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藥,是要吃一輩子的

北京東單九號院,是著名的北京協和醫學院的所在地。百年來,從這裡畢業的莘莘學子,已成為中國醫學界的脊樑。現在,他們又彙集在這裡,為每一位中國老百姓,用平實簡單的語言,做負責任的醫學科普。

有些药,是要吃一辈子的

小李得了甲減,醫生開了甲狀腺素——

每天吃藥,一個月以後你會感覺好多的。

醫生

有些药,是要吃一辈子的

小李

這藥要吃多久?

每天吃,一直吃!

啊,這藥要吃一輩子哪?!

老李高血脂,吃藥三月後複查,血脂正常啦!老李拿著這化驗單,跟小時候拿了100分的考卷一樣高興——

有些药,是要吃一辈子的

老李

這藥真有效,我的高血脂治好了,這下可以停藥了吧?

那哪行?降脂藥得一直吃。

啊,這藥要吃一輩子呀?!

我的病人大部分是美國白人,華人屈指可數。跟美國人比, 華人對治療的期待很高,同時又不太信任醫生。他們更傾向於要求醫生能“治斷根”,就是把病徹底治好。斬草除根的道理我懂啊,可是有些草一旦纏到身上了是拔不了根的。像冠心病,可以放支架,或搭橋,做完手術,後續的藥物治療是非常重要的,而且不保證下一次心梗什麼時候發生;甲減病人,甲狀腺濾泡細胞都凋亡了,不能分泌人體代謝必須的甲狀腺素了,就得要常年補充;就算癌症病人,最近十年免疫治療藥物突飛猛進,也就是把以前的絕症變成了個需要定期吃藥的慢性病。能根治的疾病有沒有?當然有。最典型的例子,是細菌感染用抗生素治癒,得了闌尾炎把闌尾割了就好了。所以抗生素和現代手術技術是拯救人類的兩大發明。

過去的人,人均壽命就是40多歲,乾隆皇帝活到89歲才去世那是特例。那時侯的人,最常見的死因是感染和營養不良,這兩者現在都是可以根治的。現在的人呢,活到乾隆這歲數也不罕見。隨著年齡增加,一堆退化性疾病來了,這些病是難以根治的。哪怕你去協和醫院,或者去美國梅奧診所,很多病,就是沒法治癒的,甚至是根本沒法治的。

以後越來越多的人早晚要面對這個現實:你現在要每天吃藥了。

有些药,是要吃一辈子的

每天吃一顆或幾顆藥難嗎?難,也不難!美國人對每天吃藥似乎比國人容易接受。大概文化上對病人更包容,每天吃藥在美國文化裡是司空見慣的現象,忠實地按醫囑吃藥被認為是好好照顧自己的表現。一個人有病拒絕吃藥,才是不負責任呢。一個人長期吃藥,不會被認為是需要同情或照顧的,也不會引起歧視,更不會被解僱。而華人文化裡,似乎把長期吃藥跟自己不再是個正常人掛鉤,自己把自己當病人看,就少了幾分底氣,多了幾分自憐。比如,“你吃錯藥了?!”,就是句罵人的話。其實,國人倒是可以跟美國人學習,

吃藥就是吃藥,不要抱什麼偏見。就像年紀大了有皺紋一樣,人到一定的年齡,需要藥物維護健康也是自然的。

長期吃藥有副作用嗎?

有人不願吃藥是顧慮“是藥三分毒”。確實是呀,藥物都有副作用。如果可能,誰願意吃藥呢? 但是醫生推薦吃一個藥物,通常是在權衡利弊以後,認為吃藥的益處大於壞處才開藥的。關於藥物副作用,它不同於正作用的是:副作用是可能但不是必定發生的,而且是小概率事件,不然這藥怎麼能通過藥檢上市呢?你會不會對這個藥物起副作用,你只有試了才知道,而正作用一般是預測可發生的:就像降脂藥一定降脂,但是它造成肌肉痛的副作用只在少數吃它的人群裡發生。如果你吃一種藥以後覺得不舒服,一定要警惕藥物副作用,要告知醫生,除非醫生提前警告過你。即使是同一類藥,你吃其中一種有副作用,吃另一種可能就沒事。比如他汀類降脂藥,如果舒降之引起肌肉痛,換成可定可能就沒事;有時藥的劑量減半,副作用就大大減少。記住了,吃藥吃藥,一定是利大於弊。沒有副作用的藥是幾乎沒有的。水還能淹死人呢,如說水是藥的話,“淹死人”就應該是它的副作用之一。

有些药,是要吃一辈子的

可以用自然療法代替吃藥嗎?

有人不願意吃藥,因為想要自然療法。什麼是自然療法?就是用天然的非人工合成的物質。華人在這方面的歷史是淵源悠長,食療,針灸,按摩,等等。西方有音樂療法,寵物療法,等等。不可否認,這些療法有一定的輔助作用,有些在預防疾病上很有作用。但是一旦病易發生,而且已經嚴重了,比如得了白血病,再去講究健康飲食不熬夜增強免疫力就已經晚了。那中草藥呢?其實中草藥也是藥呀,也要遵醫囑服藥,中草藥的副總用也不小呢,中草藥可能造成腎病,還可能致癌,馬兜鈴就是一個例子。神農嘗百草的時候,可也是吃到過毒草肚子痛得打滾的。所以

自然的不見得就無害

有些药,是要吃一辈子的

用藥方案可以長期不變嗎?

既然是慢性病,病情就跟人生一樣,也會有起有伏,所以吃藥不是一成不變的。比如糖尿病,有時侯血糖惡化,比如有感染的時候,那就可能要暫時提高藥物劑量,或加其它藥物包括胰島素。如果相反,一個久坐的糖尿病患者開始運動了,他的糖尿病藥物可能要減量,不然會有低血糖。如果腎功能不好了,二甲雙胍就不能吃了。所以

慢性病患者要定期找醫生隨訪,定期抽血做檢查都是必要的。對醫生,要信任,但不要迷信。自己要學習一些有關自己疾病的基本知識,這樣不僅可以在有異樣時及時就診,而且可以給醫生提供有用的信息來幫助醫生。病人和醫生是合作的隊友關係,找醫生,避免找豬隊友醫生;做病人,也要避免做豬隊友病人。

有些药,是要吃一辈子的

想想看哪,“有病”,“吃藥”,其實都是中性詞。人類壽命越來越長,藥物的數量越來越多,這都是現代醫學的進步。等有一天,醫生告訴你要長期吃藥的時候,不必自憐,不必恐慌,不必抑鬱,就自然接受吧。

有些药,是要吃一辈子的有些药,是要吃一辈子的

張美娟

醫學博士,1999年畢業於中國協和醫科大學(現北京協和醫學院)。2002年獲美國密蘇里大學營養學碩士。現為美國賓州大學蘭卡斯特總醫院內分泌科醫生。擅長糖尿病,甲狀腺疾病和其它腺體疾病的診治。

東單九號院

面向大眾普及的醫學資訊

來自東單三條九號的校友

長按下方二維碼關注

出品人:九號院健康理事會

聯繫郵箱:[email protected]

歡迎轉發給親朋好友及朋友圈!

“東單九號院”只做科普,不做診療。如有疾病,請儘早就醫,以免耽誤病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