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東:「家門口」成就民生改革新高度


浦東:“家門口”成就民生改革新高度

在市新居民區“家門口”服務站裡,“浦東土著”阿姨們正在專心致志地學習插花。

中國改革報、改革網記者 王健生 攝


在市新居民區“家門口”服務站裡,67歲的“浦東土著”李阿姨正在專心致志地學習插花。退休前是工廠炊事員的她,一雙巧手烹盡人間美味,現在“跨界”做了花藝師,搭配鮮花依然得心應手。浦東日新月異,李阿姨的美好生活也和浦東一樣,越發精彩。

28年的開發開放,浦東從原來的一片阡陌之地,蛻變成上海發展的龍頭、中國改革的樣本,建成了功能集聚、要素齊全的現代化新城,更打造出“建築可閱讀、街區宜漫步、城市有溫度、社區更和諧”的人文之城、生態之城。

上海浦東新區始終把群眾的獲得感作為終極追求,把改善民生作為改革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改革發展成果,最終惠及大眾。

15分鐘服務圈“圈”出民生溫度

“辦理醫保本換新只花了幾分鐘!”家住浦東市新居民區的黃雅平是“老浦東”,對於“家門口”服務站“店小二”式服務,黃雅平不吝“點贊”,“以前去社保中心換醫保本,路上要花半小時,現在不出小區不用排隊就能辦成。‘家門口’服務站給我解決老多問題。遇到服務站辦不了的,社工會和受理中心視頻連線,幫我一次性諮詢清楚辦理程序和細節,省得跑幾趟來回折騰。”


浦東:“家門口”成就民生改革新高度

浦東陸家嘴街道市新居民區“家門口”服務站

中國改革報、改革網記者 王健生 攝


市新居民區地處繁華的浦東陸家嘴,這裡是1990年浦東開放開發伊始沿江建成的成熟社區。曾經“寧要浦西一張床,不要浦東一間房”,現在“一年一個樣,三年大變樣”,沿黃埔江東而居的黃雅平和她的左鄰右舍,一起見證著浦東的“光速發展”,也收穫了浦東發展帶來的民生紅利。滲透著精細化的繡花精神,“家門口”服務站就是民生紅利最直觀的一種表達。

1300多戶居民近4000人,市新居民區60歲以上的住戶佔37%。對於獨居或行動不便的老人,服務站的“健康助手”定期“上門追蹤”,帶著血氧儀、心電檢測儀等設備以及各類試紙開展“移動”服務。除了常規動作,“家門口”還為獨居老人推出“定製服務”愛心鈴。將電鈴裝在結對的鄰居志願者家裡、按鈕裝在老人家裡,遇到急事可按鈴求救。

市新居民區的“家門口”服務站依託全崗通模式、信息技術及自治家園三大支撐系統,將“自下而上”的居民需求與“自上而下”的資源注入進行有效對接,真正做到了“生活小事不出小區”,開啟了居民的幸福生活。

市新居民區只是“家門口”服務的一扇窗,致力於打造社區服務界的“海底撈”,浦東社區村委的“家門口”服務既全面又各具特色,“家門口”品牌優勢正不斷凸顯。

周家渡街道昌五居民區考慮到居民通常下班後來辦事,將服務站延時至晚上8點;高行鎮紫翠居民區書記辦公桌設在首問接待桌旁;濰坊新村街道開展27個居民區精細化調研,梳理出重點問題16項,發現居民最盼、最急、最憂、最怨的難點堵點;合慶鎮免費為610位失智高齡老人登記發放智能“防走失手環”,實時監測、追蹤行動軌跡……

浦東自2017年5月開始,全面推進“家門口”服務體系建設,短短的一年,1285個“家門口”服務站在浦東36個街鎮全面覆蓋。資源整合、功能集成、機制有效,群眾參與的“家門口”服務體系基本建成。初步實現了“辦公空間最小化,服務空間最大化”。

15分鐘服務圈,以居民住區為圓心,以15分鐘步行為半徑,連接起浦東到“世界”的距離。

“家門口”文化餐描畫民生色彩

閒暇時光,去融書房聽一堂“談笑有鴻儒”的講座,或是去東方藝術中心欣賞一場高品質愛樂樂團音樂會,在浦東濃墨重彩的熱土上打拼十幾年,黃瑋喜歡用這樣的放鬆方式滌盪身心:“東方藝術中心引進來自不同國家的、‘正宗’血統的愛樂樂團,‘家門口’就能欣賞到國際級別的頂尖音樂。”



浦東:“家門口”成就民生改革新高度

位於浦東陸家嘴街道150號的融書房

東方藝術中心坐落於浦東行政文化中心,外形宛若一朵美麗的“蝴蝶蘭”,維也納愛樂樂團、柏林愛樂樂團等世界頂尖樂隊在這裡上演的音樂盛宴受到市民的熱捧。在資助各類公益性演出活動、文化品牌、高雅藝術普及項目方面,浦東對具有導向性、藝術性的大型演出項目,每張公益票給予不超過原價50%、最高350元的補貼。據瞭解,浦東從東方藝術中心開始試點,市民憑身份證或工作證可以買到半價票。

鱗次櫛比的高樓旁邊,擠擠挨挨的居民樓側,陸家嘴150號的“融書房”是新晉的“網紅”文化地標。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籍貫上海的葉辛解讀,融書房的“融”除了指代陸家嘴金融貿易區的“融”,還寓意“融入民眾,融入讀者”。

每週兩次的高頻率,各領域大咖在融書房做客“陸家嘴讀書會”,為大家奉上星斗滿天、才氣橫溢的演講。“讀書會是‘家門口’的文化福利,只需在APP上預約免費的入場券即可與名家們面對面。”陸家嘴圖書館館長凌志榮說。

從東方藝術中心欣賞國際一流的演出,到融書房參與“高大上”的讀書分享會。除了高端文化的新體驗,浦東在基層文化“提升能級,擴大受眾維度”上下足功夫。

曹路鎮中虹居委會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充分利用“邊角料”地塊開設“如意教你學越劇”特色文化服務。除了拜師學藝,民間劇團的演職人員還幫著票友穿戲服戴簪花,玩起新潮的Cosplay。一位越劇“粉絲”感嘆說,自從裝扮上越劇造型發了朋友圈,被吸引的女兒、孫女也陪著她一起來學戲。

通過把專業的文化資源請到居民身邊,浦東的一些社區文化服務中心裡不僅出現了老人喝咖啡、年輕人唱戲的“潮”現象,還經常上演“起早排隊”的熱鬧場景。

探索利用新空間、新內容、新主體、新手段,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重心下移,轄區內1285個“家門口”服務站的文化能級穩步提升。

此外,今年年內浦東計劃安排區級配送文藝演出800場、文藝輔導4000課時、藝術培訓導賞1500場、公益電影15,000場。一大批優秀藝術資源,包括東方歌舞團、上海輕音樂團、上海滬劇院、上海戲劇學院等將“打包”為居民配送優質“文化餐”。

未來,依託“文化上海雲”“文化浦東雲”等平臺,浦東將進一步提升數字化文化服務,打造“一站式”公共文化末端線上服務通道。市民足不出戶,就可以把可利用的文化服務資源一網打盡,還能精準下單。

浦東新區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王宏舟介紹說:“啟動示範性城市書房、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基層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文體活動廣場等建設項目,滿足城鄉居民多層次多樣性文化需要,將高品質文化服務送到百姓‘家門口’。”

浦東漫步“走”出民生品質

2014年,浙江小夥吳群峰奔著臨港優厚的人才待遇來到浦東。當時人才住房售價不到市場價一半,吸引力強勁。幾年沉澱,“青春城”臨港穩步提升的城市品質內涵,尤其是越變越美的城市環境像是吸鐵石,新浦東人吳群峰有了紮根臨港的打算,他決心把自己的未來和“未來新城”捆綁在一起。快節奏工作之餘,小吳習慣環繞滴水湖慢行減壓。他說:“湖邊走一走,自然就放慢腳步了……”


浦東:“家門口”成就民生改革新高度

浦東臨港滴水湖

九天之水,蔚然成湖。湖心雕塑宛如來自天上的水滴落入大海,泛起層層漣漪,水滴落處形成直徑2.5公里、面積5.66平方公里的湖面,滴水湖由此得名。

滴水湖是國內最大城市人工湖,加上環湖8公里景觀帶、二環帶12公里城市公園等組成的城市生態體系,浦東下轄的臨港成為全國最大的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

據瞭解,臨港秉承“最佳生活實踐區”理念,按照“高品質未來新城”的標準來推進城市建設,基本形成了優良的城市生態環境。

快時代慢生活,浦江蜿蜒、綠地環繞。去年底貫通開發、黃浦江東岸22公里的慢行步道,完成了從“生產岸線”向“生活岸線”的華麗蛻變。未來,浦東還將建設2個郊野公園和5個楔形綠地,佔地面積超過78平方公里,為市民提供更多高品質公共活動空間。

通過近三年的建設,浦東累計完成休閒步道建設約80公里。市民健身步道項目作為政府實施項目在市民滿意度測評中名列前茅。“十三五”期間,浦東計劃建成200公里慢行步道。

2017年,在老舊小區較為集中的浦東內環以內的五個街道,開展了“浦東新區繽紛社區空間更新試點行動計劃”。2018年,行動計劃拓展至全區所有的36個街道和鎮。在口袋公園曬太陽、沿慢行路徑散個步、於街角空間讀會兒書……浦東為生活在這裡的人們帶來了不少驚喜。

在城市,浦東實現城市高效有序運行,打造可閱讀、能漫步、有溫度的高品質城區。

在鄉鎮,浦東把“美麗庭院”建設作為主抓手和切入口,牽引“美麗鄉村”建設,建設有風貌更有韻味、有景觀更有文化的上海郊區農村,為鄉村振興打好底板、打牢基礎。2018年年內實現全區“美麗庭院”建設村級全覆蓋;明年上半年,基本完成全區“美麗庭院”建設;結合農村汙水處理、中小河道治理、垃圾分類處置、農林水聯動高標準農田建設等專項工作推進,到明年年底基本實現“美麗鄉村”建設全覆蓋。

財力有一分增長,民生就有一分改善。浦東穩步加大民生投入力度,保持財政民生投入佔比不低於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45%,“十三五”期間,浦東民生總投入將超過3000億元。

上海市委常委、浦東新區區委書記翁祖亮表示:“聚焦底線民生強化託底保障,聚焦基礎民生強化均衡普惠,聚焦質量民生強化優質供給。通過一系列舉措,浦東的民生水平不斷提升。”

在上海通往卓越全球城市的道路上,浦東正以構建大民生為助力,為城市空間升溫添彩。

(中國改革報、改革網記者 張海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