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老師:放下就是內布施,可以成道,放下才是真修行

《金剛經》第四品 妙行無住分

複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佈施。所謂不住色佈施。不住聲香味觸法佈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佈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佈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佈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南懷瑾老師:放下就是內佈施,可以成道,放下才是真修行

大致上佈施分內佈施、外佈施。我們中國禪宗後來流行一句話——放下,這個話就是佈施,一切丟開。人生最難的就是丟開,真丟開了就是真放下,放下就是內佈施。做到了內佈施就可以成就,就可以成道。這裡佛告訴須菩提內佈施的法門,複次,白話文就是其次的,次一等的告訴你。第一等的,佛怎麼說我們還記得吧?須菩提問如何住?如何降伏其心?佛就告訴他,就是這樣住,就是這樣降伏其心。等於沒有說,這是第一義。

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這個是第一義,就是一張白紙。既然第一等的不懂,複次,只好講差一點的。

佛告訴須菩提:我告訴你,一個真正修行的人怎麼修?“菩薩於法,應無所住”,就是這一句話。

此心應該隨時隨地無所住,如果你此心隨時在空的境界上,那已經錯了,因為你住在空上;如說此心住在光明上,或住在氣脈上,都錯了,因為那不是無所住。

“應無所住,行於佈施”,什麼叫修行?念念皆空,隨時丟,物來則應,過去不留;就算做了一件好事,做完了就沒有了,心中不存。連好事都不存在心中,壞事當然不會去做了,處處行於佈施,隨時隨地無所住。


不住色

什麼是色?色法在佛學裡,分為有表色、無表色、極微色、極迥色。

簡單地說,色就是地、水、火、風四大,也就是我們這個身體。所謂“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佈施”,是叫我們不要住在色相上佈施,不要有對象的觀念。譬如說要做一點功德,出一點錢,或者救濟一個人,然後說救濟了某一個人,那是住相佈施。學佛的人幫助、救助人,應該不覺得有對象,有對象的觀念要丟掉,不要留一念在心中。

佈施善行的福德,叫做人天福德,是小果報,並不是學佛的大福報。福德跟功德大有差別,《金剛經》專講福德,重點在福德,不在功德。什麼是人生最大的福德?悟道,成道。智慧是人生最大的福報,所謂智慧的成就,指的並不是普通的知識。


“法”是意識境界,是屬於觀念、思想、精神方面。如果你心裡還有個空空洞洞清清淨淨,就已經落在法上。所以說,把身體外面的一切丟完空完了,再把意識方面的也丟下了,這才叫做學佛,也就是不住色佈施,不住聲香味觸法佈施,佛說要這個樣子才對。

他又告訴須菩提,一個學佛的人,要能夠做到無相佈施,一切相不住。為什麼人要佈施,要慈悲呢?拿中國古文來講,就是“義所當為”四個字,人生就應該這樣做。利人、助人、慈悲,這樣不住相的佈施,他所得的福德果報,大得像虛空一樣不可思量。須菩提啊,你要記住啊!一個學大乘菩薩道的人,應該如我所教你的,無所住去用心修行,那才是真修行。有些人一天到晚愁眉苦臉,住在愁眉苦臉的當然不對,一天到晚住在散漫無所歸的也不對,不空也不對,要一切無所住,物來則應,過去不留,這是大乘菩薩般若道的修法。

南懷瑾老師:放下就是內佈施,可以成道,放下才是真修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