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大大推動了遙感技術的發展

遙感技術是20世紀60年代興起的一種探測技術,是根據電磁波的理論,應用各種傳感儀器對遠距離目標所輻射和反射的電磁波信息,進行收集、處理,並最後成像,從而對地面各種景物進行探測與識別的一種綜合技術。比如,航空攝影就是一種遙感技術。

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大大推動了遙感技術的發展

現代遙感技術主要包括信息的獲取、傳輸、存儲和處理等環節。完成上述功能的全套系統稱為遙感系統,其核心組成部分是獲取信息的遙感器。遙感器的種類非常多,主要有照相機、電視攝像機、多光譜掃描儀、成像光譜儀、微波輻射計、合成孔徑雷達等。傳輸設備主要用於將遙感信息從遠距離平臺(如衛星)傳回地面站。信息處理設備主要包括彩色合成儀、圖像判讀儀和數字圖像處理機等。

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大大推動了遙感技術的發展

任何一種物體都具有光譜特性,具體來說,它們都具有不同的吸收、反射、輻射光譜的性能。在同一光譜區各種物體反映的情況不同,同一物體對不同光譜的反映也有明顯差異。即使是同一物體,在不同的時間和地點,由於太陽光照射的角度不同,它們吸收和反射的光譜也不盡相同。根據這些原理,遙感技術就能對物體作出判斷。

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大大推動了遙感技術的發展

遙感技術通常是使用綠光、紅光和紅外光三種光譜波段進行探測。綠光段一般用於探測地下水、岩石和土壤的特性等;紅光段主要用於探測植物生長、變化及水汙染等;紅外段主要用於探測土地、礦產及資源等。除此之外,微波段可以用於探測氣象雲層及海底魚群的遊弋等等。

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大大推動了遙感技術的發展

目前,遙感技術廣泛應用於地球資源普查、植被分類、土地利用規劃、農作物病蟲害和作物產量調查、環境汙染監測、海洋研製、地震監測等方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