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世誤會了蜀國國號,三國志里一筆錯帳影響很大

後世誤會了蜀國國號,三國志裡一筆錯賬影響很大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我想大家都看過吧,得益於它的普及,許多人都對三國的史實如數家珍,但是由於《三國志》上面糊塗的一筆,或許許多人都在一個最關鍵的問題上迷糊了。

蜀國的國號是“蜀”。我想這是大多數人的回答。

後世誤會了蜀國國號,三國志裡一筆錯賬影響很大

看老師邪惡的小眼神兒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讀過一首詩。

《蜀相》

蜀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應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繁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這是詩聖杜甫的詩。詩中,杜甫稱諸葛亮為蜀相,如此看來,他的國家就是蜀國,這還用質疑嗎?

沒錯,杜甫的詩沒毛病,但是他是詩人而不是史官,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對歷史問題沒有那麼較真兒。

讀過《三國志》的朋友這時可能會槓上了,杜甫不夠靠譜,難道陳壽著的《三國志》還不夠靠譜嗎?在這本書中,蜀國部分有一個專門的篇章叫《蜀書》。陳壽可是大歷史學家,《三國志》是前四史之一,這下該不會有問題了吧。

很抱歉的說,許多人都誤解了蜀國的國號,就是因為陳壽記叉了一筆賬,乃至這個誤會在我們腦中根深蒂固。

雖然是《蜀書》,但是蜀國的國號並不是蜀,也非蜀漢。

它的國號一直是:漢。

後世誤會了蜀國國號,三國志裡一筆錯賬影響很大

說話當然不能憑空瞎吹啦,現代人都講究證據。

劉備稱帝前,許靖、糜竺、諸葛亮等人聯名上表勸進,文中明確地指出:

“夫漢者,高祖本所起定天下之國號也,大王襲先帝軌跡,亦興於漢中也。……宜即帝位,以纂二祖。”

(恩,這邊來一個文言文翻譯):漢高祖劉邦定國號為漢,高祖本來起“漢”定為了天下的國號,現在漢中王(劉備的爵位)沿襲高祖的事業,又興起於漢中。……應當即皇帝之位,來承繼漢氏二祖的法統。

劉備登基後,發文詔告天下,說:漢有天下,歷數無疆。……備畏天明命,又懼漢祚將湮於地,……惟神饗祚於漢家……“

文中很明確地指出:他繼承的是漢高祖的位置,這國號自然是不能變的。

劉備登基的當年還是漢獻帝的年號。按照以往的傳統和規矩,都是要在新皇帝即位的第二年正月改元。這直接說明了他和漢獻帝不是兩個國家的帝王,而是同國同姓一脈相承的。

這裡或許大家很好奇,為啥陳壽寫《三國志》的時候,就把劉備的漢朝寫成《蜀書》了呢?

時代敏感,照著局勢走。

陳壽原本是蜀國人,在蜀國被魏國滅亡後就在西晉當官了。那個時候,蜀國的許多官員都在晉出仕,但當時後主還在,按照過往有過復國的事例存在,晉朝時刻提防著他,而表面則是以禮相待。古代文人志士都對自己國家有一腔熱情,亡國思國的痛苦必然鬱結於心的,但是雖然感情深厚,但曾經的蜀國臣子是不能流露出對後主的感情和故國的思念的。

陳壽便是這些官員中的一個。

在他剛剛到晉任職的時候,因為一些瑣屑的小事沒有被錄用,在家賦閒很久,終於當了個陽平縣令。

在他揚名天下之後,有人舉薦他為中央當中書郎,卻又因為種種原因沒成,最終被降授為長廣太守。陳壽因此也心裡窩氣,推辭拒絕了。滅吳功臣杜預成功舉薦陳壽成為了黃門郎,但沒多久又莫名其妙被貶官了。又過了幾年,陳壽被推薦為太子中庶子,但是後面不了了之了。

從三番五次的貶官中,我們可以發現,晉朝對故國蜀臣充滿了戒心,也就造就了他們一次又一次的折辱。

陳壽也是個有自知之明的人,言行生活都十分謹慎,全部心力都投入到了《三國志》的創作中。創作也同樣如此,必須小心謹慎,得罪朝廷就是殺身之禍。

後世誤會了蜀國國號,三國志裡一筆錯賬影響很大

晉朝繼承的是曹魏的法統,曹魏接受漢朝的禪讓,漢朝到漢獻帝那裡就應該斷絕了,天下法統只能是晉朝司馬氏手上的一個。而劉備的漢朝,魏晉兩朝都不承認。

陳壽是歷史學家,其中的道理自然都懂,他不敢提劉備繼承漢獻帝,否則就是不承認晉朝。

但是一個客觀存在的國家就此忽視,就此聰明的陳壽就將劉備的漢朝稱為蜀以此展現那個朝代的影子。

至於涉及到漢朝國號的詔書,早已傳遍天下,已經融入人心沒法改變,只能保留下來。索性那個時候沒有文字獄,不然《三國志·蜀書》也沒法存活下來。

後世講三國史,稱劉備的漢朝為蜀。雖然不太嚴謹,但是稱為蜀漢卻不無道理,就這樣時間長了,也沒有人在這裡很較真兒了。


都說讀史可以明智,想知道更多歷史就來關注我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