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老师:放下就是内布施,可以成道,放下才是真修行

《金刚经》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南怀瑾老师:放下就是内布施,可以成道,放下才是真修行

大致上布施分内布施、外布施。我们中国禅宗后来流行一句话——放下,这个话就是布施,一切丢开。人生最难的就是丢开,真丢开了就是真放下,放下就是内布施。做到了内布施就可以成就,就可以成道。这里佛告诉须菩提内布施的法门,复次,白话文就是其次的,次一等的告诉你。第一等的,佛怎么说我们还记得吧?须菩提问如何住?如何降伏其心?佛就告诉他,就是这样住,就是这样降伏其心。等于没有说,这是第一义。

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这个是第一义,就是一张白纸。既然第一等的不懂,复次,只好讲差一点的。

佛告诉须菩提:我告诉你,一个真正修行的人怎么修?“菩萨于法,应无所住”,就是这一句话。

此心应该随时随地无所住,如果你此心随时在空的境界上,那已经错了,因为你住在空上;如说此心住在光明上,或住在气脉上,都错了,因为那不是无所住。

“应无所住,行于布施”,什么叫修行?念念皆空,随时丢,物来则应,过去不留;就算做了一件好事,做完了就没有了,心中不存。连好事都不存在心中,坏事当然不会去做了,处处行于布施,随时随地无所住。


不住色

什么是色?色法在佛学里,分为有表色、无表色、极微色、极迥色。

简单地说,色就是地、水、火、风四大,也就是我们这个身体。所谓“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是叫我们不要住在色相上布施,不要有对象的观念。譬如说要做一点功德,出一点钱,或者救济一个人,然后说救济了某一个人,那是住相布施。学佛的人帮助、救助人,应该不觉得有对象,有对象的观念要丢掉,不要留一念在心中。

布施善行的福德,叫做人天福德,是小果报,并不是学佛的大福报。福德跟功德大有差别,《金刚经》专讲福德,重点在福德,不在功德。什么是人生最大的福德?悟道,成道。智慧是人生最大的福报,所谓智慧的成就,指的并不是普通的知识。


“法”是意识境界,是属于观念、思想、精神方面。如果你心里还有个空空洞洞清清净净,就已经落在法上。所以说,把身体外面的一切丢完空完了,再把意识方面的也丢下了,这才叫做学佛,也就是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佛说要这个样子才对。

他又告诉须菩提,一个学佛的人,要能够做到无相布施,一切相不住。为什么人要布施,要慈悲呢?拿中国古文来讲,就是“义所当为”四个字,人生就应该这样做。利人、助人、慈悲,这样不住相的布施,他所得的福德果报,大得像虚空一样不可思量。须菩提啊,你要记住啊!一个学大乘菩萨道的人,应该如我所教你的,无所住去用心修行,那才是真修行。有些人一天到晚愁眉苦脸,住在愁眉苦脸的当然不对,一天到晚住在散漫无所归的也不对,不空也不对,要一切无所住,物来则应,过去不留,这是大乘菩萨般若道的修法。

南怀瑾老师:放下就是内布施,可以成道,放下才是真修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