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奇人王陽明到底有多牛?

微斯


王陽明其實並不是他本人的名字,我們知道古代名人雅士不乏有別號的,而人們處於出於尊敬往往會避免稱呼其名諱而代之以別號,王陽明正是因為如此而被人稱為陽明先生,其實他本名王守仁,字伯安,1472年10月31日生於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今屬寧波餘姚)。王家是當地顯赫的書香門第——王守仁的父親王華是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的狀元,官至南京吏部尚書。中國古代很多奇人異士出生時都有非比尋常的異象,當然絕大多數異象其實都不過是編造出來的。王守仁出生時據說也有異象——他的母親懷孕超過十個月才分娩,在他出生前他的祖母夢見天神衣緋玉,雲中鼓吹,抱一赤子,從天而降,祖父遂為他取名為“雲”並給他居住的地方起名為“瑞雲樓”,所以幼年時代的王守仁其實叫王雲。

據說小王雲一直長到5歲仍不會說話,但已默記祖父所讀過的書。有一天一位高僧路過王家時摸著他的頭說“好個孩兒,可惜道破。”祖父根據《論語·衛靈公》所云“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為他改名為“守仁”,隨後他就開口說話了。自幼長於書香門第的王守仁很早就表現出異於常人之處——話說有一次他的塾師私塾先生問他何為天下最要緊之事,他的回答是“科舉並非當今第一等要緊事,天下最要緊的是讀書做一個聖賢的人”。明英宗正統年間明英宗朱祁鎮被蒙古瓦剌部俘虜、北京城被瓦剌大軍包圍的的土木堡之變令年幼的王守仁記憶猶新,因此他刻苦鑽研兵法韜略,十五歲時就上書皇帝言事。不過當時無論是皇帝本人或是滿朝文武誰也沒把這個十五歲毛頭小子的建議當回事,在上書石沉大海后王守仁本著“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理念出遊居庸關、山海關一月之久,實地親身考察塞外情況,這時他已有較為明晰的經略四方之志。

王守仁十八歲時拜訪了江西廣信著名的理學家婁諒並獲得婁諒講授“格物致知”之學。事實上“格物致知”一詞最早出自《禮記‧大學》,不過原文中並未對這一詞語給出任何解釋,後世之人普遍將其理解為:通過對事物的探究而獲得關於其內部核心原理的知識。問題在於如何探究呢?是不是對著某一事物冥思苦想呢?王守仁一度就是這樣理解的,以致於他對著竹子進行了連續七天七夜的”格物“,結果沒能從中發現任何有價值有意義的原理,自己反而累倒了。這一事件在中國哲學史上被稱為“守仁格竹”,此後王守仁對傳統的“格物”學說產生了極大的懷疑並逐步形成了他的”知行合一“理念——對事物內部所包含的核心原理的探究不是通過對事物的冥思苦想而實現的,而是通過對事物的實踐運用實現的,也就是知識的認知來源於實踐,”知“和”行“是不可分割的統一體,只有將二者結合起來才能”止於至善“。

一直致力於追求探究事物內部核心原理的王守仁在二十歲時第一次參加浙江鄉試併成功中舉。不過他這個舉人在別人眼中很是另類——在當時重文輕武的風尚中他卻喜歡和人談論軍事並自學武藝。在當時的科舉制度下考中舉人並不意味著自動獲得入朝為官的資格,還必須在會試中考上進士方才可以入朝為官。二十二歲時王守仁向進士功名發起了衝鋒,結果卻是未能考中。儘管如此他的才氣已傳到了當時的內閣首輔李東陽耳中,後者在聽說他未能考中進士後卻說:”這次未能考取功名,下次必定高中狀元“——注意:李東陽說的是下次不僅會考中而且是考中狀元。李東陽甚至以當朝一品大員的身份親自請王守仁為下次科考作了一首狀元賦,王守仁提起筆來一氣呵成。當朝廷高官們看到這首狀元賦時愛才者讚歎不已,嫉妒者則紛紛議論:倘若下次王守仁當真中了狀元必定目中無人。然而這一切爭論在三年後戛然而止,因為王守仁再次落第。他那位狀元出身的父親以為兒子兩次落第必受打擊,於是安慰他:”此次不中,下次努力就能中了“。誰知王守仁竟笑著回答父親:”你們以不登第為恥,我以不登第卻為之懊惱為恥”。

到了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二十八歲的王守仁在禮部會試中舉南宮第二人,賜二甲進士第七人,觀政工部,後授刑部主事。王守仁任刑部主事期間在江北等地決斷囚獄,然而不久之後因患病而歸鄉。到了弘治十七年(1504年),他又被重新起用為兵部武選司主事。王守仁這次升遷後不久弘治皇帝朱祐樘就駕崩了,朱祐樘的獨子朱厚照理所當然地繼承了皇位,長期侍奉在朱厚照身邊深得其寵幸的宦官劉瑾升任司禮監掌印太監。朱厚照繼位之初嬉遊玩樂、縱情聲色,劉瑾趁機專擅朝政並同馬永成、高鳳、羅祥、魏彬、丘聚、谷大用、張永一起號稱“八虎”,一時間人們竟稱其為“立皇帝”,稱朱厚照為"坐皇帝"。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冬劉瑾擅自以皇帝的名義逮捕南京給事中御史戴銑等二十餘人。這時的王守仁絲毫不避諱劉瑾的權勢,執意上疏營救,惱羞成怒的劉瑾將其杖打四十後發配至貴州龍場(貴陽西北七十里,修文縣治)當龍場驛棧驛丞。事實上劉瑾並未打算就此罷手——他早已暗中派人在路上追殺王守仁,王守仁通過偽造跳水自盡而躲過一劫。逃過追殺的王守仁暗中到南京面見父親王華,王華對他說:“既然朝廷委命於你,就有責任在身,你還是上任去吧。”王守仁於是聽從父親的建議前去貴族龍場赴任。

當時的貴州龍場是經濟文化較為落後的地區,不過也正因為如此才使王守仁得以暫時脫離波橘雲詭的政治漩渦,在這儘管困難但卻難得的安靜環境下王守仁結合歷年來的遭遇日夜反省。終於在一天半夜他突然頓悟到:心是感應萬事萬物的根本,由此提出心即理的命題。所謂“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後世將他這一頓悟稱之為“龍場悟道”。隨後王守仁在龍場寫出了《教條示龍場諸生》,正式提出“心外無理,心外無物”的理論。當地諸生多有對此不解者,於是紛紛前來請教:南山裡的花樹自開自落,與我心有何關係?他回答說:“爾未看此花時此花與爾心同歸於寂。爾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爾的心外。”正德四年(1509年)閏九月王守仁謫戍期滿,復官廬陵縣(今江西吉安)知縣。次年八月劉瑾被楊一清聯合宦官張永設計除去,十二月升任南京刑部主事。正德六年(1511年)王守仁隨即被召入京,歷任吏部驗封司主事、署員外郎、吏部文選司主事。正德七年(1512年)他歷任吏部考功司郎中、南京太僕寺卿。正德九年(1514年)升任南京鴻臚卿。

正德十一年(1516年)八月在對王守仁的才能賞識不已的兵部尚書王瓊推薦下王守仁被提拔為都察院左僉都御史,巡撫南(安)、贛(州)、汀(州)、漳(州)等地。王守仁要巡視的這些地區並不安寧,而是盜賊蜂起之地:謝志山佔領橫水、左溪、桶岡,池仲容佔領浰頭頭,各自稱王,與大庾的陳曰能、樂昌的高快馬、郴州的龔福全等遙相呼應,攻佔、剽掠各處府縣。而福建大帽山的盜賊詹師富等又起兵。前任巡撫文森託病去職。謝志山聯合樂昌的盜賊奪取大庾,進攻南康、贛州,贛縣主簿戰死。王守仁到任後深知官府內部存在盜賊的耳目,於是責問年老而狡黠的僕役,僕役渾身哆嗦不敢隱瞞,如實坦白。守仁赦免了他們的罪過,讓他們偵探叛軍的情報,守仁因此掌握了盜賊的動靜。隨後他傳檄福建、廣東會兵一處,首先討伐大帽山的盜賊。王守仁用兵“詭異”、獨斷,素有“狡詐專兵”之名。正德十二年(1517年)正月王守仁親率精銳在上杭屯兵,先假裝撤退,然後出敵不意進攻,連破四十餘寨,斬殺、俘獲七千多人。隨後他向朝廷上疏稱:因權力太小而無法命令將士。經王瓊上奏後朝廷給了王守仁旗牌,可以便宜從事。七月王守仁進兵大庾。十月又克左溪、橫水,破巢八十四,斬殺、俘獲六千多人。戰爭結束後在橫水設置崇義縣。隨後師還贛州,討伐利頭的盜賊,斬殺兩千多人。王守仁率領書生和偏裨蕩平為患數十年的盜賊,附近的人都驚呼守仁是神。

正德十四年(1519年)六月十四日江西寧王朱宸濠發動叛亂。當時的正德皇帝朱厚照下旨御駕親征,然而滿朝文武大臣早已驚慌失措,唯獨王瓊自信滿滿地聲稱:“王伯安在江西,定會擒獲叛賊。”當時王守仁正準備前往福建剿匪,行至江西吉安與南昌之間的豐城時得知了寧王叛亂的消息,於是立即趕往吉安募集義兵。王守仁一眼洞悉了寧王朱宸濠的戰略意圖就是順長江東下直取南京,如果作為留都的南京一旦失守將使北京朝廷在政治上處於極其不利的境地。此時王守仁在剿匪工作初見成效的情況下已將兵符上交兵部,這時他手中並無調度兵馬之權,在當地地方官的協助下王守仁在袁州(今江西宜春)聚集各府縣士兵,同時徵調軍糧、製造兵械船隻。王守仁假裝傳檄各地至江西勤王,在南昌到處張貼假檄文迷惑朱宸濠,聲稱朝廷派了邊兵和京兵共八萬人,會同自己在南贛的部隊以及湖廣、兩廣的部隊合計十六萬之眾準備進攻寧王的老巢南昌。為爭取時間集結軍隊,又寫蠟書讓朱宸濠的手下李士實、劉養正勸朱宸濠發兵攻打南京,又故意洩露給宸濠。此時李、劉二人果然勸朱宸濠進兵南京,朱宸濠在疑惑之下始終按兵不動。等了十多天後朱宸濠才得知朝廷根本沒有派那麼多的兵來,深感上當受騙的朱宸濠這才出兵順江東下攻克九江、南康(今江西星子)兩城,進逼安慶。然而這時王守仁已集結起八萬平叛軍直搗寧王的老巢——南昌,在這樣的局勢下朱宸濠不得不回援南昌。當時有人建議王守仁前去解救安慶,他拒絕道:”如果救安慶,勢必與寧王主力相持江上,而南康和九江的敵人就會乘虛攻我後背,使我們腹背受敵;而我們直搗南昌,南昌守備空虛,我們的軍隊銳氣正足,必可一舉而下;寧王必定回救,到時我們迎頭痛擊,肯定會取勝。“後來的事實果然如王守仁所料——回援南昌的寧王軍隊在鄱陽湖和王守仁的軍隊決戰,在經過三天的激戰後寧王戰敗被俘,至此歷時35天的寧王叛亂宣告結束。

據說王守仁曾築室於會稽山陽明洞,因此自號陽明子,人們稱其為陽明先生,”王陽明“這一稱呼就這樣不脛而走。時光流轉到1905年,這一年新興的東洋彈丸小國日本戰勝了縱橫歐亞的”北極熊“,這被譽為近代史上亞洲黃種人第一次戰勝歐美白人的戰爭。在日俄戰爭的慶功宴上有人問日俄戰爭中對馬海戰的指揮官東鄉平八郎:“東鄉大將,您的戰法出神入化,能告訴我們您師承何處嗎?”東鄉平八郎從自己的衣服裡拿出一塊牌子,只見上面寫著:一生俯首拜陽明。王陽明雖只是一介書生,但卻以一己之身在未得朝廷授權之前募集義兵並率兵平定寧王朱宸濠叛亂以及江西地區的各路匪患,真正可謂是文武雙全。那麼王陽明何以能做到文武雙全呢?原因就在於他的陽明心學提倡知行合一。王陽明從不提倡所謂“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坐而論道,而是提倡為解決實際問題而學習,他少年時就曾遊歷燕山長城等地,對明朝的邊防局勢有很清晰的洞見,被貶龍場使他直接和底層人民接觸,相比朝中權貴他很瞭解老百姓真正需要的是什麼。當大明王朝的其他讀書人都在以寫八股文為榮的時候他卻對整個大明王朝的吏治、民生、邊防等各種問題思索出了一系列對策。

事實上陽明心學是對宋明時期一度流行的程朱理學的一種揚棄。程朱理學在當時的特定歷史環境下也自有其價值和意義,但程朱理學最大的缺陷在於忽視人們的內心感受,最為後人詬病的當屬那句“餓死事小失節事大”,所以程朱理學就成為了魯迅先生口中“吃人的禮教”——為維護封建專制的統治秩序完全不顧及人命。陽明心學在某種程度上也繼承了程朱理學的部分理念,但卻旗幟鮮明地提倡人性解放。事實上明末清初江南地區出現所謂資本主義萌芽以及一大批戲曲小說紛紛問世,西方人將其稱之為東方的文藝復興,而這場東方的文藝復興的思想源頭其實就是陽明心學,陽明心學所提倡的人性解放使人們不再避諱逐利之心和男女愛情。當陽明心學流傳到海外後其實是產生了重大影響的,尤其是在日本——陽明心學所提倡的人性解放理念和知行合一的學習態度被日本人發揚光大,他們用思想的自由換取行動的自由,他們無拘無束毫無顧忌地改造著自己的國家,他們學習一切先進的政治理念、經濟制度、兵法韜略,所以他們對王陽明格外崇拜,可以說沒有王陽明的思想影響也許日本近代史回和我們今天看到的很不一樣。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王陽明當然牛啦,因為大明三百年,他可以稱為明朝一哥。

要說職位政績,他比不上張居正。要比武功,他又沒有戚繼光出名,要比藝術,他也比不上唐伯虎,論為官典範,他也沒有海瑞的名頭響。論力挽狂瀾,不如於謙。

那為啥他是明朝一哥呢?

看後來人對他的評價,明朝三大才子之一徐渭說:王羲之‘以書掩其人’,王守仁則‘以人掩其書’

世間兩個老王,我第一服王羲之,他是書法好,好到讓人忘記了他的人品也是極佳,第二服王守仁,他的人品好到讓人忘記了他的字也好。

張岱說:陽明先生創良知之說,為暗室一炬。

天不生陽明,萬古長如夜。

他明朝一哥的名頭,大概源於魏源:陽明先生以道德之事功,為三百年一人。

到了近代,推崇王陽明的人就更多了,孫中山到日本玩了一圈,他就發現一個現象,日本能夠搞明治維新,其中的思想基礎就是我們中國的心學,這個心學就是王陽明搞的,其中最核心的內容就是知行合一。

這有沒有根據呢,有啊,日本東京大學的博士高瀨武次郎就說:我邦陽明學之特色,在其有活動的事業家,乃至維新諸豪傑震天動地之偉業,殆無一不由於王學所賜予。

日本海軍元帥東鄉平八郎的腰間掛一小牌,上寫:大王叫我來巡山。不是,是:一生低首拜陽明。

那王陽明為什麼這麼牛呢?

主要他在文人的三大修為,人生三大目標上達到了頂點。

這三大目標是升官發財死老婆?別開玩笑了,衝這些目標去的,是拋棄同齡人,招呼都不打的傢伙。

文人的三大目標是立言,立德,方功。

立言,就是你要有思想傳世,百年以後,人家還能記得你說的話,那王陽明創心學,提出知行合一,這可以說是一大創新,現在還具有指導意義,算是達到了立言這個目標。

立德就是成為道德楷模,樹立德業,那王陽明當然也是啊,他一生都堅持自己的人生價值觀,從來沒幹缺德事。

最後立功最難,而且跟上面兩個衝突。因為立功往往要不拘小節,不拘小節的時候,走偏一點,就會失德,比如東漢有一個段熲,他是東漢名將,平定叛亂,但殺氣太重,總共殺了數十萬人,那就是失德了,所以他功高而德不高。

而且你要立言,鑽研學問的話,也通常沒法立功,沒時間啊,而且這種學問家往往比較迂腐,常成為思想上的巨人,行動上的侏儒。這種人就更多啦,大學問家往往沒有什麼實務型功勞,但王陽明卻是另類,他首先在江西平叛,玩點小招,就把江西的民變給平定了。更大的是平定了寧王朱宸濠的叛亂,這其中,王陽明把知行合一發揮到了極致,幾乎是單槍匹馬平定了一場大叛亂。

這當然就了不得啦,所以,王士禎表示:王文成公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絕頂。

三項全能冠軍,明朝第一流人物是也。


腦洞歷史觀


王陽明有多牛?很多人提到王陽明,都喜歡說他平定寧王叛亂的事蹟。但是領兵打仗只是他的業餘愛好,不算什麼大不了的,跟他在哲學上的成就比起來,不值一提。看了這篇回答,你就知道陽明心學到底說的是什麼了。

那麼,王陽明在哲學上的貢獻是什麼呢?這要先從朱熹說起。

在王陽明之前,朱熹的學說統治著中國的思想界。朱熹認為,世界有一個統一的本原,那就是理。理和氣(物質)結合,生成天地間的萬事萬物。因此每一件事物中都有理,理是事物的運行規律。人類社會的理就是倫理道德,如仁義禮智信、忠孝節義等等。

那麼,人要如何去認識理呢?朱熹認為要“格物致知”,也就是研究每一件事物的理。研究得多了,總有一天會豁然貫通,認識到全部的理,此時這個人的所作所為就無不符合道德規範了。在沒有認識到全部的理之前,人必須研究儒家經典,按照儒家先賢的教導去做事。


王陽明一開始也是相信朱熹的,所以他去對著竹子坐,格竹子的理,一連格了幾天幾夜,不但沒格出理來,反而病倒了。這就是“亭前格竹”的典故。從此王陽明開始懷疑朱熹的理論。

後來王陽明因為上疏彈劾劉瑾,被貶到貴州龍場的荒蠻之地。在龍場,王陽明苦苦思索如果是聖人到了這種境地該怎麼做。終於有一天,王陽明大徹大悟,說:“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他意思是,倫理道德全在我心,朱熹把事物的客觀規律與倫理道德混為一談,是穿鑿附會。從此王陽明建立了陽明心學。

陽明心學的核心是“心即理”。王陽明認為,每個人的內心都知善知惡,知是知非,這就是良知。人類社會的倫理道德,都是從良知發展來的。

比如,每個人都知道要孝敬父母、友愛兄弟,知道夫妻要忠誠、朋友要誠信,每個人見到小偷在偷東西,第一反應都是要制止他,這就是心中之理,這就是良知。

有一次,王陽明的手下抓到一個盜賊,王陽明讓他脫衣服,脫到只剩一條內褲時,盜賊不願意再脫了。王陽明說:“你雖然當了盜賊,但也知道當眾赤身裸體是羞恥的事情,這就是你的良知。”可見良知人人都有的。

但是,每個人心中不止有良知,還有私慾,私慾會遮蔽良知,使人不再按照良知去做事。王陽明認為,要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就要切實按照自己本心的良知去做每一件事,在事上磨練自己的心,久而久之,心裡就一片光明,再也沒有私慾了。

陽明心學否定了道德的教條對人的束縛,讓人依照自己的本心去做,起到了思想解放和個性解放的作用。王陽明之前,人人都尊朱熹,王陽明之後,心學遍及天下,深刻影響了晚明的社會思想。這是王陽明對中國哲學做出的貢獻。

當然,王陽明的傳人也產生了一些弊端,但是正如黃宗羲所說,陽明心學本無弊端,都是他的傳人後學們空談心性,不肯去踏實做事,才產生的弊端。



夢露居士


王陽明有2個非常牛地方,是前人、後人都無法比擬的。

1、文人之身,領兵作戰,用時43天,以1.5萬人馬滅掉20萬人的造反王爺

自古以來,領兵作戰打勝仗的多了去了,曾國藩就是超牛的一個人。乍一看,王陽明比不了曾國藩,帶的兵不如人家多,打的仗也不如人家厲害。

但曾國藩打仗是打“呆”仗,到了一地方,先挖壕溝、紮營寨,步步為營,打一場仗能打2年。而且兵力上至少沒有太大差距,10萬對10萬,或者5萬對10萬。

但王陽明不是,王大師不僅超級神速,僅僅用43天就平掉了一場可能“滅國”的王爺造反。而且,在兵力上更是1.5萬對20萬,差距是1:13。這速度、效率、兵力差距在歷史上也是沒誰了。就衝這點,王陽明在不僅在明代是奇人,在古代更是能留下一筆的人。

2、王陽明獨創“心學”,門生遍佈天下

自古以來,能算的上是一個學派的,基本是都是很厲害的人,比如孔孟的儒家、墨子的墨家、法家、縱橫家等等,都是一個學派。

但自從先秦百家爭鳴以後,基本上就沒什麼人開山立派了,頂多就是宋朝的程朱理學。所以,朱熹、程頤才是一代大師。

但王陽明也是大師,明代在學術圈裡能算的上的也就王陽明瞭,一人開創了“心學”。所以,有人稱王陽明為“明朝一哥”,這稱呼不是白來的,王陽明的確夠的上這個稱呼。他的門生更是遍佈天下,上到王爺、一品大員,下到普通老百姓,更是數不勝數。

所以,不管是論“文治”,還是論“武功”,王陽明都是明代的超級牛人。哥表示,很佩服王陽明!

我是千城,就是那個要讀完1000本書、走過1000座城的男人。

歡迎留言說出你的想法。公眾號:千城撩書。一起打開新的世界!

千城Slash


在中國的思想界自古以來有四座豐碑——孔孟朱王,其中“王”就是王陽明。

1905年,日本大將東鄉平八郎率領日本海軍,大敗俄國艦隊,取得東亞的制海權。天皇為其舉辦慶功宴。

在眾人的一片讚譽聲中,東鄉平八郎舉起一塊腰牌:一生俯首拜陽明。

1917年,一位湖南書生在讀過陽明書後,揮筆寫下一篇《心之力》,發出來對這個世界的一聲問候。

還是1917年,一位浙江青年在讀罷陽明書後,虎軀一震,將自己的名字改為“中正”,字“介石”。

王陽明在去世400年後,還讓中外英雄俯首。

1472年,在浙江餘姚出生了一位嬰兒,取名“王雲。”

但是很奇怪,這個孩子到5歲時還不會說話。有一天,一位雲遊道士路過,摸著王雲的小腦袋說:“還孩子,可惜父母不懂事,在名字裡把你的志向給洩漏了。”

王雲的父親王華聽說後,給他的孩子改名叫“王守仁。”

說來也怪了,王守仁改名之後,很快就開口說話了。

1482年,王家祖墳上冒青煙了,王華居然高中狀元,被授予翰林院修撰的官職。

他們一家就從浙江餘姚舉家搬到北京,順利拿下北京戶口。

當他們路過鎮江時,一幫文人聽說狀元全家來了,於是就想見識一下狀元的學問。這時王守仁站了出來,吟詩一首:

金山一點大如拳,打破維揚水底天,醉倚妙高臺上月,玉簫吹徹洞龍眠。

鎮江文人還以為是王家準備好的,於是臨時出題,讓他以“蔽月山房”為題,再寫一首詩。王守仁稍微想了想,張口就來:

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於月。若人有眼大如天,還見山小月更闊。

還是難不住這個小孩,眾人這下都服了。

到了大城市北京,王守仁開始接受正式的“九年義務教育。”

12歲時,他在課堂上問先生:“人生何謂第一等事。”這個老師說:“就得像你老子一樣,考科舉、當狀元。”

對於這個回答,王守仁不認同。他說:“人生當做聖賢。”

太狂妄了。

15歲時,他還是沒有成為聖賢,就寫了一封信,請父親交給皇上:“我寫了一封意見書,只要給我5萬人馬,我就能橫掃草原。”

王華沒傻,反手給了他一個大嘴巴子。

王華想:“這麼下去不行啊,得趕緊給他娶個老婆。”於是,就給他的一位江西朋友下聘禮,求娶他的女兒。王守仁只得在17歲那年,前往江西結婚。

要說牛人就是牛人,永遠與眾不同。

別人結婚都恨不得趕緊洞房花燭,他倒好,跑去跟一個道士聊天了。兩人越聊越High,竟然忘記結婚這回事了。

這件事,迅速傳遍了南昌城,吃瓜群眾都說:“真是個異人。”

在那個年代,朱熹是天下第二大聖人,僅次於孔子。

結婚後,王守仁專心學習朱熹的學問——格物致知。意思就是:你必須專心學一門技藝,把它徹底弄明白,在學習另一門。這樣一門一門的學下去,總有一天能夠融會貫通,這樣你就成聖賢了。

王守仁很專心的學習。

他從家中的竹子開始學。他就在那劈、砍、掰、看,要徹底弄清楚竹子的道理。但是過了七天,他始終沒有明白竹子裡有什麼道理。

王守仁的內心受到了成噸的傷害:“看來聖人說的也不一定對。”

這就是哲學史上的“守仁格竹。”

從此以後,他做聖賢的夢想就此破滅。他除了考科舉以外,只迷戀五件事:任俠、騎射、詞章、神仙、佛事。

1499年,王守仁考中進士,做了一個正六品的小官。

不規矩的人,在官場上也不規矩。當時正德皇帝和劉瑾等太監們打得火熱,敗壞朝政。1506年,戴銑、薄彥徽等人上書皇帝,要求嚴懲劉瑾一夥,結果反被打入死牢。

出於正義的立場、內心的嚮往,王守仁冒死上書:儘快釋放無辜人員。

理所當然的,王守仁被打的屁股開花,貶到貴州去當一名招待所所長。

當年的貴州,可不是現在的旅遊勝地。那裡的人聽不懂中原的語言,能聽懂的都不是好人:犯事了,跑路過去的。

王守仁來到這裡後,沒有氣餒、沒有悲傷,而是努力和當地人融合在一起。他把中原的文化、習俗,帶到了落後的山區。

常言道:無官一身輕。

王守仁在這裡,再也不用操心功名利祿的瑣事,而是徹底放寬心態,感受這個世界的真諦。

終於在一個夜晚,他放聲長嘯:“我明白了,聖人的道理都是出自本心,根本不必在外界求取。”

這就是著名的“龍場悟道。”

王守仁的道,是“心之道。”

意思就是:我們都具有一顆本心,這是我們生命的源泉。不論學習、交友、辦事、感情,都是由這顆“本心”在判斷、分析、決定。

所以聖人的道,原本就存在於每個人的心中。“吾心即道”,就是“聖人之道。”

中國哲學中的“心學”,就此誕生。

這門學問的出現,也使得王守仁能夠與孔孟、朱熹並列,成為永垂不朽的一員。

這樣的成就,是歷代帝王、名將、大臣都達不到的。任你權利滔天、任你殺人遍野、任你財富滿堂,都不過時人死如灰、過眼雲煙。

唯有學問,才永恆。


溫乎


牛人的世界很精彩

“人分三六九等,肉分五花三層”。

儒家對於人的最高境界,有三不朽之說,也就是《春秋》中魯國叔孫豹所說的: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能做到這三點就死而不朽。

上下五千年中華歷史,誰做到了三不朽呢?只有兩個半人,分別是:孔子、王陽明和曾國藩(半個)。

你說王陽明牛不牛,他又牛在什麼地方呢?

咱先從金字塔的底層——立言說起。

王陽明有個《傳習錄》,取自《論語》中的“習不傳乎?”,洋洋灑灑6萬多字,把陽明心學講的透透徹徹,其中金玉良言,處處可見,比如最有名的四句教:“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多少人為之註解,為之傾倒。王陽明將他的思想記之於文,傳之於世,給人以啟迪和鞭策,在立言一項上可以給個99分(丟的那一分是聖人謙虛,月滿則虧嘛)。

再說說立功。

說俗一點就是成功學,這也是王陽明最為我們這些俗人所稱道的。有時候,我也在想,如果王陽明沒有取得這些事功,他還會像今天這樣火爆嗎?

他立了哪些功呢?主要是書生帶兵,平定叛亂。

1516年,他得到兵部尚書賞識,巡撫贛州、漳州等地,當時這些地方盜賊蜂起,為禍數十年,地方官都無能為力。老王一到,一年時間全部搞定,當地人稱他是“男神”。

1519年,寧王朱宸濠作死發動叛亂,朝中大臣都震驚不已,而老王出馬,35天又搞定,生擒寧王。

要知道,他可是個書生啊!他咋做到的呢?有學生問過他,你帶兵有啥訣竅啊!王陽明說,哪有什麼訣竅,我只是努力做學問做到了家而已啊!

最後說說立德。

成就大的人,私德不一定好,甚至公德也不一定好,這個比較常見。

王陽明立起的德,是大德,他開創了心學,提出了“致良知”、“知行合一”的理念,認為人人心中都有一個聖人,我們凡人只是良知被惡習和慾望所遮蔽而已,因此,要下功夫發現本心,體悟良知。

同時,要知行合一,不能口中念著聖賢書,身上行著禽獸事。既要“心裡明白”,更要“見諸行動”,如果兩者脫節,那就是“兩面人”。

王陽明立德立功立言都沒的說,中國人崇拜他的不在少數(比如老蔣),在日本他還有很多粉絲,他的墓還是九州大學岡田武彥發起修復的(實在讓我們汗顏啊)。

他到底有多牛,就看你瞭解他有多深了。


飲水君


王陽明到底有多牛,那可就得好好說道說道了。

通常牛人、偉人出生都會有很多奇怪的現象,就讓我們來看看書中是怎麼介紹我們的陽明先生的吧:他的母親懷孕超過十個月才分娩,在他誕生之前,他的祖母夢見天神衣緋玉,雲中鼓吹,抱一赤子,從天而降,祖父遂為他取名為“雲”,並給他居住的地方起名為“瑞雲樓”。出生後,5歲仍不會說話,但已默記祖父所讀過的書。有一高僧過其家,摸著他的頭說“好個孩兒”。夠神奇的了吧,是的,確實很神。 這都不足為怪,我們也知道,所有的神人鴻蒙開篇之始都會有諸如此類的描述,這隻能說明這個孩子確實是承載著整個家庭或者是其他什麼人的偉大使命吧。



我們要說的陽明先生,真正牛的地方是他生平的所作所為,跟出生前沒什麼關係。 他從小就志存高遠,心思不同於他人,一次課堂上的探討,他竟認為科舉並不是第一頭等大事,真正最要緊的是讀書做聖賢之人,這不禁讓我想到了我們敬愛的周總理:不為功名,為國之崛起也。 後來的人生中,他作為朝廷官員於正德年間評定為患江西數十年的民變禍亂,以及寧王朱宸濠叛亂,更在嘉靖年間平定西南部的叛亂和盜賊。 然而牛人命運皆多舛,不出意外定是大起大落。沒關係,陽明先生曾說:大家皆為不得志而羞恥,而我卻為自己因為不得志懊惱而羞恥。是的,他不是常人。



我們現在很多人對於陽明先生的瞭解首先知道的應該還是他的思想學說:陽明學,也稱心學,是儒學的一門學派。他提倡的知行合一,在知行的關係上,他強調要知更要行,行中有知,知要表現為行,不行則不能算作真知,二者互為表裡不可分離。在明朝中晚期是主流學說之一,據說後傳與日本,對日本及東亞都有較大影響。


王陽明,原名王守仁,是明朝中起註明的軍事家,思想家,教育家和書法家。太牛了!


夢歸秦淮


王陽明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將自己開創的思想親身付諸實踐,並證明其完全切實可行的思想家,他在立言、立德、立功上近乎完美的不朽功勳,完全可以說是神一樣的存在,以“奇人”或“牛人”這樣的世俗化語言形容他,確實有失恭敬。做為個人終身的精神導師,我不想證明他有多“牛”,這樣的用詞有違自己對他的精神崇仰,因此本文只是簡單地介紹一下偉人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分享給同樣熱愛他的朋友們。


王陽明所處的時代,統治了中國幾千年的儒家思想已經完全進入書齋式的聖學研究,類似於我們今天的肢解式課文分析,並由此步入純理論層面的程朱理學,官方的科舉考試嚴格遵循程朱理學的標準答案,不能有任何逾越,而王陽明以思想解放為主導的實用主義心學自然被排斥在官學之外。進入現代以後,中國思想界完全由唯物主義哲學觀一統天下,王陽明心學思想因濃厚的唯心主義色彩而受到多方批判。所以,王陽明的心學思想長期被排斥在中國社會主流文化之外,但這並不阻礙其思想持久的影響力。


哲學思考自有人類以來從來就沒有停止過,物質與精神誰是第一性這一根本性的終極問題,始終困擾著自有人類以來的所有哲學認識活動。針對這一終極思考,王陽明給出的答案是“心即理”,他認為萬事萬物都離不開一個“理”,這個理不是客觀存在,而是主觀認知,沒有主觀認知,所有的客觀存在都是沒有意義的,就像他在17歲的時候很莽撞地坐在竹林裡“格竹”一樣,七天七夜後,客觀存在的竹子依然是竹子,而主觀認知的自己差點送了命。

“格竹”的失敗使他意識到程朱理學要求“格物致知”以達到“窮物理”的目的,過於強調客觀存在了,改變人的不是客觀存在的竹子,而是人本身。所以,“龍場悟道”後,他開始主張“心外無物”、“心外無理”,所有的客觀存在都是主觀認知的結果,要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客觀存在才有真實的意義,並由此發展出“知行合一”的思想,從此走上了一條實踐之路。


拋開對世界本源這樣的宏觀認識問題,從微觀層面來說,王陽明的心學完全不同於一般的純理論認識,而是有著很強的可操作性,因為微觀世界廣泛存在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活動,從本質上講反映的就是人的心理活動,王陽明的心學其實就是一門很高級的心理學,而且有著很深的科學意義。所以,當王陽明以白面書生的身份指揮一群烏合之眾,無論是平叛職業軍人的造反,還是佔山為王的土匪,都能無往而不勝,根本原因就在於“我心不動,隨機而動”的高級心理學在實踐層面的應用。任何人只要能完全掌握了王陽明心學的精髓,從事政治就是一個很高明的政治家,從事經濟就是一個很成功的實業家,從事軍事就是一個很厲害的軍事統帥,這一點不僅被他自己所證明,也完全被後世的推崇者所證明,曾國藩、毛澤東等一代偉人,無不受其思想的深刻影響;尤其是深受王陽明思想影響的日本,處處可見王陽明的影子,每一個遊客到了日本,在很微小的層面都能體驗到十分體切的服務,就在於日本深得王陽明心學精髓的體現!


龍支子


明代奇人王陽明,心學的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釋道,而且善於統兵作戰,經常聽各種學者誇明代奇人王陽明是個牛人,王陽明到底有多牛?沿著王陽明的成長曆程我們一起來看看:


1,出生的家庭就很牛


王陽明的一生確實非常牛,首先他出生的家庭就是個名門望族_牛人世家,傳說他的祖上可以追溯到晉朝王義之書聖,父親是當朝當紅狀元郎王華,王陽明很好的遺傳了他父親的基因。


通常牛人、奇人出生都會有很多特別的現象,拘傳他的母親懷孕超過十個月才分娩,在他誕生之前,他的祖母夢見天神抱著一赤子,從紅雲天端而降,祖父遂為他取名為“雲”,並給他居住的地方起名為“瑞雲樓”。



出生後,他5歲還不會說話,有一高僧過其家,摸著他的頭說“好個孩兒”,故祖父給他改名“守仁”,“陽明”是他的號,從那以後他才開口說話,夠神奇的了吧!這一傳說或許說明王陽明確實是承載著一些偉大的使命而來的吧!


2,少年立志就很牛


王陽明從小就志存高遠,心思不同於他人,一次課堂上的探討,他竟認為科舉並不是第一頭等大事,真正最要緊的是讀書做聖賢之人。


然而牛人命運皆多舛,他也大起大落幾次,考個進士都考了三次才中。幾經磨難,王陽明卻說:大家都是在為不得志而羞恥,可我卻為自己因為不得志懊惱而羞恥。是的,他就是個這般不同尋常的牛人。


3,鑽研精神,就很牛。


王陽明曾去拜訪婁諒,婁諒跟他講了朱熹的“格物致知”,他聽了之後,十分開心,就開始鑽研朱熹的書,為了理解朱熹的理論,王陽明格了七天的竹子,但是沒有一點收穫,反而生了場大病,這個就是著名的“守仁格竹”。


王陽明剛開始很相信朱熹的論說,通過這次他便把朱熹之道放下了。開啟了自己的心學研究。



4,三大正道很牛:


1,)龍場悟道,心即是理的人生論


公元1506年,王守仁得罪了劉瑾,就被貶到貴州龍場驛棧那邊當驛丞,他到龍場那裡得到新的領悟,史稱龍場悟道。王陽明終於明白:“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王陽明在這指出,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這就是理,也是良知。


2)知行合一的認識論


知行合一,知與行沒有先後之分,都是一起出發一起消失。致良知,人所有的行為最終是要回歸到內心的,所以在做出任何行為之前以良知致之,方能在最後不愧於心。


因此王陽明認為,應該本著自己的良知去對待每一件事物。比如你知道對父母應該孝敬,那就去孝敬父母,這就是“格物”。在格物的過程中,內心的塵埃會被慢慢擦去,良知會達到極致,就像明鏡一般明亮,這就是“致知”,也就是使良知達到極致,也就是知行合一。


3)天泉證道,致良知的修養論。


與兩個學生在天泉橋上辯論最終得出:“王門四句教”: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5,三大軍事行動很牛,都巧用功心術完勝


1)平定江西盜賊流寇


正德十二年,王陽明帶兵平定江西為患數十年的盜賊,江西山賊數萬都被消滅。


王陽明用兵出名就在於其用兵奸詐,獨斷,不管對方比自己人多多少,最後他都會利用一些攻心戰略取勝。


2)平定寧王朱宸濠叛亂


正德十四年寧王朱宸濠發動叛亂,王陽明一共只花了35天就打敗了他,最終寧王朱宸濠兵敗被俘,策劃了近二十年的叛亂王陽明僅用了三十五天就給平定了。王陽明是不是打仗也很牛!



3)思田告捷


嘉靖六年,王陽明總督兩廣,成功的利用心學,很輕鬆的平定了思恩、田州的民族首領盧蘇、王受的造反。


遺憾的是,思田告捷後,王陽明便一病不起。


死時留下遺言: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王陽明在立德、立功、立言上皆居絕頂,成就‘’真三不朽‘’,實現了古今聖賢的最高人格理想。他的《傳習錄》等都是引領人類智慧的書籍。這樣看下來,是不是覺得王陽明確實很牛啊?!


我們還是去多讀多體會牛人王陽明的心學,修煉強大的人生智慧,力爭做個現代版的牛人吧!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大家好,我是歷史的天空history,一個歷史愛好者,淺讀過《二十四史》,追過多年曆史小說。喜歡的請關注或點贊,謝謝。

王陽明這個名字在普通人眼中名聲似乎並不大,大部分人對他的瞭解也只是歷史課本中的短短一頁,只知道他的儒家心學的創始人。

那麼,真正的王陽明到底地位有多高,有多厲害呢?

我認為,王陽明的成就主要分為兩方面。

首先是王陽明當官在政治以及軍事方面的成就。

王陽明在弘治十二年(1499年)中進士,歷任刑部主事、貴州龍場驛丞、廬陵知縣、右僉都御史、南贛巡撫、兩廣總督等職,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

而他最為人稱道的就是文武雙全,作為文人,帶兵打仗也很強。

正德十二年,王陽明帶兵平定江西為患數十年的盜賊,江西山賊數萬都被消滅。

正德十四年寧王朱宸濠發動叛亂,王陽明一共只花了35天就打敗了他,寧王戰敗被俘。

嘉靖六年,王陽明總督兩廣,很輕鬆的平定了思恩、田州的民族首領盧蘇、王受的造反。

王陽明嘉靖年間被封為新建伯,隆慶年間追贈新建侯。縱觀明朝中期,王陽明也是唯一一個被封爵的文官。

如果只是這樣,那麼王陽明最多也就是于謙、孫承宗、孫傳庭差不多。但王陽明更偉大的成就還在另一方面,那就是學術地位。

王守仁是心學的集大成者,甚至與孔子(儒學創始人)、孟子(儒學集大成者)、朱熹(理學集大成者)並稱為孔、孟、朱、王,被稱為儒家四聖之一,可想而知他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

而王守仁的學說思想王學(也就是王陽明心學),是明代影響最大的哲學思想。他的學術思想不但在中國後世傳播廣泛,同時也傳播到了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影響了整個東亞文化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