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文物中很少有圣旨?

圣旨作为古代帝王下达的命令或者发表的言论,是皇帝的权力象征,如此重要的圣旨为何在如今却很少,哪怕是博物馆也很少见,要知道历朝历代帝王发布了多少圣旨,这些圣旨为何都没有留下来,成为文物接受保护?

为什么文物中很少有圣旨?


现如今我们能看到的圣旨大多是明清两朝的圣旨,大多藏放在故宫博物馆以及台北故宫博物馆。那么除此之外,中国历史上数以百计的圣旨去向如何?

一:民间收藏

古代帝王下达的圣旨,都是一式两份,皇宫藏一份,接收人一份。

因此大部分接收人都会将圣旨当作宝贝一样收藏起来,认为是无上的荣耀。

河北省邱县就有一位名叫孙登选的老人就收藏了祖辈的圣旨,是明朝万历年间,为了赞扬他的祖辈所拟定的圣旨,其中记录了祖辈在朝为官的时间以及所任的官职。

为什么文物中很少有圣旨?


(民间收藏)

除此之外还有康熙的圣旨和雍正的圣旨在民间都有收藏(现如今都以上交国家)。

二:圣旨被焚烧

既然是一式两份,皇宫中的大多都很难保存下来,每次改朝换代,新登基的王朝都会清理前朝的大部分书籍,尤其是宫中重要的文件,类似圣旨这种,新朝都会将其焚毁。

为什么文物中很少有圣旨?


而前朝官员收藏或者后代收藏对于自身来讲都是极其危险的,万一被发现就按谋逆处置,因此很多人都识时务者为俊杰,将其焚烧殆尽,这样被焚毁的圣旨占了很大一部分。

三:战乱

因为战乱而导致很多圣旨遗失,古代战乱频繁,很多人都流离失所,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原本高官厚禄,很可能因为战乱成为流民,因此将圣旨丢失。

为什么文物中很少有圣旨?


尤其是游牧民族,他们根本不知道保护文物或者书籍,进城就开始杀人放火,书籍焚烧最为严重,其中圣旨也大多因此丢失。

四:墓葬

很多圣旨因为皇帝驾崩或者接收圣旨的人去世,一起被埋葬在坟墓,现如今我们所看到的一些圣旨,有很多都是古墓出土的。

尤其是当时有的官员,他们认为圣旨是高贵的,在世时将圣旨供奉起来,自己死后都要求将圣旨一起下葬。

五:自然损毁

很多圣旨经历了岁月的洗礼,早已经模糊不堪,甚至已经腐坏,尤其是有的圣旨保存不当,可以说可能早就化成灰尘了。

为什么文物中很少有圣旨?


以上种种原因,导致我们现如今所见的圣旨甚少,所以在文物当中,看见圣旨的可能性并不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