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源性疾病经典案例(十四)

5.峻攻排异法: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说:“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属大承气汤。”

中医外源性疾病经典案例(十四)

上面的除满通便排异与这里的峻攻排异,是对一个症状区别轻重缓急的排异法。我们从前例症状中看到的“汗出不恶寒”,表明排异反应已不在体表;“腹满而喘,有潮热”,知道结肠中已有硬便,干燥的硬便障碍了排大便。肠腺分泌入结肠的病理废物,存于结肠中不能代谢于体外,会在结肠再被吸收进入循环,引起中枢神经中毒出现脑症状。如文中所说:“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这是十分危险的脑中枢中毒症状。微喘是呼吸衰竭的表现;两眼直视表明脑中枢已发生障碍;谵语、不识人为意识中枢障碍;循衣摸床也完全是无意识行为。

这个濒临死亡的状况,完全是由前面所说调胃承气汤证与小承气汤证发展而来。如果在发热恶热、汗出而渴的阶段中用调胃承气汤排出病理物,本来是可以治愈的。但因失去了这个病机,在结肠中的粪便留滞发酵,产生化学气体又不能排出,必然发生腹胀满、不大便,形成上述小承气汤症状,用小承气汤(配方见前例除满通便排异法)可治愈。

中医外源性疾病经典案例(十四)

这个病如果再延退,则会发展到大承气汤证的危急阶段。在大承气汤证阶段中,干燥粪便由于水分被强力吸收,结成坚硬的算珠形物质,结肠中充满了有毒的气体,由于再吸收进入循环中的有毒物质已在侵害大脑中枢,已发生了中枢神经障碍,使人到了生死立判的时刻。由于大承气汤是攻下排异法中最峻猛的方剂,所以要大承气汤(配方见前例除满通便排异法)主之。

大承气汤证的成因,是胃的运动减缓,食物在肠腔留滞时间过久腐败发酵,生成大量化学有害气体,又因结肠强吸收造成干燥硬便,气体与硬便都因为结肠的蠕动减缓而不能排除,所以发生腹大满不通、腹满而喘、短气、潮热等症状,形成排异障碍。如果结肠腺分泌入肠道中的病理物,排异成功,则病愈。这便是大承气汤的功效。

中医外源性疾病经典案例(十四)

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三个方剂大黄用量都是56克。调胃承气汤是“少少温服之”小承气汤是“分温二服”,大承气汤是同芒硝60毫升“分温再服”。大黄的内服量是不同的,而且辅佐的药物也是不同的,所以三者的通便作用有轻重缓急的不同。调胃承气汤润燥通便,小承气汤除满通便,大承气汤攻坚通便,都是以代谢排除病理物质为目的的经典汤剂。

这里说明一点,在外源性感冒病理过程中,一个“下法”的利导排异法中,除了上述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之外,还有桃核承气汤(破瘀血排异法),大柴胡汤(和下排异法)。

在温病学中,吴鞠通先生又根据不同的病势,增制增液承气汤、宣白承气汤、导赤承气汤、护胃承气汤、牛黄承气汤五个承气汤,以及黄龙汤。下面略加说明,愿读者对中医的利导排异法多一分了解。

中医外源性疾病经典案例(十四)

6.和下排异法:和下法汤剂之一,大柴胡汤方:柴胡112克,黄芩42克,芍药42克,半夏99毫升,生美70克,枳实4枚,大枣12枚,大黄28克。以上八味,以水2400毫升,煮取1200毫升,去渣再煎,取600毫升,每日三服。

和下法汤剂之二,柴胡加芒硝汤方:柴胡33克,黄12克,人参14克,甘草14克,生姜14克,半夏12克,大枣4枚,芒硝28克。先将前七味,以水800毫升,煮取400毫升,去渣,内芒硝,更煮微沸,分温再服。

大柴胡汤方治三焦气机失调而热结在里的病势,也就是结肠中又有排异反应的症状。此症状是身热不大便,或下痢,用大黄通便,排除胃肠中的病理物质。因为柴胡汤是和法,加大黄通大便则为和下法。柴胡加芒硝汤是小柴胡汤证,合并结肠有硬便而潮热谵语。潮热是每天下年三四点即开始发热,如潮汐有信一样。潮热谵语是结肠有硬便的症状,加芒硝以软化硬便,促进结肠运动通便,可谓和下排异法。

中医外源性疾病经典案例(十四)

中医外源性疾病经典案例(十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