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探祕——喜出望外!這裡發現地坑院新史料

地坑院是我國最古老的民居形式。學者表達的是:生土建築,減法營造,負建築形態等專業術語。而民間最大的貢獻,則是建造技藝的經驗總結,甚或形象生動的名稱(地坑院)表述。


非遺探秘——喜出望外!這裡發現地坑院新史料

有了這些專業術語表達的特點屬性以及民間營造技藝的經驗總結,使地坑院的歷史、科學、文化價值顯得彌足珍貴。

於是,才有了“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地坑院群落”和“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地坑院營造技藝”這兩塊金字招牌。

這兩年,地坑院知名度大增。絡繹不絕的國內外遊客,不辭辛苦,千里迢迢來到陝州,目的無外乎尋秘探奇,一睹地坑院芳容!

驚喜之餘,不禁問起,地坑院產生於那個年代?它的歷史有多長?

問題不復雜,但回答很撓頭。因為,做為民居,地坑院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官方典籍很少記載。

那就牽強附會唄!古代的人不是都住在土穴山洞裡嗎?現代社會那裡去找啊!現存的地坑院就是“人類穴居的活化石”。

距今6000多年的“仰韶文化遺址”,不是有半地窖式的房子嗎?那就是地坑院的雛形!所以地坑院的歷史有6000年。至少也有4000年吧,“龍山文化遺址”不是也有類似的房子嗎!

言之鑿鑿,不由不信。宣傳可以,推介也行,旅遊景點不都是這樣搞的嘛!


非遺探秘——喜出望外!這裡發現地坑院新史料

可是要搞研究,就必須有根據,要史料。這可就難了,去那找啊?

大約是2008年,清華大學的學者來陝縣考察地坑院時,他們撰寫的一份調研報告裡,提到南宋鄭剛中的《西征道里記》,裡面有:“自滎陽以西,皆土山,人多穴居。” “初若掘井,深三丈,即旁穿之。” “系牛馬,置碾磨,積粟鑿井,無不可者。”等文字記載。尤其是“初若掘井,深三丈,即旁穿之。”與地坑院建造十分吻合。南宋距今也有近千年了,說地坑院歷史有千年,應該沒問題。遺憾的是,文字描述太少,不便深究。
非遺探秘——喜出望外!這裡發現地坑院新史料​​

接著,有了1936年德國郵政飛行員拍攝的地坑院照片以及建築學家魯道夫斯基的《沒有建築師的建築》那篇文章。確定無疑!那幾張照片和魯道夫斯基對地坑院的評價,成為宣傳推介乃至研究地坑院的有力佐證。
非遺探秘——喜出望外!這裡發現地坑院新史料

還有沒有更早更準確的史料呢?地坑院的研究者仍在孜孜不懈地尋求。

高手在民間!2018年6月,當地史志專家牛佔亞先生,發來幾張電子圖片,讓人喜出望外!

那是民國十六年五月(1927年5月

)由上海中華書局出版發行的《分省地誌 河南卷》,作者是洛縣吳世勳。書裡詳細記述了河南各地的習俗名勝,其中第49條“居穴宿坑”,把地坑院描述得和現在幾無二致。

為饗讀者,原文錄下:

“普通居室皆在地上,而滎澤以西,至於潼關,有穴居地下者。”

“又有掘地為方井,深至數丈,四周鑿為窯洞,形若院落;旁穿隧道,斜曲而上。窯上為場圃田園,仍不佔地之面積;做倉之窯室,上鑿孔出於地面,以便推穀物入倉。井上有設蓆棚蔽雨者,形制甚奇。”

​“井居之家,地面上常築圍垣,設大門。”

“陝縣東西,地接山西,宿炕之風,與之相同。室中無床,築土或磚為炕,高廣若床,空其下為爐,入冬則熾火其中,暖炕而後臥。”​​

非遺探秘——喜出望外!這裡發現地坑院新史料

非遺探秘——喜出望外!這裡發現地坑院新史料

顯然,書中把靠崖院叫“穴”,把“地坑院”叫“坑”或“井”。坑中的倉窯,往下推穀物的孔洞都記下來了。這是目前官方典籍對地坑院記敘最全面,最準確的文字,比德國郵政飛行員拍的照片又提前了十來年。

不僅如此,書中把地理位置也描述的十分精確,“滎澤以西,至於潼關。”而且,專門講到陝縣的宿炕習俗,這對陝州區地坑院景區的宣傳推介有重大意義。

當然,對地坑院研究者來說,簡直是如獲至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