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養護用品企業與車主

汽車養護用品企業,過去一直面對的都是4S集團與社會門店,近幾年在電子商務的推波助瀾下,有少數知名養護美容企業開始嘗試B2C的營銷模式,當直面消費者時,品牌形象顯得至關重要。但是,汽車保養的絕大多數項目仍然是一個技術性較強的工作,那麼在線下,汽車養護用品企業也需要塑造品牌嗎?養護企業的養護品會有直面消費者的機會嗎?還是與過往一樣,養護品企業只需要有效地活在4S店高管、門店老闆心中就好?

汽車養護用品企業與車主

汽車養護用品的消費群體是誰?車主。

車主知道愛車做養護時消費的具體項目是什麼嗎?大多數時候不知道。

車主完全沒有想知道的慾望嗎?並不是。

上世紀80年代中國開始出現私人汽車,1996年中國第一家汽車4S店在重慶誕生,之後長達20年,4S店牢牢佔據中國人購買汽車之地,從成為車主的那一刻,後期汽車養護也成為了一條几乎完全遵循4S店設定的路。

從1000公里到100000公里,4S店透明的保養週期和價格表,很長一段時間都能夠帶給車主專業和放心的感受,但是這種感受的來源並非來自清晰的消費體驗,而只是車主沒有更多選擇餘地的模糊感受。

沒有幾個車主在車輛被保養時只想坐在舒適的皮椅上看電影,每個人都想去車旁邊看看自己的車是否真的在被保養,是熟練的技師在做還是學徒在做,用的是什麼樣的保養品,自己車用的養護品與其他車用的是否一樣......

但4S店客服一般僅會指引車主走向休息區,所以絕大多數時候,汽車養護過程變得如同商業機密一般,“非禮勿視”。

作為給4S店提供養護用品的企業,同理與車主直接接觸的機會為0,在這樣的市場服務大環境下,車主只能選擇“忍氣吞聲”,消費著看不見也摸不著的服務。車主的疑慮,也只能停留在4S店的誠信與否上。

車主靠什麼判斷車輛養護的優劣?品牌。

店面需要給車主選擇不同養護用品品牌的流程嗎?當然。

從被動接受到主動選擇能打消車主的大部分疑慮嗎?可以。

直到大型修理廠、養護服務機構開始進入消費者視線,尤其在車輛保險的推波助瀾下,車主開始有了選擇的權利和判斷。

儘管如此,大多數車主的衡量根據,也僅是停留在對店內服務流程專業程度、服務項目操作透明化、服務人性化感受這些情感判斷範圍,如此一來社會門店顯然並不佔優勢。

4S店的優勢在於其擁有的附帶性品牌信譽,提供原廠的配件及物料,車主從而相應地認為4S店內所用的養護用品都與正規、合適、品牌掛鉤。而現今的社會門店市場,很多人認為其優勢主要體現在方便、便宜上。

但事實上,車與其他消費品不一樣的是:它關係著人身安全。所以養護項目價格上的優勢並不能給消費者心理帶來決定性地偏重,很多車主尤其是3年車齡內的車主第一選擇仍然是4S店。社會門店想要真正進擊原有生態,務必要從養護用品品牌與施工人員技術入手,給車主提供更多有知名度和影響力的養護品品牌選擇、更多有專業資質的技師,乃至開闢全新技術產品市場,才能讓門店的核心競爭力擁有濃墨重彩的一筆。

尤其在,中國汽車銷售量年年呈幾何式持續增長,消費者觀念不斷煥新升級的趨勢下,4S店無論從規模和服務都已經無法完全滿足汽車養護市場,社會門店當大有作為。

車主開始清楚記得愛車保養時間和項目。

車主可以選擇自己愛車所使用的養護品牌。

車主可以有選擇性的消費才是一個行業健康發展的基礎。

如今,養護品與消費者不再完全沒有接觸。

電子商務的龐大市場,早已讓嗅覺靈敏的企業開始研發更多適合中國消費者的簡單DIY養護美容產品。B2C市場是產品、品牌、服務的三重博弈,品牌在其中最大的作用在於——售前給予消費者足夠付款信心。

儘管互聯網正在搶佔汽車後市場,但汽車養護的絕大部分項目仍需由專業人員操作,只不過,現今的戰場已經不再只是4S店亦或社會門店的博弈,京東、途虎等新興養車平臺,正是因為看準了車主長久以來的疑慮,才能在短時間內在汽車後市場站穩了腳跟。

得車主心者得市場。

如果說4S店長久以來的主營方向及管理體制會讓其不足以體會到目前市場的步步緊逼,所以轉身稍顯遲緩;那對於正處於不斷髮展的社會門店來說,如何與消費者更好地多向溝通,自己完整地掌控店面的命運,已經變得迫在眉睫。這些多點溝通有且不僅有:產品效果、服務模式、品牌印象。在不遠的未來,一個有環保健康的產品、專業細緻服務的門店,一定會給車主留下不凡的品牌印象,繼而帶來車主的重複購買信心和毫不吝嗇的口碑傳播。

當車主走進店面,看到擺在消自己面前的各類養護品牌,作何選擇?

不錯,養護品企業也到了在消費者心中建立品牌印象的時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