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条巷到仁孝里,这里有南京的烟火味道!

有人说,了解一座城市,就去当地的菜市场。因为这里是生活的必需部分,这里比任何景区都接地气。菜市场作为一个城市景观,折射着这座城市的形态,展现着市民的生活面貌。朝九晚五的快节奏生活,让大多数年轻人不再愿意去买菜来做饭了。我们计划在未来的几个月里,去探访南京那些隐匿在居民区中的菜市场,让你感受那份属于南京的烟火气!

第一站有点不一样,这里似菜市场又不似菜市场!早市与早点铺融合在一起,奏出美妙的市井协奏曲。

晨曦初露,秦淮区仁孝里的包子铺最早拉开了一天的“帷幕”,伴随着袅袅蒸汽,卖蔬菜的、卖鱼卖肉的、卖锅贴的、下馄饨下面条的……早已准备好,等待着买菜的居民、吃早饭的白领们的到来。带着那份对美食的向往,记者来到了这喧嚣、热闹的人间街市,汤包、锅贴、老婆饼、青团、皮肚面一个个从眼前穿过,这就是南京的味道吧,也是最朴实无华的人间烟火!

街巷内的地名

南京有好几个三条巷,鼓楼区和秦淮区都有,最有特点的就是秦淮区的三条巷。三条巷与四条巷之间,有数条狭长的街巷进行连接——仁孝里、仁义里、仁寿里。而这其中,从三条巷到仁孝里,可以说是一条美食路线。

仁孝里街角卖报纸的大爷说,这里的居民相当一部分是老南京,还有一些是1949年以后搬来的。“一开始是平房,1980年这里建成了小区,随当地的居民选择:要么在当地安排房子,要么在其他地方安排,因为老邻居们不想分开,走的很少。”

街巷内的面条

“皮肚面、六鲜面、锅盖面、烧鸭面馆……”记者仔细数一下,三条巷内不到1公里的距离,竟然有数十家面馆。有网友戏称三条巷应该更名为“面条巷”。

从三条巷到仁孝里,这里有南京的烟火味道!

说到这条巷子的面条故事,全福面店是必须要去的,店内的老板会告诉你:“我们家是三条巷最早开业的面馆。”记者在大众点评上看到老饕这样评价:开了很久的店,能在“面条一条街”坚守的,还是有两把刷子的。这两把刷子或许就是全福面和三鲜面吧!料足,又有寓意。

三条巷附近有居民区、写字楼、学校,餐饮需求量可想而知。大碗皮肚面经济实惠,深受新老南京人喜欢。有人说,大碗不仅显示出南京人的实在,也是一种豁达、不斤斤计较的风度。

街巷内的三餐

从三条巷到仁孝里,这条美食路线可以解决你的早饭、午饭、晚饭和夜宵,甚至外卖。对于附近居民而言,仁孝里更多是解决了他们日常烧菜做饭的需求。虽然狭长的街巷只有靠北一面才有摊位,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南北货、卖猪肉的、卖鱼的、卖蔬菜的……一应俱全,这就是一座迷你的菜市场。

夜晚,微弱的灯光下,煤炉上支起两三个热气腾腾的大锅或脸盆,里面满满当当地攒动着一个个像白煮蛋的东西,伴随着嗞嗞嗞的声音,香气扑鼻。锅边围坐一圈老南京,“全鸡”、“半鸡半蛋”或者“活珠子”地嚷着。食客接过活珠子,剥开蛋壳,蘸点椒盐调料,连吸带啃地吞下肚去。看别人吃活珠子,比自己吃更香!这样的场景也只有在南京才能看到!

街巷内的“外卖基地”

每日中午,原本就狭窄的三条巷会被来往的汽车和排队接单的外卖小哥围得水泄不通。“面条一条街”或许要被“外卖一条街”给替代了。烈日炎炎的下午,仁寿里与三条巷交界处,有栋黄色的大楼叫“51区”,楼下的景象好似一幅饱和度极高的油画:郁郁葱葱的梧桐树是绿色和棕色,树下的外卖小哥是五颜六色的,什么颜色的外卖公司制服都有。

原来,这里有座“隐蔽”的美食街区,而且这里的商家大多是外卖APP上的人气商家。紫金山新闻记者了解到,这里原本计划打造成潮流美食街区,结果2017年开业后,因三条巷停车难,而渐渐变成了外卖聚集地,为方圆数公里内的白领和老饕提供能量补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