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權威發布50本傳統文化經典,你讀過多少?

我是五蓮的


讀過的包括:《論語》、《孟子》、《周易》、《詩經》、《左傳》、《老子》、《墨子》、《莊子》、《韓非子》、《孫子兵法》、《戰國策》、《史記》、《資治通鑑》、《三國志》、《三字經》、《千字文》、《弟子規》、《百家姓》、《杜工部集》、《樂府詩集》、《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西遊記》、《聊齋志異》、《人間詞話》、《古文觀止》、《世說新語》、《浮生六記》、《夢溪筆談》。一共29本,相對於列出來的50本,算是讀了一大半。

我平常喜歡讀古代的怪異小說和詩集,所以讀過的小說最多,當然,算經典,自然上不了檯面。有些名人詩集、選輯,也是陶冶情操的作品,並且欣賞起來還具有令人耳目清新的文字美感。

對這個“權威書單”,以我個人的見識,我覺得質量還是不錯的。《夢溪筆談》能上榜,實屬難得,因為這是一部很接近近代科學的通俗作品。選了它但是沒選《山海經》,我覺得還是頗有道理的。

《浮生六記》屬於晚近散文,生活氣息濃郁。我們自古以來,文豪輩出,文學史上可以說是大作雲集,比如《離騷》,但是,《浮》卻能擊敗之而上榜,難得!(也可能因為《浮生六記》篇幅雖短,尚能成書,《離騷》只是一首長詩而已。不過《三字經》、《千字文》也差不多隻是長詩而已吧。)

古代的很多小說、傳奇,情節雖然精彩,但宣傳的價值觀無非是忠義禮孝,比較死板,比不上四大名著的流傳之廣,價值觀之現代。像是《封神演義》,雖然奠立了中國古代神話的體系,這次沒上榜,我覺得還是有道理的。

《弟子規》這種傳統價值觀之糟粕,竟然也能出現,實在是不妥。我覺得雖然是童蒙啟發之讀物,但還是別給小朋友看為好。


二進制赫克斯


今天是《人民日報》創刊70週年,人民日報作為一個發生口有它的特殊歷史地位,也見證了中國的近代史發展。近些年人民日報在新媒體上的創新,是走在了大部分媒體的前頭,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這個五十本傳統文化書單是之前人民日報列出來的,基本也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作品。大學期間是漢語言文學專業,在古代文學史上基本都翻過這些作品,對於一般讀者來說,時間有限的話,有幾本必讀,會長久受益:

1、儒家經典《論語》,論語中蘊含的日常智慧非常豐沛,對於人間世的看法雖是兩三年前,但是到今天它其中依舊有通明的道理可以學習。

2、道家經典《老子》《莊子》,道德經五千言真是天地之大智慧,雖然很多層面是形而上的,但是那種視野是可以給讀者帶來歷史感和通透感的。莊子是逍遙人士,讀出自由來。

3、《詩經》,漢語之美,五千年中華文明史,難有相媲美的,那種最初的漢語之美,也可以幫助你今天去面對漢語的陳詞濫調。

4、《史記》,無韻之離騷,最好的史家,最好的一部歷史書,歷史之中的人物,也能想象你在當下變成歷史之後會為何。


老李有刀


我一名冶煉行業爐前工,業餘愛好國學。從2004起研讀諸子經典。對法家的研究,最為精深。


我讀過的諸子經典有《論語》、《孟子》、《荀子》、《孔叢子》、《孔子家語》、《左傳》、《禮記》、《周易》、《尚書》、《詩經》、《老子》、《莊子》、《列子》、《公孫龍子》、《韓非子》、《尹文子》《商君書》、《呂氏春秋》、《晏子春秋》、《墨子》、《屍子》、《鬼谷子》、《戰國策》、《孫子》、《吳子》、《司馬法》、《尉繚子》、《山海經》、《孝經》、《竹書紀年》、《世本》,《黃帝四經》、《淮南子》、《史記》、《楚辭》、《管子》等。



在我的眾多書籍中,葉蓓卿先生譯註的《列子》最為經典 。黃克劍譯註的《公孫龍子》同樣經典 。由於俺文化程度低,基礎差。為了提高古文閱讀能力,專門讀了王力版的《古代漢語》。

我讀書時,做詳盡的讀書筆記。大多數經典俺都讀三遍。讀第一遍時作篇內筆記。讀第二遍時,就補充篇內筆記,又對讀書筆記整理歸類。 第三遍進行補充整理。最重要的是第二遍。當然也有例外,《韓非子》讀了八遍。兩年後,諸子經典全部讀完,還會再重讀。《鬼谷子》只讀了兩遍。因為《韓非子》博大精深,而《鬼谷子》則相對淺薄——揣摩君主心理,拍君主馬屁。可以說《韓非子·說難》篇,就是一部《鬼谷子》。


我讀書最瘋狂的時候是2011—2015年,每天讀書、寫札記的時間達五六個小時。耗時最長的是《左傳》,用了五個月才讀完三遍。其次是《周易》,用了兩個月才讀完兩遍。

現在,還有《鶡冠子》、《新序》、《法言》等少數諸子經典讀。讀過這三五本經典後,我再把所有的書再重讀一遍,然後準備辦個草根版的國學講壇。所有對國學有研究,獨到了解的工人、農民、個體戶都可以參加講解。文史專業的教授謝絕參加。這些高等院校的專家教授,99.99%的人,要麼是糊塗蛋,要麼是狗奴奴。


楊朱學派


《人民日報》推薦了50本傳統文化經典,希望大家去讀:“文化沒有斷過流、始終傳承下來的只有中國。”中華文明底蘊深厚,幾千年積澱下來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品讀文化經典,不僅是瞭解過去,也是瞭解現在和未來。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成果根本的創造力,是民族歷史上道德傳承、各種文化思想、精神觀念形態的總體。中華傳統文化是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為主體,中國古代約5000年曆史中延綿不斷的政治、經濟、思想、藝術等各類物質和非物質文化的總和。包括:古文、詩、詞、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等。

推薦的五十部經典,洋洋大觀,基本涵蓋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方方面面。

1.梳理自己的讀書經歷,大致分為兩個階段:求學期間和工作以後。對照書目總結一下,有25本是通讀過的,主要是先秦時期的經典、蒙學和四大名著等,另外的有些是讀了其中某些片段,如詩詞曲賦等,還有的只是知道書名,內容完全沒有涉獵。汗顏!

2.在讀過的書中,有的讀了不止一遍兩遍,比如《周易》《論語》《老子》、四大名著;有的是作為畢業論文的主題,《韓非子》;有的做過全書註釋如《西遊記》。

3.有的是學生時代完全作為讀者去學的,有的是工作以後作為圖書編輯去彙編的。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全人類最為珍貴的寶藏。經典中有許多優秀的思想精髓,是華夏無數先賢實踐的思考的結晶,至今讀來,仍不失其深刻的教育意義和啟迪價值。

順便說下,書目很好,但亦有尚需完善之處,比如缺少了東漢以後傳入我國的佛教經典圖書如《六祖壇經》,它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之一。


清心若蘭


我自認為讀了很多書,年均300本。於是還真搜了搜這50本傳統文化經典,結果一看,真正算得上讀完讀懂的只有《三國演義》一本。

大概20本左右是浮光掠影一般的看了看、翻了翻,還有50%是完全沒看過的。不得不說,感覺很慚愧。

作為一個接受傳統教育,被傳統文化薰陶的標準青年,卻從來沒有認真讀過這些傳統書籍(應試教育除外)。即使自己現在每天堅持讀書,也沒有將這50本傳統文化經典納入我的書單。

於是,我在思考,為什麼?為什麼我這麼渴求讀書,卻都不去讀這些國學經典。我想,答案可能有三個。

點擊右上角紅色按鍵關注,或許過往的內容能夠幫到你~

第一,心不靜、氣不沉,就讀不了國學經典

愛讀書的你一定知道讀書需要“心靜”的,即使你的工作再忙、壓力再大,但當你打開書籍,你的心是會沉下來的,不管你讀的是什麼書。但讀國學書籍,需要的卻不是一般的“心靜”,而是一種入道般的“靜”。

試想,《論語》、《莊子》等書籍,且不說即使你看的是白話文翻譯版,也必須要看很多遍才能看懂。

而如果真要領悟其中的道理,個人認為沒有幾個小時長時間的靜心思考,是很難做到的。所以,我心還是不夠靜。

第二,過於關注“學以致用”,而忽略了知識的潛在薰陶

讀書是個慢活,每個三年五載看不出來你有什麼變化。雖然我明白這個道理,也做好了這個準備,但我在選書、讀書的時候,依然會選擇更“直接”的書籍。

比如,教你演講、溝通、寫作、做PPT的書籍。也會輔助選取一些名著、小說、傳記等,但往往這些書的內容非常簡單:解決一個問題或解釋一件事情。

而對於這50本國學經典,他們是“解決很多問題、解釋很多事情”,也就是說,讀其他書,我很容易就能把握主線:這本書就講了這件事。我讀懂了,直接用就可以了。但讀這50本國學經典,我很難把握主線,即使讀完了我還是不知道這本書講了什麼事。

第三,缺乏氛圍,沒有志同道合的小夥伴

一般來說,讀國學書的人多是功成名就、老退賦閒的叔叔阿姨,而30歲左右的年輕人,尤其是普通的上班族,“主動”讀國學經典的,估計100個裡也找不出1個。沒有良好的國學文化氛圍,自然也就缺少了讀這些經典書籍的動力。

至少,我雖然知道這些書很好,但還是沒把它們納入我的書單中。或許,在將來的某天會進行系統性的閱讀。那你是否正在讀,或打算讀這50本經典書籍呢?


我是千城,謝謝你讀到最後,覺得有用就點贊、留個言吧!

公眾號:千城撩書。一起讀書,打開新的世界!

千城Slash


《我們為什麼要讀書?我們如何來讀書?》

對於古老的中國智慧文化 ,,這50本書,不過是基礎。在中國的文化中還有無數的不可思議的經典。這恐怕不被大多數人所瞭解。

在這些古老的經典中,我們才能看到大智慧的來源。

我們為什麼要讀書呢?我們是為了提升自己的本性境界。我們要來發現其中的規律。中國古老的智慧,由他訓練的方法,我們要來發現這裡面的系統。我們不是為了讀書而讀書,首先能夠提升我們自己,有了智慧了,我們也能夠利益我們這個時代。

西方人的哲學科學宗教有他們的體系。中國古老文化中,它也有自己的體系。我們應該一個體系,一個體系的來研究,不能籠統的來讀之。

面對如此龐大的學問體系,一個人究竟能一生讀多少書呢?讀也讀不完。

我們要在中華古老的文化中尋找智慧的方法,首先來開啟我們自己的智慧之門,我們有了智慧,那麼對於古老的這些文獻這些經典,我們就能打開裡面的奧妙應用於時代。

西方的科學有自己的方法。西方的哲學也有自己的方法。難道中國的古老文化沒有自己的方法嗎?

根據幾十年的經驗,中華古老的道統還存在著。中華古老的智慧,有他自己的訓練系統。這個訓練系統在人類的歷史上,到今天還是獨步於世界的。我們能夠受到這種智慧系統的訓練,就能迅速開啟我們的智慧之門。我們有了這個基礎,那麼就可以通達一切經法,就能夠觀察,中華古老的經典,他們都符合一個標準,這是一個智慧的標準:萬法歸一。

我們讀書能夠達到這個境界,這才是真正的讀書。所以,我們就知道讀書,是提升我們的本性境界的一個方便手段,讀書是為了開啟我們無限的內在妙德妙智,我們有了這樣的認識,就能防止死讀書。





圓拙


認真地把《人民日報》公佈的這五十本書的名單看了一遍,負責任地說其中有六本完全沒讀過,二十本完整讀過,餘者看的或是節選本,或者就是正在讀。目前正在讀的是“春秋三傳”,《左傳》、《公羊傳》、《穀梁傳》一起對應閱讀。

二十本全部完整讀過的書裡,有一些經常重新讀。《論語》就是一本從小讀到大的,一直到現還常常放在手邊時時翻閱。《詩經》小時候讀了《國風》部分,曾經抄錄過,後來讀了《雅》和《頌》的部分,發現《詩經》兼有百科全書和史籍的作用。其它常翻閱的還有《尚書》、《楚辭》、《古文觀止》和《禮記》。

《人民日報》公佈的這個書單,前綴是傳統文化經典。而且沒有說這個書單適用於什麼人,不分老幼,不分專業那就是說這是個比較大眾化的書單。這些書的內容量非常多,其中有的甚至一部細讀下來就需要好幾年。如果你要立志把這書單上的書都讀完,那麼就要做好長期的準備,有可能非常長期。這是對於那些沒有自己閱讀方向的人來說。

關於閱讀,按理說應該是個從幼年開始就養成了習慣的事。幼年時是奠定良好閱讀品位,培養健康閱讀習慣的階段,所選擇的閱讀品類儘可以是開拓世界型的,但一定要是精品。少年時是博學廣識的階段,在幼年基礎的奠定之上應該有了自己的選擇標準。就在此基礎上儘可以駁雜,“於書無所不讀”,不限定於某一方面。中年時是追求精深的階段,完全可以術業有專攻。術業不一定是指工作、學業的專業,既可以是,也可以不是。每個人對於讀書的方向都可以有自己選擇的權力。但我不主張讀書有用論。等到了老年,讀書就真正是樂趣了。讀書是陪伴人一輩子的美好遊戲。

《人民日報》發佈的這五十本書,我個人覺得如果僅作為自己閱讀品類中的其中一類,可以從中選取自己感興趣的和其它品類一起慢慢閱讀,不必完全以這個書單作為自己的閱讀項目,這樣會以偏蓋全。

如果從專業研究的角度講,這個書單似乎也很大而化之。就我個人的情況看,我的很多閱讀書目這個書單上也沒有。既便是從事專業研究,我也覺得讀書範圍越廣闊越好,因為閱讀視角的廣闊有助於增長見識,看問題的角度和思維方式都會更寬容,不至於狹礙。

《人民日報》發佈的五十本傳統文化經典包括:《論語》、《大學》、《中庸》、《孟子》、《周易》、《尚書》、《詩經》、《禮記》、《左傳》、《老子》、《墨子》、《莊子》、《荀子》、《韓非子》、《列子》、《孫子兵法》、《爾雅》、《戰國策》、《史記》、《漢書》、《後漢書》、《資治通鑑》、《三國志》、《三字經》、《千字文》、《弟子規》、《百家姓》、《名賢集》、《楚辭》、《李太白全集》、《杜工部集》、《白香山詩集》、《樂府詩集》、《蘇東坡詞集》、《三國演義》、《紅樓夢》、《西遊記》、《水滸傳》、《儒林外史》、《聊齋志異》、《文心雕龍》、《人間詞話》、《古文觀止》、《世說新語》、《文心》、《顏氏家訓》、《閒情偶寄》、《浮生六記》、《夢溪筆談》、《天工開物》。


沅汰


第一眼看到人民日報權威發佈的50本傳統文化經典時,作為一個文學院的學生其實是內心充滿羞愧感的,若說讀過多少,倒真的是不敢輕易下結論,書單上列出來的書大多是翻過的,但是深深淺淺,多有不一。

通讀過的書目有:《論語》、《大學》、《中庸》、《孟子》、《老子》、《莊子》、《詩經》、《楚辭》《三字經》、《千字文》、《弟子規》、《百家姓》、《文心雕龍》、《人間詞話》、《古文觀止》、《世說新語》、《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儒林外史》、《聊齋志異》

這幾本書大概是不讀會被導師打死的類型。也算是中國古代文學的入門讀物了,我們可以分類來看:

1、蒙童讀物:《三字經》《百家姓》《弟子規》《千字文》。

小的時候讀過三字經,至於別的是後來才讀的。蒙童讀物在很多情況下以認字和價值觀的傳遞為目的,文章大多短小,倒是可以拿來翻翻,不過總覺得精華糟粕並存,飲用需謹慎。

2、子集:《論語》《大學》《中庸》《孟子》《老子》《莊子》

《老子》《莊子》讀完還是覺得懵懵懂懂,大概是我尚且沒有達到境界,寒假重讀《論語》倒是有了新的感受。對於孔子其人有了新的認識,這個時而嚴厲時而循循善誘的師者形象更加的深入人心,此外,關於這個巨大無比的“仁”的話題,確實是要好好讀一讀孔子,畢竟儒士精神可能已經深入了中國人的血液。

3、古典小說:《世說新語》、《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儒林外史》、《聊齋志異》

勉強把《世說新語》放進來,不得不說裡面一些故事真的妙趣橫生而令人讀罷莞爾一笑,不過我還是最喜《紅樓》,重讀的次數越多,就越能理解張愛玲那句“紅樓未完”的感嘆。

4、古代文藝理論:《文心雕龍》、《人間詞話》

中國的文藝理論和西方是不一樣的特色,如果西方是細膩的油畫,那中國便是水墨畫,那種雪藻精神和詩話傳統真的是從古而來的。《文心雕龍》算是一個大部頭了,劉勰也著實是廣納百家思想,對於文體、風格、流變都談的很清楚。而王國維的《人間詞話》讀起來本身就是一種審美體驗了。無論是三重境界還是赤子之文,讀罷都讓人感嘆。

5、《詩經》《楚辭》

算是中國詩歌的老祖宗了,就如同希臘神話和希伯來的聖經故事之於西方文學。

6、《古文觀止》

這本書其實最初也是蒙童讀物,王汝弼評價道 “《古文觀止》是真正是在二百二十二篇的較少篇幅之內,擷取了兩千多年散文的大部分精華。”認為“真是體物緣情,抎奇竟爽。”足以見得選文眼界之高,而且選入了當時不受重視的駢文,事實證明確實可以算的上“觀止”二字。

五十本里通讀過的大概就以上一些了,一方面是我個人比較喜歡現代文學而不喜文言文,另一方面可能真的是功底尚淺,讀起來步履維艱。曾經多次試圖讀《周易》,但總是在開頭就放棄了。還有很多書偶爾會拿來翻看,比如詩集一類,無論是筆落驚風雨的李太白,還是世俊堯舜禹的杜工部,或者是白香山。與生活而言,詩詞總是一抹亮色。

不過可以坦言的是,有兩本書是碰都沒有碰過的,一是《夢溪筆談》,二是《文心》,前者大概是因為對其所寫領域的陌生而一直沒有閱讀,後者則真是完全沒有聽過,甚是覺得自己孤陋寡聞。夏丏尊先生和葉聖陶先生的這本《文心》是該收入囊中,好好閱讀了。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


有書共讀


特地去找了一下人民日報發佈的50本傳統文化經典,粗略地看一下,到目前為止,這50本書看過的有一半吧。有些書從小的時候媽媽就教過一些,但當時只能算是小孩子的誦讀,並不理解其中的含義。其餘的書大部分是在大學和讀研究生的時候讀的,因為我讀的是歷史系,有一些書籍是導師要求讀的,有些是根據需要選讀的,閱讀的程度也深淺不一。

但不管怎麼樣,我覺得這些經典書籍,每個中國人都應該好好讀一讀。年輕時,我們為了學業或者名利,讀了很多和考試職稱晉升相關的功利書籍。等到長大了變成熟了,發現這些經典書籍對自己的重要影響時,驀然回首,卻發現不知不覺間已霜染兩鬢,已到遲暮。經典文化的書籍往往就是這樣,它的作用往往不在當時當地,而是超越千年還能綻放光彩。

有句老話說的好“為什麼懂得那麼多大道理,可依然過不好這一生?”但這句話的背後,我們仔細想想,甚至那些所謂的大道理,我們知道的都比較晚。很多時候,只有我們親身經歷過,才能領悟的最深。在閱歷尚淺的時候,不妨多讀一讀經典書籍,讀讀老祖宗留下的智慧經驗。讀過以後,再結合和反思自己的人生,好多事情都豁然開朗,很多瑣事也就不會再斤斤計較了。

這些書籍一部分是可以用作幼兒國學啟蒙,從娃娃時代開始讀起,比如《三字經》、《百家姓》、《弟子規》、《千字文》。一部分書是在語文課堂上學到,比如《論語》、《莊子》、《西遊記》、《紅樓夢》、《水滸傳》,《三國演義》,《聊齋志異》這時候,我們可以借用課堂上老師的講解,做進一步的拓展閱讀,這些經典讀進去以後,你就會發現他們之所以被稱為經典,可以和我們的實際生活相聯繫。比如可以把《西遊記》和現代職場的團隊建設相聯繫,把《莊子》和人生不同階段的經歷相聯繫等等。

後來在大學裡,因為讀的是歷史系,所以人民日報規定的這50本書中,好多都成了歷史學專業的專業教輔書,如24史的前四史:《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都是作為古文選集的專業課上學過的。後面的書如《資治通鑑》、《古文觀止》則是在寫論文的時候,作為工具書和參考資料讀過其中的一部分。

《楚辭》、《李太白全集》、《樂府詩集》也是我比較喜歡的詩集。先秦詩歌散文中,非《詩經》和《楚辭》莫屬。《詩經》開創了中國文學現實主義的風格,《楚辭》則奠定了先秦文學的浪漫主義的色彩基調。

後面的書籍如《顏氏家訓》在我練習書法的時候,不僅讀過,而且用宣紙線裝本抄寫過全書。這50本書,目前讀完的有27本左右。有三分之一是認真讀過的,其餘的是重點讀其中的某些章節或是當做工具書時常翻閱。希望自己在有生之年能把這些經典書籍全部靜下心來讀完,希望子孫後代也能從老祖宗的經典中汲取智慧和經驗。


作者:夢歸秦淮(多平臺簽約作者,歷史碩士,知識管理達人 公眾號:恆言讀書)

乾貨 | 思考 |技能 | 2018年,一起成長。


夢歸秦淮


首先很不好意思的去搜了一下那五十本傳統文化經典是啥。

我已經閱讀完了的書有:《論語》、《大學》、《詩經》、《左傳》、《後漢書》、《資治通鑑》、《三字經》、《千字文》、《弟子規》、《百家姓》、《楚辭》、《樂府詩集》、《蘇東坡詞集》、《三國演義》、《西遊記》、《水滸傳》、《紅樓夢》、《聊齋志異》、《人間詞話》

讀了開頭,因為晦澀而終止的有:《周易》、《老子》。

未讀完的有:《孫子兵法》、《文心雕龍》、《夢溪筆談》、《史記》、《漢書》、《莊子》、《孟子》

正在閱讀的有:《世說新語》、《李太白全集》

說起來真是慚愧,而且大量的書都是念書的時候看的,現在工作了,很容易靜不下心,看這種傳統典籍也是想起來了看一頁,更多的時候願意去看小說。

我常常說自己喜歡傳統文化,喜歡古典文學,實際上只是喜歡古典小說罷了,也讀詩詞,但是讀的實在太少,詩詞又要慢慢的去品。讀樂府詩集讀了兩年,那時候在大學,借的別人的書,現在已不記得幾首了,真是慚愧的要死。

我在此給自己立誓,認真閱讀,潛心寫作,正如著名詩人閻安所說:不讀書,想寫出好的作品,沒門!不讀書,想成為一個好作家,沒門!

最近我聽了不少名師的講座,覺得自己讀的書太少,寫的東西太淺薄,心中很是惶恐。越是靠近傳統文學,我的心裡就越是惶恐,希望大家能夠感受到我的惶恐,和我一起惶恐,迴歸經典,認真讀書。

--------------丸-------------

文:祁門小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