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張建傑赴天津考察融媒體中心建設

張建傑赴天津考察融媒體中心建設推介天水文化旅遊資源

天水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建杰赴天津考察融媒体中心建设

近日,天水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張建傑帶領市政府節會辦公室、市文化旅遊局負責人應邀赴天津津雲新媒體集團,出席2018年友好城市共誦伏義行有關活動,做客津雲《新聞會客間》接受訪談,向全國推介了天水歷史文化、自然生態等資源優勢,詳細介紹了伏羲文化和公祭伏羲大典情況。期間,考察了津雲新媒融媒體中心建設和天津市有關文化產業發展情況,並與該集團董事長韓穎新等領導進行了座談。

天水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建杰赴天津考察融媒体中心建设

主持人問:天水市位於甘肅省東南部,自古是絲綢之路必經之地。歷史悠久、文化厚重,請簡要介紹一下天水的歷史文化和自然風光。

答: 天水位於甘肅省東南部,地處秦嶺西段、渭水中游,是絲綢之路經濟帶、關中平原城市群重要節點城市,是甘肅省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隴東南文化歷史片區和國家中醫藥養生保健旅遊創新區核心區域。

著名記者範長江在《中國的西北角》一書中寫到:“甘肅人說到天水,就等於江浙人說蘇杭一樣,是個風景優美、物產富饒、人物秀麗的地方”。天水之秀美, 就在於她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優越的氣候環境,具體表現為“六個不”的特點。不東不西,天水經度在東經104度到106度之間;不南不北,天水緯度在北緯34度到35度之間,恰好位於祖國版圖的幾何中心;不大不小,天水總面積1.43萬平方公里,人口382萬,轄兩區五縣及一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不高不低,天水大部分地方海拔在1000米至2000米之間,市區平均海拔1100米;不幹不溼,天水氣候溼潤,森林覆蓋率達36.45%,年降水量在450毫米到600毫米之間;不冷不熱,天水四季分明、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平均氣溫10℃左右,是一個非常適合休閒、旅遊、居住、養生的好地方。這裡潛力無限、活力無限、商機無限,是各位企業家投資興業的熱土。

天水歷史文化悠久,看中國歷史,一千年看北京,五千年看西安,八千年看天水。天水歷史文化悠久,擁有8000多年的文明史、3000多年的文字記載史、2700多年建城史,是人文始祖伏羲、女媧和軒轅黃帝的誕生地,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是國務院首批命名的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伏羲文化、大地灣文化、秦早期文化、三國文化、石窟文化共同構成了天水五大特色文化。今年,我們提出把文化旅遊業作為全市首位產業,積極引進大文化、大旅遊、大健康產業項目,著力打造羲皇故里·世界華人尋根祭祖聖地、人文天水·絲綢之路歷史文化名城、隴上江南·宜居宜業宜遊生態家園三大旅遊品牌,真正把“老天爺”“老祖宗”留給天水的好東西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

天水旅遊資源富集,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市內名勝古蹟星羅棋佈,自然景觀獨具特色,全市現有旅遊景區景點228處,其中5A級1處、4A級7處。明代建築伏羲廟和伏羲創畫八卦的遺址卦台山,是海內外華人尋根祭祖的聖地,麥積山景區是國家5A級旅遊景區,也是首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麥積山石窟是中國四大石窟之一,被譽為“東方雕塑館”,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與甘谷大像山和武山水簾洞、拉梢寺等共同組成了古絲綢之路東段“石窟藝術走廊”。天水的山、水、林、泉等獨特的自然資源與城、寺、觀、閣等豐富的人文資源交相輝映,正在成為中國西部重要的旅遊目的地城市。

天水區位優勢明顯,是西北咽喉要道和甘肅省的東大門,位於西安、蘭州兩個省會城市的中間,交通區位優勢明顯。市區東、西、南出口實現高速公路貫通;寶蘭客專建成通車,天水步入“高鐵時代”;天水機場開通西安、重慶、杭州、南京、天津5條直達航線,並可通過西安和重慶兩地快速中轉全國,“三位一體”的立體交通網絡不斷完善。我們將根據國家“一帶一路”戰略規劃,圍繞省委省政府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甘肅黃金段的要求,重點實施總投資167.4億元的甘肅(天水)國際陸港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努力把天水打造成區域信息交通物流樞紐城市。

天水工業基礎較好,天水是全國老工業基地和重要裝備製造業聚集地,數控機床、電子封裝測試、中高壓開關櫃、風動工具、石油鑽機電控系統等產品在全國有較高知名度,具有較強的產業配套能力和競爭優勢。國家級天水經濟技術開發區和20多個縣區工業園區發展勢頭良好,基礎設施日益完善,項目承載能力較強,已成為承接產業轉移的重要平臺。我們將重點圍繞提升機械製造、電工電器、電子信息、醫藥食品、建築材料等產業的整體實力和綜合效益,積極引進戰略合作伙伴和新的產業發展項目,推動傳統產業優化升級。

天水特色農業發達,是中國西部重要的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光照充足,降雨適中,適宜於多種作物生長,果品、蔬菜、畜牧等特色農業產業化程度較高,“花牛”蘋果、秦安蜜桃、秦州櫻桃、武山蔬菜、甘谷辣椒等農林特產暢銷國內外,全市現有農產品地理標誌4個。天水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是中國西部航天育種基地,被中國農學會評為“全國十大名園”之一,已發展成為現代化、生態型、綜合性的現代農業高新園區,發展特色農業、循環農業、農產品精深加工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前景廣闊。

天水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建杰赴天津考察融媒体中心建设

(參觀津雲中央廚房)

主持人問:天水,是中華人文始祖伏羲的誕生地和伏羲文化的重要發祥地,素有“羲皇故里”之稱。請重點介紹一下伏羲文化、伏羲精神,以及公祭伏羲大典祭祀的現實意義。

答: 天水是中華人文始祖、“三皇之首”伏羲氏的誕生地和伏羲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伏羲生於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史記》中稱伏犧、庖棲等,是傳說中的中國古代君王。伏羲創曆法、教漁獵、馴家畜、烹食物、定婚嫁、造書契、制琴瑟、創八卦,創立了中華民族的統一圖騰“龍”,龍的傳人即由此而來。伏羲後來被奉為中華文明的人文始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偶像,在長期歷史演進中成為中華民族奮發向上、創新進取的形象代表。

伏羲文化是中國史前文化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源頭,史料和現有的分佈全國各地的文化遺蹟說明,伏羲部族在古成紀(今天水)發展壯大後,不斷探尋、遷徒,足跡遍佈黃河流域、淮河平原、四川盆地、華東地區和雲貴高原。伏羲部族在遷徒的過程中把勞動生產技術、日常生活經驗、社會管理辦法等不斷髮揚廣大,並汲取各地先進經驗做法,傳承和發揚了伏羲開創的遠古文明,推動了社會生產力進一步向前發展,為我國人類早期社會擺脫矇昧、跨入文明作出了重大貢獻,開創了中華文明的先河,使中華文明薪火相傳,源遠流長,為後來在黃河中游地區形成以三皇五帝為開端的華夏文明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為了紀念和彰顯伏羲對中華文明作出的功績,歷朝歷代對伏羲祭祀敬拜,相沿成習。自古以來,天水就有祭祀伏羲的傳統,市內有全國規模最大的明代建築群伏羲廟和伏羲創畫八卦的遺址卦台山。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的秦文公十年(公元前756年),秦人就在渭水之畔用“三牢”之禮祭祀伏羲,此後每朝祭祀,相沿成習。明代,天水祭祀伏羲形成定製,每年由官方主持春秋兩祭,程序嚴謹,祭文由禮部制定,並制禮作樂,場面十分壯觀,天水成為全國性祭祀伏羲的中心。

1988年天水市政府恢復了公祭伏羲典禮,舉辦了首屆公祭伏羲大典暨伏羲文化旅遊節,並一直延續至今舉辦29屆。1992年江澤民同志視察天水時親筆題詞“羲皇故里”,2005年甘肅省委、省政府決定將公祭伏羲大典提升為省級規格。自2013年開始,由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和甘肅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提升為國家部級規格。2014年開始,與臺灣共同舉辦了海峽兩岸同日同時共祭伏羲典禮,極大提升了公祭大典的規格和在海內外的影響。李金華、馬培華、馬飈、齊續春、王家瑞、蘇輝等國家領導人和吳伯雄、林豐正、蔣孝嚴、詹春柏、鬱慕明等臺灣政要先後出席公祭活動。2014年,經全國清理和規範慶典研討會論壇活動領導小組批准,作為甘肅省長期保留舉辦的節慶活動項目。

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羲皇故里”天水成為傳承中華文明、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全球華人祭拜“人文始祖”和尋根追思的聖地。太昊伏羲祭典榮列2006年國務院公佈的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3年,甘肅省申報“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獲國務院批准,公祭伏羲大典被作為傳承創新區最重要的載體和最具體的活動。近年來,公祭伏羲大典暨伏羲文化旅遊節相繼被授予“中國最具發展潛力十大節慶”和“最具國際影響力”節慶活動,“中國十大民俗類節慶·最具文化傳承獎”,天水也被評為“最具魅力節慶城市”,公祭伏羲大典已成為甘肅獨具特色的重要活動和文化名片,對於弘揚中華文明、傳承民族本源文化、增強民族凝聚力、推動絲綢之路經濟帶文化建設和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產生了重要而積極的影響。

天水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建杰赴天津考察融媒体中心建设

(參觀津雲直播間)

主持人問:據瞭解,圍繞公祭伏羲大典,天水市還舉辦了第29屆伏羲文化旅遊節,請簡要介紹一下,今年在伏羲文化旅遊節上有哪些系列活動。

答:為進一步延伸伏羲文化內涵,彰顯祖脈文化影響力,打造“隴東南祖脈文化旅遊圈”,今年我們舉辦了以“弘揚伏羲文化傳承中華文明”為主題的伏羲文化旅遊節系列活動31項,極大地豐富了公祭伏羲大典活動內容,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了天水獨特的文化旅遊資源和良好的投資環境。其中省市級主辦的有14項,分別是:2018年中華伏羲文化論壇、第五屆“中華同根、水墨情深”海峽兩岸書畫名家作品展、天水旅遊國際文化傳播峰會、全國名優產品暨海峽兩岸特色商品博覽會、中國文聯“送歡樂下基層”走進天水文藝演出、第二屆影像絲綢之路——天水攝影雙年展、大地灣文化與科技國際學術研討會、第三家中國西部(天水)休閒博覽會、天水市裝配式建築產業發展(第二屆)論壇;各縣區政府主(承)辦的有11項,分別是:卦台山民間祭祀中華人文始祖伏羲典禮、秦安縣女媧文化旅遊節、清水縣軒轅文化旅遊節、伏羲文化旅遊節秦州區系列活動、武山縣祈福文化旅遊節暨萬畝油菜花海觀光節、甘谷縣大像山文化旅遊節、張家川縣關山文化旅遊節、第四屆中國天水“李廣杯”國際傳統射箭錦標賽、第四屆中國天水“伏羲杯”龍舟賽、第三屆“雙玉蘭杯”全國釣魚邀請賽;有關部門及社會團體主辦的有6項,分別是:第四屆“相聚天水·臻美和聲”合唱藝術節、友好城市共頌伏羲天水行、第三屆“中國天水·李杜詩歌節”、“中國老年書畫研究會會員優秀書畫作品展、“時光引擎·點亮天水”上億廣場臺灣士林不夜城美食文化節、“問道伏羲”—羲皇故里伏羲太極拳展演。

主持人問:自1988年第一屆伏羲文化節起,每年6月22日,都有數千名中外僑胞、臺灣同胞雲集羲皇故里,參觀大地灣古人類遺址,拜謁伏羲廟尋宗祭祖。請介紹一下海峽兩岸共祭伏羲活動的情況。

答:海峽兩岸共祭伏羲典禮已成功舉辦五屆,活動每年於6月22日9時50分在臺灣臺北與天水公祭伏羲大典同時舉行。臺灣祭祀伏羲典禮,主要六項儀程(奏樂、擊鼓鳴鐘、行禮上香、敬獻祭品、奉祭文、各界獻禮),由臺灣上層人士擔任主祭官,臺灣各界代表約1000多人參加,我省由省政協領導帶隊組成甘肅伏羲文化交流團赴臺參祭。2018年,我們成功在臺北圓山大飯店舉辦了第五屆海峽兩岸共祭伏羲典禮,同時還舉辦了一系列活動,分別是:祥獅獻瑞與太極拳表演活動、萬眾祈福·分享平安活動、伏羲聖像巡遊活動、天水文化旅遊圖片展、伏羲祭祀典禮現場拍照紀念在線分享活動、“中華伏羲文化祭”在線直播活動、伏羲文化繁體中文網推介活動。同時邀請臺灣政要、嘉賓團組近百人來天水參祭。臺灣中視演播室設“傳承兩岸情·中華大祭祖”特別節目演播區,全程報道共祭活動,臺灣中天、臺視、大陸駐臺中新社、新華社、中央電視臺、海峽衛視等媒體現場報道,中央電視臺錄播兩岸共祭伏羲活動。

通過連續五年舉辦海峽兩岸共祭伏羲典禮,在不斷總結的基礎上,每年有創新有提升,活動規格不斷提高,內容不斷豐富,影響不斷擴大,進一步增進了兩岸文化交流,擴大了伏羲文化的影響力,加深了同文同宗的民族情懷。海峽兩岸共祭伏羲典禮已成為甘肅對臺文化交流的一張名片,被臺灣同胞所熟知。

主持人問:今年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的第5年,也是中國改革開放40週年。天水是“絲綢之路甘肅黃金段”重要節點城市,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中,天水將如何充分利用自身資源,抓住發展機遇,助推天水文化旅遊產業發展。

答:在實施“一帶一路”建設中,天水將立足自身資源,發揮比較優勢,加快開放開發,利用國家培育發展關中平原城市群的重要機遇期,努力把天水建設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宜居宜業宜遊歷史文化名城。

一是著力打造世界華人尋根祭祖聖地。天水是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中確定的隴東南文化歷史片區核心區域。我們將積極推進中華始祖文化園、大地灣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麥積山文化旅遊區“三大園區”建設,以“弘揚伏羲文化、傳承中華文明、凝聚世界華人、打造祭祖聖地”為主題,加大對始祖文化的傳承保護、開發和利用,把天水打造成海內外華人嚮往的尋根祭祖聖地。

二是著力打造中國最佳歷史文化旅遊城市。天水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人文和自然旅遊資源十分富集。我們將依託伏羲文化、大地灣文化、秦早期文化、麥積山石窟文化、三國古戰場文化“五大歷史文化”和民風民俗文化,突出“羲皇故里、隴上江南、人文天水”三大核心品牌,精心辦好公祭伏羲大典暨伏羲文化旅遊節,積極培育開發特色旅遊項目。加強與絲綢之路經濟帶等城市的文化旅遊合作,不斷提高天水旅遊知名度。

三是著力打造中國西部宜居城市。天水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有2700多年的建城史,地跨長江、黃河兩大流域,氣候溫和,四季分明。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甘肅黃金段和關中平原城市群重要節點城市,我們將堅持“東西延伸、南北優化、相向對接、舊城改造”的總體思路,加快兩區八個新城規劃建設(成紀新城、穎川新城、東柯新城、社棠工業新城、秦州新城、麥積新城、中梁空港城、三陽川新區),構建城市發展新格局。

四是著力打造區域交通樞紐。天水是國家規劃的公路運輸樞紐。隨著寶蘭高鐵的開通運營,天水機場的遷建,天水鐵路、公路、民航“三位一體”的立體交通網絡正在形成。天水將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交通網絡,推動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聚集流動,增強城市承載力、輻射力和吸引力。

主持人問:天津與天水,一個在環渤海之濱,一個地處西部隴上,雖遠隔千山萬水,卻情深意重。天津市東麗區、河北區與天水市是友好城市,東西部扶貧協作天津市六區對口幫扶天水市,請簡要說明在天津推介伏羲文化和加強兩地文化交流、人文交往、經濟合作的意義。

答:天津是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環渤海地區經濟中心、首批沿海開放城市,全國先進製造研發基地、北方國際航運核心區、金融創新運營示範區、改革開放先行區,也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古蹟眾多的文化大市。近年來,兩地文化交流頻繁密切、廣泛深入。天水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發展得到了天津市的大力支持和幫助,特別是東西部扶貧協作天津市津南區、西青區、東麗區、寶坻區、濱海新區保稅區、河北區對口幫扶天水市一區五縣以來,天津市和結對幫扶區持續不斷關注我市各縣區的發展,加強聯絡協調,並結合各自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和精準扶貧需求,把精準扶貧、社會幫扶同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結合起來,完善幫扶規劃和年度計劃,在人才培訓、產業扶持、勞務輸轉、資金投入、社會參與等方面給予了極大幫助,2017年天津市幫扶我市資金5622.06萬元(其中天津市財政幫扶資金1598萬元,物資折價126.76萬元),2018年上半年東西部扶貧協作已到位資金2518.36萬元,主要用於基礎設施建設、慈善基金捐款救助、安全飲水工程、花椒產業基地建設、深度貧困村危房改造、光伏扶貧項目、特困群眾搬遷安置以及人員培訓、資助貧困大學生和貧困戶補助等,確保了東西部扶貧協作和精準幫扶工作取得了實實在在的實效。這次宣傳推介活動也是天津對口幫扶天水的延伸和拓展,通過津雲這個重要傳播平臺和載體,宣傳天水、推介天水、講好伏羲故事,對於進一步加強兩地交流、交往、交融、促進經濟合作,不斷提升天水以及伏羲文化在天津和京津冀地區的影響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同時,天水市將認真學習借鑑天津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好經驗、好做法,進一步完善工作思路,強化工作舉措,全力抓好扶貧協作各項措施落實,積極推動兩市在產業開發、勞務輸轉、文化旅遊、社會事業發展等方面開展多層次、全方位的深度協作,共同努力開創兩地合作交流、互惠互利發展的新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