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明高院士:現行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化目標偏高,不宜強行推行

歐陽明高院士:現行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化目標偏高,不宜強行推行

9月20日至22日,“2018第二屆全球未來出行大會”在杭州舉行。在本次大會上,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執行副理事長、中科院院士歐陽明高發表主題演講,直擊備受業內外關注的電動汽車失火問題。

在歐陽明高院士看來,今年上半年高發的電動汽車失火事故,主要是由於電池熱失控造成的。

他分析說,動力電池在溫度超過一定限制後就會引發連鎖反應,電池溫度在短時間內迅速上升,甚至可達每秒上千度。 而導致電池熱失控的原因是動力電池和電動汽車本身存在的產品質量問題。

歐陽明高院士還對近期發生的電動汽車失火事故的特徵進行了歸納。

其一,失火車輛以搭載熱穩定性更差的三元鋰電池為主,佔比超過一半。

其二,失火的車輛電池封裝方式主要為圓柱形鋰電池,該型電池由於採用堅固鋼殼包覆,內部受熱分解時內壓急劇增大,容易發生爆炸從而迅速引燃整個電池模組。

其三,失火事件較多發生在充電階段尤其是滿電狀態。

據新華電動網不完全統計,今年上半年全國各地發生的電動汽車失火事故超過25起。事實上,面對著各地發生的電動汽車燃燒事件,不少受訪的消費者認為目前動力電池技術不過關、現有汽車質量普遍不可靠,進而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他們是否購買電動汽車的意願。

那麼,是不是所有的電動汽車都存在著較大的起火安全隱患?電池系統比能量的提升是不是引發事故的關鍵因素?

歐陽明高院士此間的觀點對上述疑問做出了回應,他判斷:近期發生的失火事故車輛主要是舊款電動車,這些車的電池系統比能量並不高,因此不能將電動車事故頻發的主要原因單純歸結為搭載了能量密度太高的動力電池。

對於動力電池熱失控問題,歐陽明高院士提出,可以通過更先進的BMS管理技術在內短路、充電過充、電池老化等熱失控關鍵誘因上予以控制。產業政策層面的對策之一是儘快推出電動汽車安全年檢規範,並要求電池汽車的黑匣子、電池包設置消防安全接口。

歐陽明高院士進而指出,動力電池的安全性近期可以通過多種技術優化來保障,但長期來看要前瞻性的科學研究才能保障絕對安全。

他判斷,高比能量電池是全球趨勢,不應因為高比能量電池有更大的安全挑戰就放棄研發。短期內,可以通過電池管理系統和熱蔓延抑制來防止安全事故,長期來看則應開發下一代的固態電池。

在這次論壇上,歐陽明高院士除了就電動汽車近期發生失火事故產生的誘因和應對之策提出自己的見解外,他還尖銳的指出現行動力電池產業化目標偏高,不宜強行推行。

根據工信部此前發佈的《中國電動汽車動力電池技術路線圖》,到2020年,我國的電動汽車動力電池單體達到350瓦時/公斤、系統260瓦時/公斤,循環壽命2000次。

事實上,對於上述規劃目標,不少業界人士此前已經提出過不同見解,認為它不太切合技術發展實際,有必要進行反思和調整。

與之相關的是,近兩年來,不少動力電池企業為提高續航里程和追逐政策補貼,在提升能量密度方面違背技術發展規律,展開了盲目的比拼,並給產業的健康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安全隱患。

歐陽明高院士此間指出,根據中國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比能量發展的趨勢,300瓦時/公斤的高比能量電池產品很快就會進入市場,而這些高比能量的電池會比原先的相對低的比能量的電池所面臨的安全技術的要求會更高。

換言之,高比能量電池必將面臨更嚴峻的安全技術挑戰。對此,中國工程院院士楊裕生就一再呼籲,動力電池首先要具備高安全性,不易爆、不易燃;其次才能去要求動力電池循環壽命長,價格低廉、轉換效率高、高比能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