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祕“仰韶指紋”:5000多年前古人就會使用指紋?

5000多年前古人就會使用指紋?

探秘“仰韶指纹”:5000多年前古人就会使用指纹?

澠池縣發現的仰韶先民完整清晰指紋

考古探秘

在河南省澠池縣仰韶文化遺址發現的距今5000多年前的“仰韶指紋”,近日被中國科學院脊椎動物演化與人類起源實驗室列為重點研究項目。中國社會科學院仰韶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澠池縣仰韶文化博物館副館長楊拴朝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如果研究確認這些指紋是古人有意為之,將至少讓人類使用指紋的歷史向前推進了2000年。”

5000多年前的指紋被發現

去年10月31日,楊拴朝像往常一樣來到位於澠池縣西南方的西河南村仰韶文化遺址進行巡視調查工作。在調查其中一個灰坑時,發現了一枚仰韶時期的陶缸殘片,殘片上殘留著一個造型規整、圓潤細膩的鋬(注音:pán)耳(陶缸上的裝飾附件),在鋬耳上的橫向凹窩內留有一枚指紋。

這枚陶器殘片形狀不規則,最長處10釐米,有一個2.5釐米×3.5釐米的鋬耳。在鋬耳上的橫向凹窩內留有一枚1.7釐米×2.1釐米的完整清晰的指紋。指印摁制一氣呵成,獨立完整,乳突線紋無絲毫挪動跡象。楊拴朝認為,這形成了一枚仰韶時代居民完美的指紋陶模。而在此之前,他在此處還發現了一個陶器殘片上的鋬耳上面同樣留有一枚先人的指紋。

指紋中蘊含著怎樣的信息

今年1月15日,楊拴朝攜帶這枚完美樣本和一些同時期、同類型,且包含指紋的陶器殘片,前往海口市拜訪了我國著名指紋學家、中國刑事現場統計研究會副會長劉少聰教授。

經分析鑑定,以劉少聰為首的專家團隊一致認為,這枚鋬耳上的指紋是一名20—30歲古代男性右手大拇指按壓的指紋。

楊拴朝告訴記者,陶器上指紋留痕是常見的。1978年,公安部126所在仰韶文化西安半坡遺址出土的陶器上發現了指紋印痕。“但這些指紋大多是無意留下的,或是指紋的局部,或細小模糊不清,即使有較完整的,也不是立體的,同時也不在特定的位置。”

而最新發現的鋬耳上的指紋,很可能是陶工有意為之。楊拴朝說:“鋬耳製作時多采用裹布摁壓的方式,這樣的工藝一是為了美觀,二是防止陶泥粘連。在鋬耳上直接橫向加摁指印的工藝,必須控制好摁制時間,否則會損壞胚體,費工耗時。所以這種‘按指為印’的製陶方法,與實用無關,很可能是古人特意按制的記號。”

這枚仰韶指紋陶模,屬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距今已5000多年。楊拴朝說,在仰韶文化之前,無論是巖畫上的手印,還是自陶器誕生後,上面有意或無意遺留的指紋,很難證明先民是特意為之。

“但在仰韶文化廟底溝時代,古人以‘按指為印’的製陶方式留下的清晰指紋,再結合彩陶上的指印紋飾,我們有理由相信在這個時期,古人確實是在使用指紋。”楊拴朝說。

發現小指紋的大意義

據悉,“中國科學院脊椎動物演化與人類起源重點實驗室將運用高精度CT掃描、3D復原、激光切片等前沿技術,開展仰韶指紋的三維成像研究,重建指紋的三維特徵。”楊拴朝說,根據相關科研進展,將適時開展仰韶指紋標本層位的C14測年工作。

楊拴朝說,這些樣本的研究對各個學術領域都將有深遠影響:在法醫人類學方面,對這些指紋樣本大小形態的研究,可以分析製陶工匠的年齡結構、性別組成;在紋樣演變研究方面,結合對仰韶文化時期製陶研究成果,可實證推演指紋在陶器上從製陶無意留痕,到本真實態有意留痕裝飾,再向指紋裝飾紋樣演變的脈絡;在生物遺傳學方面,這些實物遺存,在人類指紋遺傳學、民族膚紋學等領域,給人類指紋遺傳演變、部族遷徙的研究提供了鮮活的標本;並且這枚仰韶先民清晰指紋的發現,對指紋學在科技考古領域的應用和研究有一定地推動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