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八):学习佛法从何入手?

qq群和微信公众号,请搜索:在家学习菩萨道。

一、想学禅宗可以先读一读《心经》和《金刚经》。

二、想学净土宗可以读一读《佛说阿弥陀经》、《地藏经》,可以没事心里默念阿弥陀佛。

三、想学密宗可以先研究一下六字大明咒。

然后!重点来了!开始实修!

大乘佛教是六度,小乘佛教是三无漏学。大乘包括了小乘。他们的三个共同点是:持戒,禅定,智慧。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归根结底是摄心,最初抓手是持戒,总体依靠是禅定,最终目的是智慧,是解脱涅槃。

持戒和禅定,是相互作用,互相促进的,持戒能够更好的禅定,扫除痴念妄想,而禅定也能够让本来压抑着的戒,变成自发的行为,比如邪淫,这是很多人关注的焦点,开始打坐的时候,控制不住,脑袋里总是胡思乱想,强行压抑着,结果打坐一段时间以后,发现自己根本不想那些事了,看到帅哥美女也不胡思乱想了,这就是持戒和禅定的相互促进。最后,排除了一切杂念的禅定,就开始生出智慧了,就开始一句一句深刻的理解佛经里说的含义了。

除了上面这些,大乘佛教还有布施,忍辱和精进。布施是为了让人放下,都设施出去,更容易消除执念妄想,更容易禅定。忍辱,是断除嗔恨心,总体上说也是消除执念妄想,不太贴切的说,布施和忍辱可以划归到持戒里面去。这个精进,应该是禅定和智慧的一个中间过程,禅定,然后精进,然后智慧,再继续禅定,精进,智慧。精进是量的积累,智慧,是质的飞越。

后面是我从百科里复制粘贴的,一是不代表我的看法,二是不懂的名词自己去查。

现在中国广泛流传的是汉传佛教,汉传佛教是大乘佛教,修行的方法是六度。

一、布施——看见一切人生受苦,心生慈悲,以“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精神,布施所能,使苦人得乐,迷者受益,布施分为三种:

1.财布施——布施以金钱、物品去帮助穷苦者,改善他们的生活,或出资捐款印刷各种善书,经典劝化度人,以改善众生的心性。

2.无畏施——凡对痛苦的人,用温暖爱心加以安慰,遇人困难,施于援手解难,使受苦受难者心中得到平安,没有恐怖感。如对寺庙佛堂等,献出劳力清扫维护;或对毁谤正法者,能以无畏精神伸张真理感化之。

3.法布施——以自己所学,领悟的佛法真理,向世人宣说,使众生同沾法雨,转迷成悟。

二、持戒——严守戒律,始能塑出端庄法相,持戒才能使身口意清净,不犯恶业。当守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其它奢华歌舞,令人目迷神乱,香烟等亦当禁戒,以维身心清静。

三、忍辱——修道途中,阻碍必多,遇挫折毁谤,不怨不怒,由忍化恕,心自安之,外忍饥寒,内忍七情六欲,如此道志不馁,不畏困难,学道度人必能成之。

四、精进——佛海无边,道海高远,学无止境,真理研习不可停顿。若有过失,遇人指点,立即改正;凡对众生有利益工作,当仁不让,尽力去做,精进不怠,彼岸自达。

五、禅定——要修炼成佛,必需寂静其心,以免散乱。要普度众生,精神须有特别训练,所以禅定才能生智慧,遇事才能有定力。

六、智慧——修行者之心性当具有最高的智慧。博览群经、远大学识、历练世故,可以辨才无碍,圆通万事,度化众生自然方便,修行者本身亦可避免堕落魔障之中。

我修过上座部佛教,上座部佛教简单些。只有戒定慧,三无漏学。

戒对于在家人是五戒、八戒、十戒

对于出家人是227戒。

定总共有四十种止业处,即是:十遍、十不净、十随念、四梵住、四无色、一想、一差别。

此中的地遍、水遍、火遍、风遍、青遍、黄遍、赤遍、白遍、光明遍、限定虚空遍为十遍。

膨胀相、青瘀相、脓烂相、断坏相、食残相、散乱相、斩斫离散相、血涂相、虫聚相、骸骨相为十不净。

佛随念、法随念、僧随念、戒随念、舍随念、天随念、死随念、身随念、入出息随念、寂静随念为十随念。

慈、悲、喜、舍为四梵住。

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为四无色。

食厌想为一想。

四界差别为一差别。

一位禅修者从修习世间慧到出世间慧,次第成就的观智有十六种,称为十六观智,即:名色识别智、缘摄受智、思惟智、生灭随观智、坏灭随观智、怖畏现起智、过患随观智、厌离随观智、欲解脱智、审察随观智、行舍智、随顺智、种姓智、道智、果智、省察智。

其中,能够断除烦恼的是道智。道智生起后即证悟相应的圣果。道智与果智两种属于出世间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