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所「坐莊」

業內人士指出,相比於項目方的操盤路數,幣圈最大的莊家則為交易所。由於交易所背後均為私人性質,在項目上幣、交易數據真實性等層面存在諸多問題。去年9月4日文件發佈後,眾多數字貨幣交易所並未偃旗息鼓,而是將服務器搬到海外,交易所規模反而有增無減。

某區塊鏈項目方核心成員黃偉(化名)表示,交易所原本僅靠手續費來運營,但數量龐大的交易所讓市場出現“僧多粥少”的局面,使得手續費的盈利模式難以為繼。在此背景下,肆意“收割”項目方與投資者的行為頻頻出現。

市場上對交易所最大的詬病是審核不嚴,造成“空氣幣”大量湧現。“交易所如果稍加盡調的話,會發現許多空氣幣項目沒有實際辦公地址、公司代碼及實體資質,一旦出現問題,投資者連投訴的地方都沒有。”黃偉向中國證券報記者出具了一份某海外交易所的上幣申請表,該表要求項目方披露100多項信息。“像這樣要求的交易所並不多,很多交易所主要關注的是收取上幣費,至於項目真實性審核極其草率。”

黃偉進一步指出,交易所甚至存在挪用用戶數字資產的行為。“用戶充值了1000個比特幣,這些資產並沒有真實趴在賬上,而交易所為了週轉不會讓投資者輕易提幣。”

對於黃偉的說法,區塊鏈從業者張錚(化名)感同身受。他稱交易所一般出代幣被盜的新聞其實另有玄機,“很多是監守自盜,交易所挪走用戶的代幣做其他事情。為了防止擠兌發生,交易所會稱發生被盜暫停充提行為。”

作為市場的重要服務中介,張錚表示,交易所處於行業食物鏈的頂端,原先主要是“收割”投資者,在行情下行期無增量投資者入場的情況下,項目方不可避免被“收割”。“食物鏈頂端的交易所目的就不純,想的都是如何套利。”

交易所的數據被指嚴重“摻水”。“很多交易所的交易量九成以上是自己刷的,這個行為可以誤導很多投資者。如果你自己開一家交易所,用機器人把交易量刷到前50名,那就成為世界知名交易所了,都不用宣傳了。”張錚稱,某家頭部交易所其實一個用戶都沒有,很多交易量是量化機器人操作的結果。

“踩了這麼多坑,總結出一句鐵律就是哪個交易所都不能上。”張錚直言,區塊鏈項目方希望監管介入,不管是考核收入還是智能合約的安全性。“但目前交易所存在諸多不規範行為,項目上一個交易所成本兩三千萬元,這筆錢最後還是算在投資者身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