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泰山奶奶行宮(碧霞元君祠)」探祕

德州“泰山奶奶行宮(碧霞元君祠)”探秘

德州泰山行宮,又叫“碧霞元君祠”“元君廟”“奶奶廟”,它建在原德州玉皇閣外東南,始建年代暫無資料可查。

據民國《德縣誌》載:“明正德五年,知州寧河、守備桂勇令四鄉民來居城市,築外羅城(羅城繞東關鐵佛寺,南關玉皇閣、泰山行宮,西連御河堤),廣袤20餘里”。按照此說法,德州泰山行宮,應當建於明正德五年(1510)之前,迄今最少也有500餘年的歷史了。

肅穆的行宮

德州泰山行宮屬道教建築,是一座由道姑管理的的廟宇。它由石坊、山門、正殿、後殿、鐘鼓樓、東西配殿、石碑樓等主要建築組成,佔地面積近10畝,系三進三出院落的建築群。廟宇不大但金碧輝煌、威嚴肅穆,綠蔭遮天、給人以神秘感。

它的山門坐北面南,面闊三間,進深一間,外觀描金繪彩,頂部單簷、琉璃瓦蓋頂。山門外七步臺階、東西各有一隻威嚴壯觀的石獅子。山門迎面的露臺上有座四柱一層式石牌坊。山門內東西兩側塑有哼哈二將的站姿泥塑像。山門內左右兩側為鍾、鼓樓,時時在警示人們不要做惡、要與人為善。

行宮正殿建在約1.2米高的臺基上,系四梁八柱,進深三間,面闊五間,歇山挑簷,四周飛簷、前後出廈的磚木結構。它青磚、紅牆、黃琉璃瓦,龍紋瓦當。大殿內正中供著泰山奶奶的塑像,東西兩側分別供有“眼光奶奶”和“送子奶奶”的塑像。

迎著殿後門的,是觀音菩薩的坐像和善財童子的立像。後院大殿為玉皇殿,殿內正中供奉著玉皇大帝的金身塑像,東西兩側系四大天王及太上老君等六尊神像。

德州泰山行宮景緻優雅。廟內石碑記:“行宮毗鄰多園林臺榭。曲水長堤,左右環映,幽林曠墅,迥隔市囂。廟宇倚城闉,逸園、水繪、露香、隱玉、堤嶺、霽峰逶迤聯屬。登高俯瞰,美不勝收。若從玉皇閣樓上望見行宮,仄徑飛樓,勢如湧出。 ”

1948年7月,該廟因年久失修和戰火的摧殘已成危房,是年又逢運河決堤而被洪水沖毀。

德州“泰山奶奶行宮(碧霞元君祠)”探秘

碧霞元君與德州淵源

泰山奶奶尊稱 “東嶽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簡稱“碧霞元君”。因碧霞元君坐鎮泰山,俗稱“泰山老奶奶”“泰山老母”等。宋真宗時封其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

道教稱,碧霞元君受玉帝之命,統攝嶽府神兵,照察人間萬物的善惡,庇佑眾生,靈應九州。她慈悲為懷、救苦救難、有求必應,故泰山奶奶在百姓的心目中是位正義之神。民間還把她當成送子娘娘。

泰山奶奶的道場在泰山,可德州為何要為泰山奶奶修行宮呢?原來,德州一帶自古傳說,泰山奶奶年幼時,曾在樂陵居住過,她是玉皇大帝的妹妹。明代王遴《玉女池》詩曰:“生託黃帝室,道匹昊天妹”。

另一種說法是,景縣留智廟的老奶奶、德州北廠奶奶廟的老奶奶,和泰山奶奶是親姊妹。泰山老奶奶為長是大姐,留智廟的老奶奶為次,北廠的老奶奶最小為老三。德州人之所以修泰山行宮,就是為泰山老奶奶回樂陵老家省親,到留智廟、北廠探望其姊妹時,在此歇腳休息而建造的,故稱之為泰山行宮。

德州“泰山奶奶行宮(碧霞元君祠)”探秘

正月十三祭禮

德州解放前,每年的正月十三,北廠街的人們就會抬著北廠老奶奶的尊像,到玉皇閣、泰山行宮給玉皇大帝和泰山老奶奶拜年。拜年的隊伍敲鑼打鼓,由北廠街身著民族服裝的獅子舞隊引路。諸多的道士在道長的引領下,手持樂器、邊走邊演奏。

他們行進的路線是:出北廠南街口沿著運河大堤,進橋口街經九達天衢、米市街、順城街、剪子股、進大西門,走到二郎廟角處向南拐,再沿著南門裡大街出南門,經南關到達玉皇閣和泰山行宮。回來時,在南四牌樓處向西拐走馬神廟街,到馬市街十字路口向北拐,到財神廟再向西拐,走花市、馬家大井、西方庵、剪子股、順城街,在順城街和米市街的連接處,沿著小西門外的官路進入小鍋市,回到北廠。

北廠老奶奶的尊像所經過之處,沿街的商鋪和各街的善男信女都在街旁寬敞的位置,為抬老奶奶尊像的民工及隨行人員、道士們,擺放茶水、點心予以慰勞,並擺設香案迎送、叩拜。路過的廟宇道觀裡的和尚、道士等,均站在街旁設置起道場,高聲誦經,讚頌功德。

民國初,在國民政府的新生活運動中,此活動受到了衝擊停了幾年,日偽時期又恢復,一直延續到德州解放。

德州“泰山奶奶行宮(碧霞元君祠)”探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