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工頭」走上哈佛講台 他的故事堪稱傳奇

“包工头”走上哈佛讲台 他的故事堪称传奇

鄭各莊村口如今建起了仿古牌坊,成為溫都水城旅遊景區的大門,既為市民提供了休閒娛樂場所,又美化了鄉村環境、增加了村民收入。

“包工头”走上哈佛讲台 他的故事堪称传奇

從宏福大廈樓頂向北望,面貌一新的鄭各莊村盡收眼底,黃福水倍感欣慰。

“包工头”走上哈佛讲台 他的故事堪称传奇

1993年,時任昌平縣鄭各莊村生產隊大隊長的黃福水在建築工地作業。

本報記者 陳強

寄語改革開放40年

改革開放,給我帶來的是思想上的巨大轉變!我剛開始組建建築隊時,為的是擺脫貧窮落後的狀態,根本沒想到能有後來的宏福集團,可以說是改革開放改變了我的命運。同時,因為有了改革開放,鄭各莊村也發生了鉅變,我們走出了一條“主動城市化”的道路。

——黃福水

1986年,22歲的昌平縣鄭各莊村村民黃福水,向親戚借款5萬元買了二手挖掘機和二手推土機,又拉上同村的幾位“發小兒”成立了建築隊,而他自己,就是這支隊伍的“包工頭”。

多年以後的2012年,48歲的黃福水以宏福集團董事局主席的身份,來到哈佛大學演講,題目是:創新解難題,思變求發展。臺下,坐滿了對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充滿興趣的年輕人。

“包工頭”走上哈佛講臺,黃福水的故事堪稱傳奇。

故事要從1984年說起。這一年,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了《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中國的改革又向前邁了一步。同年,年僅20歲的黃福水從北京北郊農場黨校農村後備幹部預科班畢業,回村擔任生產隊大隊長。他很快就發現了一個現實的問題,改革開放以後推行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生產力,但家庭分散經營難以形成規模的弊端開始顯現,“村民種地積極性不太高,覺得成年累月地在莊稼地裡折騰,不知道啥時候才能富裕起來。”

窮則思變!當時,北京正在籌備第十一屆亞運會,鄭各莊村離亞運村不過10公里。黃福水果斷地在1986年成立了建築隊,掛靠到昌平二建旗下,自己也從村裡的大隊長變身工地的“包工頭”,“我倒要看看,外邊的人都是怎麼掙錢的!”

不過,這個“包工頭”不過是名義上的,“我和大家一樣,都是幹活的,最多算個召集人。”如今,在宏福大廈19層黃福水的辦公室裡,案頭一張拍攝於1986年的老照片十分顯眼。照片上,年輕的他意氣風發,駕駛著挖掘機,笑容燦爛。為什麼這麼高興?“選擇組建施工隊這條路走得對,我們十幾個人憑著一股子幹勁兒,當年就掙了50多萬元。”黃福水回憶道,那時北京市職工的月平均工資僅100多元,市中心的房價每平方米也才不到2000元。

這次“甜頭兒”,讓黃福水著實風光了一把。

但沒多久,這支農民施工隊就遭遇了“瓶頸”,他們只能接一些小工程,扮演“別人吃肉我喝湯”的配角,勉強不賠錢。“我們沒有大型運輸車,只能租,眼睜睜看著別人參與大項目,賺更多的錢。”至於為何不加大投資購置車輛,黃福水坦言:“農民窮怕了,膽子小。”

就這樣,黃福水的隊伍一直謹慎地保持著十幾人的規模,直到1992年。鄧小平的南巡講話就像給他打了一針興奮劑,“小平同志告訴我們,發展才是硬道理,要抓住有利的時機,把改革的步子邁大一些。”黃福水決定買大車,掏出自己兜裡所有的錢,又從親戚朋友那裡借來了144萬元,購置了4臺“太脫拉”,又把施工隊從昌平二建分離出來,成立了北京宏遠機械施工公司。當時,不少農民開始進城務工,黃福水立刻“招兵買馬”。這一次,他終於當上了要車有車、要隊伍有隊伍的真正的“包工頭”。

上世紀90年代對於黃福水來講,堪稱“黃金時代”。1996年,黃福水的宏遠機械施工公司資產評估已達3000萬元。“那幾年,北京城大面積開發,處處蓋樓,我們公司效率高,受歡迎。”現在開車行駛在三環路上,每隔十來分鐘黃福水就能看到自己公司參與施工的項目,“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見證。”

1996年,在“建築圈”已經頗有名氣的黃福水,將公司更名為宏福集團,帶著鄭各莊的鄉親們一塊幹。除了“老本行”建築工程,還開始涉獵旅遊行業。

旅遊行業的“試驗田”,就是他的家鄉——鄭各莊。2001年,北京申奧成功,隨後便開始建造各類場館以及奧運村,這回,奧運村離鄭各莊更近了。2003年,黃福水一邊率建築隊參與奧運場館的建設,一邊帶著村民利用村裡的地熱資源發展旅遊。2006年,位於鄭各莊村的溫都水城正式營業。“旅遊需要好的產業和生態環境做支撐,建設水城的同時,我們拆除了村裡的工業大院,還引進了生物製藥等高精尖產業。”黃福水說,那幾年,就連北京郵電大學和中央戲劇學院也相繼到鄭各莊建設校區。

2012年,多次獲評京郊經濟發展傑出典型的黃福水第一次登上了哈佛大學的講臺,他一點兒也不緊張,倒像個“常客”,“摸爬滾打了幾十年,我在臺上講的都是我的親身經歷和感悟,創新解難題,思變求發展。”

2013年,國家提出“一帶一路”戰略後,黃福水預感到這又是一次千載難逢的機遇,恰巧當時宏福集團在俄羅斯聖彼得堡收購了一家房地產企業,他便在2016年把國內的混凝土廠、門窗廠、鋼材廠等和建築相關的企業都遷往了當地,把生意做到了海外。

“要想做大做強,得牢牢把握上下游產業鏈。”說這話的時候,距離黃福水當上“包工頭”,已經過去了32年。

本報記者 鄧偉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