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書大家單田芳的「平民」精神

评书大家单田芳的“平民”精神

评书大家单田芳的“平民”精神

近日,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單田芳辭世,引發文化媒體、眾多網友和聽眾的悼念和緬懷。

我們知道,單田芳評書代表作《三俠五義》《白眉大俠》《隋唐演義》《水滸外傳》等,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曾有一個時期,他那極具磁性的低沉滄桑渾厚的聲音“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每天中午和傍晚都會迴盪在城鎮和鄉村的大街小巷、出租車上,以及那些手握收音機的學生、農民、工人中間……有聽眾說,對於許多60後、70後、80後的人來說,評書是陪伴他們走過童年的大眾文藝,跟現在年輕人瘋狂“追劇”一樣,是那個時代的文化記憶。

“凡有井水處,皆聽單田芳”

1954年,單田芳先生走上舞臺,說書六十餘載,聽眾多達六億。“凡有井水處,皆聽單田芳。”家喻戶曉的單田芳,說了半個多世紀的評書,幾乎講盡英雄傳奇、才子佳人的故事,而單田芳本人的一生也是頗富傳奇、精彩絕倫。

有位青年評書表演藝術家讚揚單田芳:“他是一位偉大的藝術家,可以說是影響了三四代人。對於單田芳先生在評書界的藝術貢獻,第一繼承了一百多部傳統的評書,同時也在發展。過去評書都是古代的故事,他發展了近現代的故事。而且單田芳先生的藝術比較親民,接地氣。”

中國曲協主席姜昆說,單先生是評書大家,他的作品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快樂、知識和智慧,他用語言塑造的藝術形象生動而鮮活,令人難忘。

單田芳不僅是評書大家,也是文化大家。和袁闊成先生一樣,他也是“有平民精神的評書大師”。筆者以為,單田芳的身上,這種“平民”精神,那種執著於評書藝術的承傳的奉獻精神,是留給我們後人的一種藝術尊嚴和精神財富。

單田芳的評書藝術作品來自生活、源自民間,把握藝術氣脈、跟隨時代發展,以鮮明的大眾化語言特色獲得了人們的喜愛。

他的評書也將不同領域和地域的人們聚在一起,據說最多時每天有1億人在聽他講故事。這樣的一個聽書文化群體,非常廣泛,有公務員、單位職員、知識分子、個體經商戶(包括擺攤做小買賣的)、工人、農民、士兵、學生、打工者、下崗工人等,他們都是平民百姓的組成部分。單田芳的評書來自民眾,又說與他們。單田芳所說的關於大俠江湖、俠肝義膽、扶困濟危這類評書內容,再加上他的平民精神氣質,更適合說給這些普通民眾來聽,以至有人感嘆單田芳在民間的影響力甚至超越金庸……

“平民”精神和英雄理想

單田芳在自傳中講道,“我覺得我的故事得寫出來,從大處說年輕人可以瞭解歷史的苦難,珍惜現在的生活。從小處說可以告訴大家如何幹一行,愛一行……”他始終把自己定位在“一個平民百姓、草根藝人”的社會角色中,認為自己與這個社會階層具有天然的血脈聯繫。

單田芳具有英雄情懷和英雄理想。他從《三國》《隋唐》《大明英烈》,一直說到紅色經典。書裡有這麼多英雄,生活中真正的英雄是什麼樣?他說“這一輩子下來,我崇拜的是見義勇為拔刀相助,扶困濟危雪中送炭,別人做不到的事情你做到了,你就是英雄。”這種英雄觀,樸素自然,充滿民間英雄色彩,充滿平民百姓的俠義肝腸、英雄氣膽。

單田芳來自民間、來自底層,他更懂得社會下層的生活、民間百姓生活的艱難。單田芳的一生大起大落、跌宕起伏。他青年時期親歷了戰亂,也目睹了家人困頓,因此他才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珍惜每一次說書的機會。他說“一輩子想來,人間的苦,大部分我幾乎都受過,什麼髒活累活我都幹過。回過頭來,我覺得挺光榮、挺自豪,就因為我受過那麼多苦,我從那裡頭鍛鍊過來的,我不嬌氣,再苦我也不怕”。這些經歷的底層社會生活、際遇、命運,決定了他的藝術精神,是為人民大眾服務,是為底層民眾提供文化精神食糧。

2012年,單田芳獲得了第七屆中國牡丹獎終身成就獎。擁有無數聽眾的單田芳先生,用整個演藝生涯詮釋了“金盃銀盃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他不重虛名頭銜,而看重百姓的“口碑”、大眾的認同。這種“平民”精神、“平民”意識,正是他的藝術生命力的基礎所在!

如需參與古籍相關交流,請回復【善本古籍】公眾號消息:群聊

學習古籍版本,離不開查看實物、關注古籍網拍、瞭解市場價格!網拍是低成本、最方便的學習方法:

長按圖片選擇“識別圖中二維碼”關注點滴拍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