿汉衣的人!很难不被同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